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動靜皆自在

  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禅的修行與證悟

  禅學與正信之佛教

  禅與淨土的修行法門

  禅與精神健康

  禅與現代生活

  禅與心靈環保

  禅修與環保生活

  宗教.禅.佛法與邪魔

  無我與真我

  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妄念.雜念與正念

  明心見性

  談心

  平常心

  心如日輪在虛空

  零缺點

  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平常人的禅

  禅修之道

  

  

  

  

  自序

  

  中國禅宗的修行,是最人性化的。

  

  中國禅宗的觀念,是最人間化的。

  

  中國禅宗的修行方法,是最人格化的。

  

  中國禅宗的風格,是最平易近人的。

  

  中國禅宗史上的許多祖師,都以爲平常日用即禅。不論出家在家,若能將禅宗的觀念和方法,用之于日常生活,縱然處身于萬丈的紅塵之中,也會體驗到安定灑脫又活潑自然的人生境界。

  

  中國的禅宗,不是宗教的信仰,不是哲學的理論,更不是神奇古怪的法術;乃是生活的智慧、身心的修養、開發精神領域的指導原則、影響環境淨化的不二法門。

  

  中國正統的禅宗修行,不以神迹顯靈作號召、不以身心的異象爲著眼、不以急功好利作目標,乃以平實的人生爲基礎、少煩少惱爲宗旨,輕松自在過生活。對于過去,無怨無悔;對于未來,積極准備;對于現在,步步踏實,這些便是修 習中國正統禅法的好處。

  

  二十多年以來,我寫禅、講禅、教禅,主要是爲了修學禅法、實用禅法,固然利益了不少的弟子、學生、讀者、聽衆,獲益最多的,應該是我自己。所以年屆古稀,依舊樂此不倦,而且越來越覺得自己獲得的太多,付出的不多,所以對叁寶感恩,也對成就我的師友大衆感謝。又由于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所知所學所能極其有限,佛法的大海深廣無底無邊,所以不敢師心自用,自以爲是的大言不慚。雖然我以現代的語言文字,將禅法介紹給現代人來應用,但是我的觀點,必定不敢離開佛言祖語的源頭依據。不像一般野狐禅客,動辄超佛越祖,滿口狂語,連篇诃罵,俨然古佛再世,那不僅使禅宗蒙塵,也讓衆生受害。

  

  本書是由法鼓文化的編輯群策畫集成,是就我自一九九叁年至一九九八年之間,發表于《人生》及《法鼓》兩份月刊的文章中,將跟禅及禅修指導有關的各篇篩選出來。其中大部分的篇章,在刊出之前,曾經我的修潤,也有不少篇章,因我抽不出時間,弟子們就將錄音帶上的原味抄錄成稿,刊了出來,未免過于粗疏,而且文義不清,講出時的現場聽衆不致誤會,閱讀時可能引生錯亂,故于出版成冊之前,親自做了補救的工作。

  

  關于禅修系列的書,英文的我已出版九種,其中數種已被譯成十來種歐亞語文,在世界各地流通,而僅兩種譯成了中文。禅修系列的中文著作,也已出版了十種,其中僅有一種譯成了英文。並不是因爲我在東西方所傳的禅法有何差異,乃由于用中英兩種語文,同時不斷地出版新書,就無暇再去做交互翻譯出版的工作了。

  

  我也不知是什麼原因,迄今我的各類著作,已出版了六十多種,禅系列的諸書,不僅暢銷,而且常銷。我的英文禅修指導諸書,原先是由我們紐約的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發行,今(一九九八年)起,已有ShambhalaPublications,以及Double day Publications等著名出版公司,主動要求出版我的禅修書籍。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叁日自序于紐約東初禅寺

  

  

  

  禅的修行與證悟

  

  一、禅是什麼?

  

  「禅」究竟是什麼呢?事實上,「禅」是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的,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解說的,就不是禅。若真要說禅的話,我一站上臺就應該立即下臺的。因爲「禅」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一經書寫或口說即成廢話。

  

  然而我卻不得不說,因爲禅門有個「以指標月」的譬喻:對于一個從來不知月亮爲何物的人,在蒼茫的星空中,不知那一個叫作月亮,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認識月亮的人,用手指著月亮說:「那就是月亮!」。

  

  所以,語言、文字只是個標示工具,真正的「禅」是要靠自己去體會的。

  

  如果說此刻我是手指,那麼,請問諸位:月亮在何處呢?

  

  「無處不在。」(聽衆回答)

  

  「該打!」(作者回答)

  

  「第叁十層樓。」(聽衆回答)

  

  「這個答案也不對,因爲動念即乖,開口就錯!」(作者回答)

  

  二、禅學的基本概念

  

  (一)「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楞伽經》

  

  上一句話是說,佛所說的法是告訴我們,一切以心爲根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虛假的,唯有心性才是真實不變的。

  

  下句指出,欲達開悟見性的境界,應以「無門」爲入門的方法,所謂「無門」是指沒有特定門路的意思;如同有些學校並沒有特定的大門,要走入校園內,四通八達,並不一定得要通過某個特殊的大門一樣。

  

  宋代有一本慧海禅師編集的公案書就叫《無門關》,裏面記載的都是以無門爲入門,因而開悟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閱。

  

  (二)「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六祖壇經》

  

  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條門路,但是首先要把握一個原則,即是:對內需胸無成見,不得執著,對外不能有任何的分別心。這種情形叫作「無念」。

  

  無念並不是沒有念頭,而是這個「心」,內不受自我所束縛,外不被環境而動搖。以此爲基准,就能夠找到一個修行的門路了。

  

  (叁)「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六祖壇經》

  

  禅學與世間一般的學問不太一樣。一般的學問乃至哲學,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以及知識經驗的累積而成。「禅」卻是要在放下內在及外在的一切知見之後,才能激出無漏的真實智慧,那即是開悟。

  

  所以有人主張,最笨、最懶于做學問的人,應該來學禅,因爲禅宗既不需要世智辯聰,同時也不要求博學強記。

  

  但是相反的,也有人認爲只有聰明利根的人,才夠資格問津禅學。因爲有大智慧的人,可以隨時吸收,隨時放下,因而得以日新又新。這樣的人,才可能開悟。

  

  (四)「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六祖壇經》一般求道學法的人,總以爲「道」或「法」是實有之物,因此,不斷向外尋求,不是向佛求,就是向師求。但是禅宗卻要人打破這種觀念上的牢籠,直指本心,禅宗認爲心外別無一法。

  

  (五)「離性別無佛」、「見性成佛」-《六祖壇經》

  

  中國的禅宗特別重視開悟見性,然而「自性」是什麼呢?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指出佛與凡夫的不同,只在前者悟,而後者迷罷了。如果能夠到達「無念、無憶、無著、內外不住,來去自由」的境界,即是「見性成佛」。

  

  叁、禅宗如何修行?

  

  (一)靜坐不是禅,枯坐也不會開悟

  

  釋迦牟尼佛在證悟之前,曾于雪山下坐了六年,而達摩祖師初入中國之時,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見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初期的禅師們,都仍沿用印度的傳統方式,特別偏重禅坐的工夫。這種情形一直沿襲到惠能大師,尤其是南嶽懷讓禅師時,才出現了一番變革,那就是重悟不重定。

  

  有一個公案便是個中代表,當年馬祖道一禅師在南嶽懷讓座下的時候,十分用功,整天都在蒲團上打坐。但是懷讓看在眼裏卻頗不以爲然,于是撿起一塊磚頭,到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頭上磨起來;由于聲音很大,驚擾了正在打坐的馬祖,開口問說:「和尚磨磚作什麼?」

  

  南嶽說:「磨來作鏡子啊!」

  

  馬祖失笑說:「磚頭怎麼可能磨成鏡子!」

  

  南嶽反問:「磨磚不能作鏡,打坐又豈能成佛!」

  

  馬祖聽了這些話,當下便開悟了。

  

  開悟在于放下自我執著,打坐只是身體不動,如果內心思緒洶湧如波濤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無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費工夫。

  

  (二)靜坐時能覺察心中有煩惱,便是修行

  

  《圓覺經》中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但也切忌抗拒煩惱,希企開悟,否則,喜靜厭鬧,欣淨拒染,便不能悟。

  

  (叁)平常生活即是禅的修行

  

  禅宗有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趙州請法而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州雲:「吃粥也未?」

  

  僧答:「吃粥也。」

  

  州雲:「洗

  ;去。」

  

  這也就是說,該吃粥時去吃粥,吃完了粥應洗

  ,該如何就如何,便是佛法。

  

  許多發心學佛的人,常誤以爲,只有在佛前上香、禮拜、誦經,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閉關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禅宗主張應該將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日常一舉一動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臥、吃飯、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師向大珠慧海禅師請教:「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慧海禅師答說:「用功。」

  

  又問:「如何用功?」

  

  禅師雲:「饑來吃飯困來眠。」

  

  有源律師問:「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

  

  慧海雲:「不同。」

  …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願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