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動靜皆自在▪P4

  ..續本文上一頁況,當信仰非常堅定,並且有工夫把心安定下來的時候,在我們人間也可以體會得到。

  

  叁、禅與淨土都是佛學

  

  禅宗和淨土宗都是以佛法爲根據,而且都有很悠久的曆史,但是卻各有不同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很多人都在研究,所以也算是一種佛學。

  

  經常有人在介紹我的時候,都會提到我有一個博士學位。但是也有人批評說:「做個和尚那裏需要博士學位!」或是說:「那裏需要那麼多學問啊!」其實,不但在今天或是在曆史上,凡是很有貢獻的出家人,多半都有很好的學問。如果我沒有學問,或許今天我就沒有辦法對諸位知識分子做這樣的演講。

  

  也有很多人認爲禅宗不立文字,所以不需要學問,而且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個不識字的人,其實,這未必是事實。因爲《六祖壇經》中就引用了至少五、六種以上的佛經;由此可知六祖雖然不是一位學問家,但他對佛教的經論卻是懂得很多。事實上,雖然禅宗不立文字,但在中國的八大宗派之中,禅宗留下的文字著述最多,這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另外,也有人說:「既然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宗也就不需要有什麼學問,一句阿彌陀佛,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這些都是懶人講的懶話。淨土宗的很多大德,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修行人,都留下了許多的文字,引經據典說明淨土是非常重要、非常可靠的修行方法;淨土宗的經典,甚至有很多是需要對照梵文才能夠理解的。因此,淨土宗也有很高深的學問。

  

  我是一個研究佛學的文學博士,對佛學各宗派不敢說全懂,不過我也出版了一冊《念佛生淨土》,歡迎諸位參考。

  

  四、禅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用「五停心觀」,讓我們的心先安定下來,進而達到解脫的目的。

  

  第二類是用中國禅宗「參話頭」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心全部粉碎,在去掉自我中心後,智慧就會顯現出來,這便是開悟。

  

  不論是用那一種,禅的修行方法,首先要讓身體、頭腦和心情放松,然後才能夠安定下來。我常常教人簡易的放松方法,就是注意自己的呼吸,在緊張的時候、有煩惱的時候都可以因此得到纾解。這一簡單的方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已是夠用的,但是如果要繼續深入,則要請老師另外指導。

  

  五、淨土的修行方法

  

  淨土念佛而獨立成宗,是只有中國和日本才有的;它重視信仰、發願以及修行;修行的方法又分兩種:一種是專心念佛,一種是要修發菩提心等叁種清淨的福業。

  

  信,是信阿彌陀佛發的願,即任何人相信且發願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就能夠去。修行的方法,就是要專心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聽你自己在念佛的名號,讓你的心不斷專注在佛的洪名聖號上,這和禅宗看呼吸的方法是類似的。

  

  但是除了念佛以外,自己在這個世界身、口、意的行爲也要清淨,還要修叁福淨業,否則仍然是不能去淨土的。當然,如果修行不足,光靠願生,即使因爲佛的慈悲而勉強去了西方淨土,還是不能立即面見阿彌陀佛。

  

  很多人以爲,修淨土法門只要念佛就夠;事實上,還要做很多慈善事業。而且佛教的精神就是要學佛和成佛,如果要學佛,就要先從菩薩做起。菩薩的精神就是不爲自己享福,只是幫助衆生離苦。因此,爲求生淨土,首先就要發起這種利他的菩提心。也就是說,先要盡力照顧人間,同時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比較可靠。

  

  過去,歐美西方人士願意接受禅的修行方法和觀念,但是很不容易接受淨土宗,這是因爲他們已經有了相似佛國淨土的基督教天國思想和信仰;可是依我所解釋的淨土思想,相信西方人士也可以接受的。因爲念佛可以使心安靜下來,使身體減少痛苦,進而生出智慧;有了智慧便能消融煩惱、排除困難、解決矛盾沖突。所以,念佛雖然能生西方,但不一定爲了生西方才需要念佛。

  

  曾經有一位婆婆老嫌媳婦不孝順,常常數落兒子和媳婦的不是;她的媳婦聽了很煩,所以也常常訴說婆婆的不領情以及頑固,甚至想要把婆婆請出去,讓她一個人自己住。結果,她們兩個人一前一後都來見我。

  

  我勸那位婆婆從今以後不要再叨念兒子和媳婦,越念會越倒楣,要念還不如念阿彌陀佛,念佛會愈念愈有智慧、愈有福報。

  

  至于那位媳婦來找我抱怨婆婆的時候,我也勸她不要老是埋怨她的婆婆,要念就念阿彌陀佛。後來,由于婆媳都念佛,兩人從此相安無事,可見念佛是可以化解煩惱,得現世利益的。

  

  法鼓山<四衆佛子共勉語>的最後一句話是「聲聲阿彌陀佛」,如果你把對別人講壞話、說閑話的時間,都用來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會有很好的人緣、很高的智慧,也就沒有煩惱了。

  

  六、禅和淨土都是實用的法門

  

  禅和淨土都是實用的法門,在修行的過程中,就已經可以得到很大的身心利益。過去,很多人都誤解,以爲學禅就是爲了開悟,不開悟就等于白費;修淨土就是爲了了生死,未去極樂世界之前就以爲沒有用。

  

  其實,不管是學禅還是學淨土,都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得到好處,而且也能開悟,也能往生到淨土。

  

  開悟的人一定可生淨土,未開悟而願生淨土的人,也可以生淨土,生到淨土的人也必定能開悟。

  

  七、法鼓山的理念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這與今天的主題有關。因爲在我們未成佛之前,先要把人做好;在未到西方淨土之前,必須先做好關懷人間社會的工作。法鼓山用各種方式的教育來做好關懷的工作,同時以關懷人間社會的方式,來達成教育的目的。

  

  我們這個娑婆世間不是淨土,常常有暴力、犯罪、災難的情況;如果自己不得已遇到一些不幸的事件,那正是讓我們成長的因緣,得到更多經驗的機會。不過我們也不要老是只關心自己的安全與幸福,而忽略了社會的安全與安樂,還是要照顧別人。更進一步,我們除了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幫助,其實也應該學一學佛及菩薩,讓別人遇到我們,也像遇到佛、菩薩一樣,而得到幫助。

  

  我們佛教徒,不管是修禅還是淨土,都是在學菩薩、學佛,否則的話,就不能開悟、就不能見佛成佛。也就是說,對他人和社會大衆沒有關懷、沒有慈悲,想要修行佛道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信佛就是學佛,終究要使自己的人格和佛一樣。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才是信仰佛教的目的。

  

  佛教是以學法爲目的,法是佛所說的,例如禅和淨土等的修行觀念及修行方法。而法是從佛而來,再經過僧團的人一代一代從印度傳承到現在。如果有人說他自己沒有傳承,自己就是佛,那是有問題的;那也許是另外的一種新宗教,但絕不是佛教。

  

  我則是經由我的老師傳授和證明,把佛所說的修行方法和修行觀念介紹給大家,這才是佛法。(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講于美國佛羅裏達州立中部大學,曹永祥整理)

  

  

  

  

  禅與精神健康

  

  一、物質的享受不可靠

  

  物質的享受是永遠無法使人的心或精神感到滿足與安定,但是,人們卻經常都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企圖讓自己感覺安全和可靠;而所追求的內容,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偏這些東西追求越多,給人們增加的麻煩和困擾也越多。

  

  這就像口渴的時候用鹽水或海水來解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雖然喝鹽水止渴這種經驗大多數人沒有,但是生活裏感覺不安全和不滿足卻是事實,否則大家今天晚上也不會來聽這場演講了。

  

  我有一位信衆,他有兩幢房子,在沒有買房子以前,生活過得很快樂;現在有了兩幢房子,他變得非常擔心。尤其最近房地産走下坡,他很想賤價賣掉房子,但又舍不得;不賣呢,貸款的負擔又很重;于是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說,追求物質的享受,絕對是不可靠也不究竟的。

  

  二、心靈的追求不容易

  

  我們應該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層面追求,因爲那會使我們感覺有依靠、有寄托;但要在精神層面求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誠,也有人對自己的哲學思想深信不疑,有了這種精神上的依靠和寄托,是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身心健康。

  

  當有的人在藝術方面,或在工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順利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的充實。但如果這份成就在他的生命中並未得到客觀環境的肯定,他還會感覺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嗎?這就值得懷疑了。

  

  我認識一位很優秀、很努力的藝術家,但是他的畫就是不賣錢。我對他說:「你的畫很好,或許是現在的人還不懂得欣賞,你千萬不要失望。」

  

  他很沮喪的說:「我不知道自己的藝術生命將來會不會有人欣賞?」

  

  我說:「沒有關系,等你死了以後,也許就會有人懂得你的畫,像梵谷那樣不是也很好嗎?」

  

  他說:「像梵谷那樣很可憐,自己沒有發財卻讓後人發了財。」

  

  可見這位畫家並未肯定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不順利的時候,就對自己的生命産生懷疑。

  

  叁、禅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禅法,就是用來安心的觀念和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因爲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專爲人類做安心的服務。他告訴我們,身體需要物質來幫助,需要醫藥來治療,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濟。

  

  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來健康,也仍是一個有病的人。通常自認爲身體健康的人很多,因爲他們不知道身體是否有病,如…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願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