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P2

  ..续本文上一页

  

  曰:「何故不同?」

  

  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可知,心无杂念妄想,不打坐也是修行,心有杂念妄想,打坐也不能开悟。

  

  (四)执着修行便不是真修行,不注意修行更不是真修行

  

  现在我们再回到「磨砖不能作镜」的公案上。马祖知道执着于形式上的修行没有用,因而开悟。那么,是否便意味着,不曾练过打坐,或从来不注意修行,也一样可以开悟?当然是不可能的!

  

  许多年轻气盛的人,往往以为:「成佛也不过如此,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我而言,开不开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一旦困境现前,烦恼缠绕时,就不免于挣扎之苦了。

  

  (五)经常保持一直心和平常心,便是修行

  

  《维摩经》中有两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所谓直心,就是平常心,也就是完全没有主观的分别和执着,但有超越主客观的清净心,那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经常保持直心,当下就是在清净的佛国里。不过要有这种工夫颇不容易,所以,需要不停地练习。

  

  有些人会自以为他们的心,已经不具任何主观意识,也不带半点分别执着,其实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凡是没有大彻悟的人,都还有我执未消融,自然会有人、我之别,乃至不免于内在感情的冲动。

  

  (六)清清楚楚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修行,便是开悟

  

  远在四祖道信的时候,他就曾提出如下的看法:「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他认为不用任何方法,不须行善去恶,该怎么就怎么,不作主观的分别,当下就是佛性的显现。

  

  又《六祖坛经》里也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当初六祖惠能为了避开夺法争衣的纠缠,向南潜逃,却被惠明追到。六祖于是对有意夺他衣

  的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便于言下有悟。

  

  (七)参话头,坐疑情,破疑团时即为开悟

  

  我有个学生是澳洲人,他经过长达八年的修行,功力已达某种程度,可以连续打坐数小时而不起座。他自以为已入无我之境,因此十分自得且执着。直到有一天看到我所写的书,才惊觉原来他对自我的执着仍然牢不可破。因此,特地到台湾,跟我打了一次禅七,我教他用参公案的方法来淡化自我;七天下来,他觉得自我的意识果然比较淡了。

  

  所谓参话头、参公案,就是用紧迫盯人的工夫,把参禅人的心逼得进退无路,而又非走不可;无开口处,却又不得不开口。所以,参公案就是叫人生起大疑情,把妄想杂念,通通逼进死巷,继之一网成擒,兜底捣成粉身碎骨,便是悟境现前了。

  

  四、禅宗如何开悟?

  

  (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

  

  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诸位也可以参一参这种安心之法,先把身体坐直,轻轻靠着椅背,将全身肌肉放松,脸部放松,眼球放松,头脑也跟着放松。

  

  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能否不想?不想的时候,你的心在那里?正在做什么?是不是还有一个「心」呢?如果没有了心,不就成了死人;若还有心,便是妄念。

  

  无心不是死亡,有心不是妄念,不生亦不灭,才是安心。如果大家全都同慧可一样,觅取不宁的妄想心而了不可得,那就是开悟了。尽管这不是那么容易,但是经由不断的练习,人人都可能从分别执着的不宁心,逐渐到达没有分别执着的无心。

  

  (二)心无所住便开悟

  

  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祖师,是第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听到《金刚经》里的两句话而豁然开悟的。这两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心已经没有了分别和执着,但仍有其随缘度化的作用。

  

  惠能了悟一切万法不离清净的自性,未悟时以万法为烦恼的渊薮,悟后则以万法为行道的工具。

  

  (三)心无所求便开悟

  

  大珠慧海禅师求见马祖道一时,马祖问他:「从何处来?」

  

  答说:「越州大云寺来。」

  

  「来此拟须何事?」

  

  「来求佛法。」

  

  马祖说:「自家宝藏不顾,拋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慧海作礼又问:「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自识本心。

  

  (四)不污染即开悟

  

  南岳怀让参六祖经八载,忽然有悟,乃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

  

  祖曰:「作么生?」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问:「还假修证否?」

  

  曰:「修证则不无,污染则不得。」

  

  祖曰:「祇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在禅门中,类似的公案很多,有的须经过长期的苦修,仍是不得力,却往往在不经意的剎那,因为听到一句毫不相干的话,或是见到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动作,突然开悟了。所以,击竹、渡水、看花,都可以开悟,闻雷鸣、受喝斥,乃至闻青蛙入水声,都可以悟道。

  

  例如:古代有一位灵云禅师,是见到桃花怒放而开悟的,另有一位禅师是在扫地之际,听到,飞石击竿的声音悟道。至于我的师祖虚云老和尚则是在接热开水之际,因茶杯摔落地而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也有一位禅师在经过多年的修行还没有见性,一天清晨,在起床的时候,不小心让鼻头撞到了门框,因为突如其来的剧痛,使他不觉失声大叫说:「哇!原来鼻子是向下长的!」当下,他开悟了。

  

  五、禅宗的棒喝功能

  

  (一)德山棒打新罗僧

  

  有一个新罗僧渡海到中国,依止德山禅师座下。德山一见到他就说:「今天不许发问!」这个韩国和尚就趋前下拜。

  

  结果德山说:「赏他三十棒。」

  

  新罗僧急急抗辩:「我并未出声啊!」

  

  德山喝说:「你未离开新罗之前,就该先吃三十棒了!」

  

  这位新罗僧在挨了三十棒后,究竟开悟了没有,书上没有记载。假如他因此开悟,尽管挨了三十棒,其实还是很划算的。打的功能是在于逼得参禅者的攀缘妄想心,没有躲避处,结果就能帮助你的悟境现前。

  

  (二)云门文偃参睦州道明禅师

  

  道明禅师一见云门便把门关起来。云门扣门。睦州问说:「是谁?来作什么?」

  

  云门说:「有事理不明白,请师开示。」

  

  睦州开了门,见是云门,便又「呼」的一声,将门关上,云门于是不断扣门。

  

  一直到第三日,睦州又开了门,云门赶紧夺门而入,一只脚跨进房里,这个时候,书上记说:「睦州遂掩门,损师一足,师忍痛作声,忽然大悟。」

  

  虽然打断了一只脚,但是因而得以大彻大悟,一点也不冤枉。

  

  不过大家不必害怕,上述情形只是特例中的特例,不是工夫到了家,也还用不上这个方法。禅师更不会随便动手揍人,否则的话,禅堂岂不成了疯人院,那里还是修行的地方?

  

  (三)临济三问三遭打

  

  临济义玄往参黄檗希运,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话声未了,棒子便落在身上,他问了三次,挨打三次。于是告别黄檗禅师,临走前,黄檗指示他去参访马祖的嫡法孙大愚禅师。

  

  义玄向大愚禅师细述三问三遭打的经过。

  

  大愚听了说:「黄檗怎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意在!」

  

  义玄听了大悟,便向大愚肋下打一拳。大愚说:「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义玄回到黄檗处,被问:「何回太速?」

  

  义玄说:「只为老婆心切!」

  

  黄檗云:「这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

  

  义玄说:「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

  

  (四)临济遇着便打

  

  临济义玄的宗风,是能活用禅机,棒喝并行。在《天圣广灯录》卷一○里有如下的记载:

  

  一僧来见,师举拂子,僧礼拜,师便打。

  

  一僧来见,师举拂,僧不顾,师亦打。

  

  一僧来参,师举拂,僧曰:「谢和尚见示!」师亦打。

  

  此皆以这些人的心中有物有碍,所以遇着义玄禅师,便是遭打。

  

  六、结语

  

  今天,我在这里放了一把「星星之火」,待它燎原后,再让高明者来「救火」。谢谢贵校的邀请,谢谢Zysk教授的安排,谢谢诸位老师及同学们的出席指教,并为大家祝福。(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讲于美国纽约大学,游果育整理)

  

  

  

  禅学与正信之佛教

  

  一、禅即是佛教

  

  佛教的产生,起源自禅修,故有「从禅出教」及「藉教悟宗」两种说法。(一)从禅出教:一般人均存有错误观念,以为修禅是专为禅宗而设的法门,只有禅宗才需要禅修。实际上,原始佛教和佛教理论的出现,都是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透过修行禅定而创立。直至后期,历代祖师们亦同样经历着深厚的禅修基础和体验,实证实修,新的见地不断涌现,才分支出各种宗派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因此,禅便是佛教,禅修亦非禅宗专有的法门。(二)藉教悟宗:藉教…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