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P3

  ..续本文上一页悟宗是指依据教义理论指引的方法、观念而修行、开悟;如果缺乏方法和理论,修行便显得无从着力。

  

  佛陀在成佛以前,曾经体验诸多的修行方法而致开悟,之后则继续在当时的印度说法。佛陀曾说过,在有佛法的时期,没有人能够不依据佛教的教理和修行便能开悟。因此,如果有人主张不需依据佛法也能开悟,并且自称是佛教徒,甚至吹嘘自己已经开悟成佛,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或佛教,只能称为附佛法外道。真正的佛教徒,必定以佛经、佛教的观念及方法,作为标准和修行。

  

  二、佛教的基本原则

  

  某些宗教名义上宣扬佛教,但偏离佛教的原则和理念,这是其他宗教自己的理论而非佛教。同时,如果只空谈佛法,研究佛经、引用佛经却缺乏实际禅修的基础和体验,则是在数他家宝。

  

  至于如何分辨是否合乎佛法原则,可用「三法印」来印证,「三法印」分别是:(一)诸行无常:一切心理的行为都在不停的变动。(二)诸法无我:是指一切的生理、物理、自然、社会等现象及至心理现象,均没有不变的自我存在。(三)涅槃寂静:「涅槃」是不动、空的意思,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空」是指一切现象皆由于因缘的不同在不断变化,在变迁不已的当中,唯有「空」永恒不变。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静止不动。

  

  佛法的基本,必须合乎「三法印」的原则;实践修行,则应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方针。

  

  「戒」是生活的规范,作用是保护身心不受污染;能够持戒清净,便不易落入魔障;从持「戒」达到内心安「定」而产生「慧」。

  

  由于禅宗是以心为本,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因此真正的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表达。但是,禅仍然需要以文字来指导修行,就如同以手指指月,手指虽非月亮,但能让我们循着它看见月亮;只有明心见性,真正开悟的人才能完全不需要文字。

  

  三、正统的伟大宗教

  

  一个正统的宗教,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历史悠久的背景:有史以来,地球上有不少的宗教产生及灭亡,其中许多宗教只局限于某一个区域或某个时间,幻起幻灭,不能源远流长。也有些宗教只是随创始人而兴起,当创始人过世后,其宗教亦告没落消失,经不起时间及空间的考验。凡此种种,皆不能称为伟大的宗教。(二)历久常新的教理:所有的教义及方法,随着时间的增长,无论在任何时刻,仍能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及方法,而不违背基本的原则。(三)适时适地的道德:伟大的宗教,必须不论处于任何时间、地点,均能合乎当时、当地的道德标准。

  

  健康的宗教精神还应包括人间性、关怀性、理智性和超越性。人间性、关怀性、理智性是属于人间层次;宗教层次则再加上超越性,也就是包容而不执着。

  

  四、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一)不是世俗化,但是人间化: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真诚关怀,但不会情绪化和涉入私人感情的恩怨是非。(二)不是鬼神教,但有人天教:承认和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不依赖鬼神。知道人死后能生天界,但不以生天为依归。无论在人间或天上,均须合乎相当的道德标准。(三)不是厌世的,但是出世的:无限制地对社会付出关怀、贡献,但不期待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馈。(四)不是恋世的,但是入世的: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参与社会世间的一切,但不贪恋执着。

  

  世间、出世间、入世、化世、救世的层次,也就是人间、天神、阿罗汉、菩萨和佛五个层次。

  

  人间是从做人的基础开始,履行应尽的义务,合乎人间的道德标准;如果一切贡献和付出超越于人的层次,便可得生天界的果报;阿罗汉虽然付出对于社会的关怀,但是从不寄望自己的成就有所报酬或回馈,并且也不执着、留恋这世间,因此证入涅槃,从此不再生于人间,称为出世。

  

  菩萨由于慈悲的愿心,发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帮助、关怀一切众生,因此并不以小乘的涅槃为依归;直至慈悲与智慧修行圆满,也就是菩萨道的完成,便成佛道。

  

  因此,要发愿成佛,首先要尽人的义务,把做人的本分做好,从人间的层次顺次提升;否则,人间的责任尚未完成却终日指望生天或成佛,那是不切实际。

  

  由此可知,行菩萨道的开始,是以尽人的责任为目标。因此,菩萨会以种种不同的身分示现;而且菩萨是入世的而不恋世,所以他们只管承担责任,不断努力提供世间所有人的便利和度脱各种苦难,不在乎一切权利和物质的享受。当然,如果是实至名归,必须要接受的,接受了亦无妨,例如今天我被安排在这高位置上,是因为演讲的需要,而我本人却并非为了追求这个位置而来演讲的。

  

  佛与菩萨都是从帮助众生而成的,没有众生,所有菩萨终不能成佛,因此,行菩萨道的人会对被他帮助的人心存感激,感谢被帮助的人成就自己的修行。假如一个家庭,其中一位成员发菩提心,修行菩萨道,这个家庭必然很有福报。

  

  五、佛教的禅修方法及目的

  

  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压力和精神紧张所引起,透过禅修,能令身心放松、平衡和促进健康。简单的禅修方法为:(一)放松身心:采取自然舒适的坐姿,身体放松,双手垂下放大腿上,脚部平放地上。闭上眼睛,眼球不要用力,身体靠往椅背。让脸部肌肉放松,然后,慢慢往下移,放松肩膀、双手、大腿,最后是小腹,以至身体全部放松。心中不存任何念头,轻轻注意呼吸,但不刻意控制呼吸,只是享受这种很舒畅的感觉。(二)统一身心:当身体的感觉不再构成内心的负担,只是知道身体的存在,但不在乎身体所引起的反应;对于周围环境感到很亲切、和谐,如同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这时候,自我中心仍然存在,唯有进一步放下身心,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三)放下身心:放下并非放弃,身体、念头依然存在,正常运作,只是不再执着自我中心。这是从修行的经验上,逐步渐修而进入无我的境界,与观念上的无我不大相同。现代人往往追求速成效果,希望能从知识及观念上的认知,达到顿悟、开悟。其实,在观念上认识「无我」,只能有助于经验上实证「无我」,但无法代替修行者达到开悟的境界。因此如果要实证佛法,必得要经过修行,否则,仅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正确的修行态度与观念应该是重视内心的自在,但是,现今社会上依然有很多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着迷于神通本领。

  

  曾经有一位喇嘛,希望到西方国家弘法,他的师父劝告他要先修行神通力以便接引信众,弘法较为方便。于是,他夜以继日努力,终于练就了一种「神通」本领,可以帮人把遗失的物件寻回,原意是以此作为弘法方便的工具;不料很多人纷纷慕名而至,目的只是为了从他施展的神通当中获得个人的好处,而非为了听闻佛法,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九九五年四月三十日,讲于佛州Tampa南佛大学USF管理学系,李果嵩整理)

  

  

  

  禅与净土的修行法门

  

  一、佛法、佛教、佛学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所说的,包括成佛的观念、成佛的目的,以及如何成佛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后,把自己的经验和自己所发现的宇宙人生道理告诉别人,这些人后来就成为他的弟子,而这些弟子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这就是佛教形成的过程;因此,佛教就宗教的形式来说,包括了信仰的成员、团体的制度,以及团体成员所做的事情。

  

  为什么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佛教还能够继续在我们人间流传那么久?甚至流行于全世界各地?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1.有一个人格非常健全的教主释迦牟尼佛;2.有相当高深的理论基础和教理;3.有高度道德标准的信徒所组成的团体。也就是说,因为佛教具备教主、教理、教团这三个要素,所以才能够成为一个可大可久的宗教。

  

  佛学就是对于佛法、佛教的内容,以及它的教徒、教理、教团的哲学思想、行为现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各种研究。佛学有点类似西方的「神学」,凡是研究西方基督教理论的学问,都属于哲学的范围;因此,佛学也可说是以研究佛教为主的哲学。不过,现在佛学探讨的领域越来越广,凡是研究佛教的学问都可以叫作佛学。

  

  佛法、佛教和佛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否则,佛教就不能成为一个可大可久、世界性的伟大宗教。从历史来看,凡是对于世界有贡献的佛教徒,他一定不仅仅是位宗教家,同时也是一位学问家、一位大修行人及社会工作者。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受到广大世界的欢迎和重视。

  

  二、禅与净土都是整体的佛法

  

  禅,在印度就是禅定,在中国才形成禅宗。其实不管佛教的那一宗、那一派,禅定都是共同修行的项目,凡是能够使心清净及安静且生出智慧的,那就是禅。

  

  净土则是佛教对这个世界教化的理想境界。以宗教的信仰来说,除了我们人间的净土之外,还有天上的净土和佛国的净土;而在佛国的净土之中,也有许多不同的佛及不同的净土。净土的共同性是没有犯罪的行为,也没有烦恼的现象。至于另一种自心净土,则是在各人内心的体验。

  

  我在美国南方弘法时,曾经有一位怀抱移民美梦的旅馆老板告诉我,他经营这个旅馆非常辛苦。我说那是很正常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辛苦的地方;老板娘则很感叹地说,美国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一个娑婆世界,一样非常的辛苦。

  

  那么,在佛国净土是不是也很辛苦呢?不会的!因为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必以工作去换取。在净土中只有精神体而没有肉体,所以很多因肉体才有的问题都会消失。不过这种净土的景…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