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P4

  ..续本文上一页况,当信仰非常坚定,并且有工夫把心安定下来的时候,在我们人间也可以体会得到。

  

  三、禅与净土都是佛学

  

  禅宗和净土宗都是以佛法为根据,而且都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却各有不同的理论和修行方法,很多人都在研究,所以也算是一种佛学。

  

  经常有人在介绍我的时候,都会提到我有一个博士学位。但是也有人批评说:「做个和尚那里需要博士学位!」或是说:「那里需要那么多学问啊!」其实,不但在今天或是在历史上,凡是很有贡献的出家人,多半都有很好的学问。如果我没有学问,或许今天我就没有办法对诸位知识分子做这样的演讲。

  

  也有很多人认为禅宗不立文字,所以不需要学问,而且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个不识字的人,其实,这未必是事实。因为《六祖坛经》中就引用了至少五、六种以上的佛经;由此可知六祖虽然不是一位学问家,但他对佛教的经论却是懂得很多。事实上,虽然禅宗不立文字,但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之中,禅宗留下的文字著述最多,这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另外,也有人说:「既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净土宗也就不需要有什么学问,一句阿弥陀佛,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些都是懒人讲的懒话。净土宗的很多大德,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修行人,都留下了许多的文字,引经据典说明净土是非常重要、非常可靠的修行方法;净土宗的经典,甚至有很多是需要对照梵文才能够理解的。因此,净土宗也有很高深的学问。

  

  我是一个研究佛学的文学博士,对佛学各宗派不敢说全懂,不过我也出版了一册《念佛生净土》,欢迎诸位参考。

  

  四、禅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用「五停心观」,让我们的心先安定下来,进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第二类是用中国禅宗「参话头」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心全部粉碎,在去掉自我中心后,智慧就会显现出来,这便是开悟。

  

  不论是用那一种,禅的修行方法,首先要让身体、头脑和心情放松,然后才能够安定下来。我常常教人简易的放松方法,就是注意自己的呼吸,在紧张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都可以因此得到纾解。这一简单的方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已是够用的,但是如果要继续深入,则要请老师另外指导。

  

  五、净土的修行方法

  

  净土念佛而独立成宗,是只有中国和日本才有的;它重视信仰、发愿以及修行;修行的方法又分两种:一种是专心念佛,一种是要修发菩提心等三种清净的福业。

  

  信,是信阿弥陀佛发的愿,即任何人相信且发愿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就能够去。修行的方法,就是要专心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听你自己在念佛的名号,让你的心不断专注在佛的洪名圣号上,这和禅宗看呼吸的方法是类似的。

  

  但是除了念佛以外,自己在这个世界身、口、意的行为也要清净,还要修三福净业,否则仍然是不能去净土的。当然,如果修行不足,光靠愿生,即使因为佛的慈悲而勉强去了西方净土,还是不能立即面见阿弥陀佛。

  

  很多人以为,修净土法门只要念佛就够;事实上,还要做很多慈善事业。而且佛教的精神就是要学佛和成佛,如果要学佛,就要先从菩萨做起。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享福,只是帮助众生离苦。因此,为求生净土,首先就要发起这种利他的菩提心。也就是说,先要尽力照顾人间,同时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比较可靠。

  

  过去,欧美西方人士愿意接受禅的修行方法和观念,但是很不容易接受净土宗,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似佛国净土的基督教天国思想和信仰;可是依我所解释的净土思想,相信西方人士也可以接受的。因为念佛可以使心安静下来,使身体减少痛苦,进而生出智慧;有了智慧便能消融烦恼、排除困难、解决矛盾冲突。所以,念佛虽然能生西方,但不一定为了生西方才需要念佛。

  

  曾经有一位婆婆老嫌媳妇不孝顺,常常数落儿子和媳妇的不是;她的媳妇听了很烦,所以也常常诉说婆婆的不领情以及顽固,甚至想要把婆婆请出去,让她一个人自己住。结果,她们两个人一前一后都来见我。

  

  我劝那位婆婆从今以后不要再叨念儿子和媳妇,越念会越倒楣,要念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念佛会愈念愈有智慧、愈有福报。

  

  至于那位媳妇来找我抱怨婆婆的时候,我也劝她不要老是埋怨她的婆婆,要念就念阿弥陀佛。后来,由于婆媳都念佛,两人从此相安无事,可见念佛是可以化解烦恼,得现世利益的。

  

  法鼓山<四众佛子共勉语>的最后一句话是「声声阿弥陀佛」,如果你把对别人讲坏话、说闲话的时间,都用来念「阿弥陀佛」,你一定会有很好的人缘、很高的智慧,也就没有烦恼了。

  

  六、禅和净土都是实用的法门

  

  禅和净土都是实用的法门,在修行的过程中,就已经可以得到很大的身心利益。过去,很多人都误解,以为学禅就是为了开悟,不开悟就等于白费;修净土就是为了了生死,未去极乐世界之前就以为没有用。

  

  其实,不管是学禅还是学净土,都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得到好处,而且也能开悟,也能往生到净土。

  

  开悟的人一定可生净土,未开悟而愿生净土的人,也可以生净土,生到净土的人也必定能开悟。

  

  七、法鼓山的理念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与今天的主题有关。因为在我们未成佛之前,先要把人做好;在未到西方净土之前,必须先做好关怀人间社会的工作。法鼓山用各种方式的教育来做好关怀的工作,同时以关怀人间社会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的目的。

  

  我们这个娑婆世间不是净土,常常有暴力、犯罪、灾难的情况;如果自己不得已遇到一些不幸的事件,那正是让我们成长的因缘,得到更多经验的机会。不过我们也不要老是只关心自己的安全与幸福,而忽略了社会的安全与安乐,还是要照顾别人。更进一步,我们除了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帮助,其实也应该学一学佛及菩萨,让别人遇到我们,也像遇到佛、菩萨一样,而得到帮助。

  

  我们佛教徒,不管是修禅还是净土,都是在学菩萨、学佛,否则的话,就不能开悟、就不能见佛成佛。也就是说,对他人和社会大众没有关怀、没有慈悲,想要修行佛道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信佛就是学佛,终究要使自己的人格和佛一样。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才是信仰佛教的目的。

  

  佛教是以学法为目的,法是佛所说的,例如禅和净土等的修行观念及修行方法。而法是从佛而来,再经过僧团的人一代一代从印度传承到现在。如果有人说他自己没有传承,自己就是佛,那是有问题的;那也许是另外的一种新宗教,但绝不是佛教。

  

  我则是经由我的老师传授和证明,把佛所说的修行方法和修行观念介绍给大家,这才是佛法。(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讲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中部大学,曹永祥整理)

  

  

  

  

  禅与精神健康

  

  一、物质的享受不可靠

  

  物质的享受是永远无法使人的心或精神感到满足与安定,但是,人们却经常都是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企图让自己感觉安全和可靠;而所追求的内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偏这些东西追求越多,给人们增加的麻烦和困扰也越多。

  

  这就像口渴的时候用盐水或海水来解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虽然喝盐水止渴这种经验大多数人没有,但是生活里感觉不安全和不满足却是事实,否则大家今天晚上也不会来听这场演讲了。

  

  我有一位信众,他有两幢房子,在没有买房子以前,生活过得很快乐;现在有了两幢房子,他变得非常担心。尤其最近房地产走下坡,他很想贱价卖掉房子,但又舍不得;不卖呢,贷款的负担又很重;于是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不安,毫无安全感可言。所以说,追求物质的享受,绝对是不可靠也不究竟的。

  

  二、心灵的追求不容易

  

  我们应该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层面追求,因为那会使我们感觉有依靠、有寄托;但要在精神层面求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诚,也有人对自己的哲学思想深信不疑,有了这种精神上的依靠和寄托,是可以让他们安身立命、身心健康。

  

  当有的人在艺术方面,或在工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顺利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的充实。但如果这份成就在他的生命中并未得到客观环境的肯定,他还会感觉到生命是很有意义的吗?这就值得怀疑了。

  

  我认识一位很优秀、很努力的艺术家,但是他的画就是不卖钱。我对他说:「你的画很好,或许是现在的人还不懂得欣赏,你千万不要失望。」

  

  他很沮丧的说:「我不知道自己的艺术生命将来会不会有人欣赏?」

  

  我说:「没有关系,等你死了以后,也许就会有人懂得你的画,像梵谷那样不是也很好吗?」

  

  他说:「像梵谷那样很可怜,自己没有发财却让后人发了财。」

  

  可见这位画家并未肯定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不顺利的时候,就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怀疑。

  

  三、禅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禅法,就是用来安心的观念和方法。释迦牟尼佛年轻时,因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脱,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专为人类做安心的服务。他告诉我们,身体需要物质来帮助,需要医药来治疗,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济。

  

  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来健康,也仍是一个有病的人。通常自认为身体健康的人很多,因为他们不知道身体是否有病,如…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