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

  动静皆自在 

  

  圣严法师著

  

  

  目录

  自序

  禅的修行与证悟

  禅学与正信之佛教

  禅与净土的修行法门

  禅与精神健康

  禅与现代生活

  禅与心灵环保

  禅修与环保生活

  宗教.禅.佛法与邪魔

  无我与真我

  妄念不起.万缘不拒

  妄念.杂念与正念

  明心见性

  谈心

  平常心

  心如日轮在虚空

  零缺点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

  共修的力量与共修的功能

  平常人的禅

  禅修之道

  

  

  

  

  自序

  

  中国禅宗的修行,是最人性化的。

  

  中国禅宗的观念,是最人间化的。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最人格化的。

  

  中国禅宗的风格,是最平易近人的。

  

  中国禅宗史上的许多祖师,都以为平常日用即禅。不论出家在家,若能将禅宗的观念和方法,用之于日常生活,纵然处身于万丈的红尘之中,也会体验到安定洒脱又活泼自然的人生境界。

  

  中国的禅宗,不是宗教的信仰,不是哲学的理论,更不是神奇古怪的法术;乃是生活的智慧、身心的修养、开发精神领域的指导原则、影响环境净化的不二法门。

  

  中国正统的禅宗修行,不以神迹显灵作号召、不以身心的异象为着眼、不以急功好利作目标,乃以平实的人生为基础、少烦少恼为宗旨,轻松自在过生活。对于过去,无怨无悔;对于未来,积极准备;对于现在,步步踏实,这些便是修 习中国正统禅法的好处。

  

  二十多年以来,我写禅、讲禅、教禅,主要是为了修学禅法、实用禅法,固然利益了不少的弟子、学生、读者、听众,获益最多的,应该是我自己。所以年届古稀,依旧乐此不倦,而且越来越觉得自己获得的太多,付出的不多,所以对三宝感恩,也对成就我的师友大众感谢。又由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所知所学所能极其有限,佛法的大海深广无底无边,所以不敢师心自用,自以为是的大言不惭。虽然我以现代的语言文字,将禅法介绍给现代人来应用,但是我的观点,必定不敢离开佛言祖语的源头依据。不像一般野狐禅客,动辄超佛越祖,满口狂语,连篇诃骂,俨然古佛再世,那不仅使禅宗蒙尘,也让众生受害。

  

  本书是由法鼓文化的编辑群策画集成,是就我自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八年之间,发表于《人生》及《法鼓》两份月刊的文章中,将跟禅及禅修指导有关的各篇筛选出来。其中大部分的篇章,在刊出之前,曾经我的修润,也有不少篇章,因我抽不出时间,弟子们就将录音带上的原味抄录成稿,刊了出来,未免过于粗疏,而且文义不清,讲出时的现场听众不致误会,阅读时可能引生错乱,故于出版成册之前,亲自做了补救的工作。

  

  关于禅修系列的书,英文的我已出版九种,其中数种已被译成十来种欧亚语文,在世界各地流通,而仅两种译成了中文。禅修系列的中文著作,也已出版了十种,其中仅有一种译成了英文。并不是因为我在东西方所传的禅法有何差异,乃由于用中英两种语文,同时不断地出版新书,就无暇再去做交互翻译出版的工作了。

  

  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迄今我的各类著作,已出版了六十多种,禅系列的诸书,不仅畅销,而且常销。我的英文禅修指导诸书,原先是由我们纽约的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发行,今(一九九八年)起,已有ShambhalaPublications,以及Double day Publications等著名出版公司,主动要求出版我的禅修书籍。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自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禅的修行与证悟

  

  一、禅是什么?

  

  「禅」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禅」是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的,能够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就不是禅。若真要说禅的话,我一站上台就应该立即下台的。因为「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一经书写或口说即成废话。

  

  然而我却不得不说,因为禅门有个「以指标月」的譬喻:对于一个从来不知月亮为何物的人,在苍茫的星空中,不知那一个叫作月亮,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认识月亮的人,用手指着月亮说:「那就是月亮!」。

  

  所以,语言、文字只是个标示工具,真正的「禅」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的。

  

  如果说此刻我是手指,那么,请问诸位:月亮在何处呢?

  

  「无处不在。」(听众回答)

  

  「该打!」(作者回答)

  

  「第三十层楼。」(听众回答)

  

  「这个答案也不对,因为动念即乖,开口就错!」(作者回答)

  

  二、禅学的基本概念

  

  (一)「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楞伽经》

  

  上一句话是说,佛所说的法是告诉我们,一切以心为根本,句句都是从清净的心性中流露出来的;语言是虚假的,唯有心性才是真实不变的。

  

  下句指出,欲达开悟见性的境界,应以「无门」为入门的方法,所谓「无门」是指没有特定门路的意思;如同有些学校并没有特定的大门,要走入校园内,四通八达,并不一定得要通过某个特殊的大门一样。

  

  宋代有一本慧海禅师编集的公案书就叫《无门关》,里面记载的都是以无门为入门,因而开悟的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阅。

  

  (二)「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六祖坛经》

  

  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门路,但是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是:对内需胸无成见,不得执着,对外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这种情形叫作「无念」。

  

  无念并不是没有念头,而是这个「心」,内不受自我所束缚,外不被环境而动摇。以此为基准,就能够找到一个修行的门路了。

  

  (三)「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六祖坛经》

  

  禅学与世间一般的学问不太一样。一般的学问乃至哲学,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以及知识经验的累积而成。「禅」却是要在放下内在及外在的一切知见之后,才能激出无漏的真实智慧,那即是开悟。

  

  所以有人主张,最笨、最懒于做学问的人,应该来学禅,因为禅宗既不需要世智辩聪,同时也不要求博学强记。

  

  但是相反的,也有人认为只有聪明利根的人,才够资格问津禅学。因为有大智慧的人,可以随时吸收,随时放下,因而得以日新又新。这样的人,才可能开悟。

  

  (四)「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六祖坛经》一般求道学法的人,总以为「道」或「法」是实有之物,因此,不断向外寻求,不是向佛求,就是向师求。但是禅宗却要人打破这种观念上的牢笼,直指本心,禅宗认为心外别无一法。

  

  (五)「离性别无佛」、「见性成佛」-《六祖坛经》

  

  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开悟见性,然而「自性」是什么呢?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指出佛与凡夫的不同,只在前者悟,而后者迷罢了。如果能够到达「无念、无忆、无着、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境界,即是「见性成佛」。

  

  三、禅宗如何修行?

  

  (一)静坐不是禅,枯坐也不会开悟

  

  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曾于雪山下坐了六年,而达摩祖师初入中国之时,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见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初期的禅师们,都仍沿用印度的传统方式,特别偏重禅坐的工夫。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惠能大师,尤其是南岳怀让禅师时,才出现了一番变革,那就是重悟不重定。

  

  有一个公案便是个中代表,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岳怀让座下的时候,十分用功,整天都在蒲团上打坐。但是怀让看在眼里却颇不以为然,于是捡起一块砖头,到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头上磨起来;由于声音很大,惊扰了正在打坐的马祖,开口问说:「和尚磨砖作什么?」

  

  南岳说:「磨来作镜子啊!」

  

  马祖失笑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

  

  南岳反问:「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听了这些话,当下便开悟了。

  

  开悟在于放下自我执着,打坐只是身体不动,如果内心思绪汹涌如波涛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无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费工夫。

  

  (二)静坐时能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圆觉经》中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但也切忌抗拒烦恼,希企开悟,否则,喜静厌闹,欣净拒染,便不能悟。

  

  (三)平常生活即是禅的修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赵州请法而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也未?」

  

  僧答:「吃粥也。」

  

  州云:「洗

  ;去。」

  

  这也就是说,该吃粥时去吃粥,吃完了粥应洗

  ,该如何就如何,便是佛法。

  

  许多发心学佛的人,常误以为,只有在佛前上香、礼拜、诵经,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闭关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禅宗主张应该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日常一举一动的每一个念头,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禅师答说:「用功。」

  

  又问:「如何用功?」

  

  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眠。」

  

  有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慧海云:「不同。」

  …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