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系,你要戒的東西太多了,我現在也沒辦法開單子告訴你要戒什麼,你來參加我們的禅修營,參加之後就會知道要戒的東西有多少!」
我們要常常將幹擾、困惑等的煩惱問題歸于零。如果能夠常常有「這不是我應該有的」、「這不是我應該接受的」、「這樣的念頭我是不應該起的」、「這樣的念頭我不應該被它所動搖」,只要不應該有的念頭一生起,就是馬上回歸到零。
每次一有不好的念頭産生,你能有「喔!我知道了。」的工夫,歸零之後,可能第二個念頭馬上又起來,還是可以再歸零,如此不斷歸零,這就是禅修方法:「有雜念、妄念起來,沒有關系,只要回到方法。」
叁、忏悔而不悔恨
有些人在自己犯了錯誤之後會隱瞞,爲自己脫罪而辯護,認爲自己是無辜的,或將犯錯的原因歸咎于他人,另外有一些人則總是在悔恨。
我在美國的一次禅七期中,有一位美國人聽了我講「忏悔」的觀念之後,不斷在哭,一直哭而無法打坐。
他說:「我不能打坐,我要回家了!」
我說:「爲什麼?」
他說:「我這個人大概是不能修行的,像我這麼壞的人還能修行嗎?我太壞了,我覺得我這個人應該是死掉的,不應該活在這世界上。我太壞了,我不能修行,我修不成功的。」
我告訴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我們修行應有的態度。放下屠刀表示有悔過、改過的心,只要馬上改過,或知道錯誤、承認錯誤而馬上把錯誤放下,就是修行。」
我又問他:「你在禅堂裏是否還在做殺人、放火、搶劫的壞事?」
他說:「沒有!」
我說:「你是什麼時候做的壞事?」
他說:「好象是好久以前做的,我只記得做了很多壞事,所以覺得自己很罪惡。」
後來我告訴他說:「修行要忏悔,不是悔恨。忏悔不是悔恨,而是面對自己的缺點,曉得那是缺點,以後盡量不要再犯同樣的缺點,就可改善過來了。悔恨是向火坑裏走,忏悔是從火坑裏跑出來。」他聽了之後很歡喜,不再哭了,也覺得這個禅七打得還不錯。
過去他的心理醫生總是爲他分析問題;我告訴他的則不是分析,而是讓他在發現自己的錯誤、罪惡之後,能夠面對它、了解它,然後就放下它。因此,「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是歸于零缺點的最好方法。(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聯誼會開示,周文進整理)
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佛法告訴我們「萬法從心出,萬法還歸于心」,又說「萬法都從法界流出,萬法還歸于法界」,我曾經說過如何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也曾經講過如何由小我、大我而無我,現在我要說如何從有我到無我,再從無我到有我,從有我到無我就是禅的境界。
一、有是對的,無也是對的
今天我有一位小同鄉來問我:「究竟有與無,那個是對的?」他很疑惑,因爲禅宗講無,淨土宗講有。淨土宗信仰淨土是有的,西方阿彌陀佛是有的;禅宗的《六祖壇經》則說東方人求生西方淨土,那西方人去那裏呢?
我告訴他:「有與無兩個都對」,爲什麼呢?對信仰、對實踐而言,「有」是對的,因爲有個寄托,有個目標與目的,才會願意努力學習;在佛法中除了求生西方淨土外,也有成佛的目標。但是禅宗說「無」也是對的,因爲我們的現實環境,本身就是一種虛幻,像夢一樣的境界,沒有一樣是真的。
我的這位小同鄉又告訴我,如今回到大陸的故鄉,他覺得好象進入夢中,樣樣東西都不一樣了。小時候記憶裏家中的房子很大,但是房子沒有變,現在卻覺得很小;小時候記憶中的狼山好大、好高,現在再去看,卻覺得狼山好小、好矮。他說:「小時候看的不是真的,現在看的才是真的。」我則說:「你現在看的也是假的。」
小時候的眼界小,感覺家中房子很大,現在到外面看多了,眼界寬了,比較之下,家中房子就變小了,究竟那個才對呢?
人生從小到大,不斷在變老,究竟回憶中經過的是夢,還是現在是夢?事實上正在做夢的時候通常不知道是夢,夢醒的時候才知道是夢,所以夢雖然是有,實際上也是無;人生如夢,當我們在「有」的時候,就該體會到、理解到,這是假的。諸位看過《紅樓夢》嗎?爲什麼叫它紅樓「夢」呢?賈府曾經如此的繁華熱鬧,終究是衰落了,如同一場夢。
但佛法說的「空」、「無」,並不是離開有而說無,有的時候,就是無,所以說有是對的,無也是對的。
二、有是錯的,無也是錯的
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有;成佛的果位,是有;功德與智慧,是有;這是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如果自稱已經是聖位的菩薩,那是不求上進的人,真正在修行道上的菩薩,會說自己一如凡夫;所不同的是,他知道什麼是有,什麼是無,而且知道有是錯的,無也是錯的,這才真是菩薩。有與無就如同兩個極端,不論抓著那一端都是錯的,不抓著兩邊的任何一邊也是錯的,唯有舍兩端而又不取中間,才是對的。
有人問:「成了佛以後是有還是無?」說有是錯的,說無也是錯的,佛的層次是超越于有與無之外的,不受有、無觀念的影響,這就是佛。
請問諸位:你們都有家庭,家庭是有還是無?你們一定說是「有」;你們是否有工作?也是有。你所說的有,究竟是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呢?
許多人在生活上,認爲由自己去適應別人很痛苦,應該別人來適應我,所以先生希望太太凡事配合,做太太的也希望先生來適應她。這是有我還是無我?是「有」。在凡夫的觀念中,因爲有我,所以處處産生矛盾。畢竟我們可以要求物品來適應自己,遇到人的問題就不行了,人與人之間要用商量的,如果強要求別人適應我,就會起沖突了。
叁、佛菩薩是無我、無相
菩薩會盡量去理解人、適應人,凡夫則希望別人來適應自己、理解自己;凡夫把人當東西來看,而不是當作人來看;菩薩則把所有人當作菩薩來看,自己只是衆生之一。所謂衆生,有凡夫衆生,也有聖賢衆生,其實成了佛也是衆生之一。如果有人認爲自己是大菩薩,可以說他有自信心,也可以說他是有傲慢心。
由于菩薩認爲自己是衆生,所以他會生活在衆生之中。如果菩薩都是以大菩薩的形相、姿態在你我面前出現,你我的反應會是什麼呢?會不會、能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不敢。菩薩希望度衆生,就要和衆生生活在一起,因此他們不會常常以大菩薩的姿態出現。
事實上,菩薩是在我們人群之中,他們是以凡人的樣子出現。你們見過頭上有叁個眼睛的人,看過叁頭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嗎?看到的話,可能是夢境或是幻境;也有人修行非常努力虔誠,産生感應看到了異象。但是這種現象,不可能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那只是爲了適應當時衆生的需要,而有這種幻境的出現,爲使衆生産生堅固的信心。但是大菩薩是不是就一定是這個樣子呢?不是,大菩薩是不定形的,例如觀世音菩薩就有叁十叁或叁十六分身。
大菩薩是無相的,有相的菩薩不是真的大菩薩,真的大菩薩是無相、無我的,真的佛身也是無相、無我的。但是無相的「無」,是不是等于沒有?不是,他也是「有」的,只是沒有自我的執著,能夠適應各類不同層次的衆生,而有不同的化現,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
有一次我到美國一位日本禅師的禅堂,那裏沒有一定的位子,也沒有師父的位子,因爲在美國非常講求平等,所以爲了適應美國人,老師沒有位子。可是有一個位子上寫著「無位真人」幾個字,我一把逮住那位禅師說:「這是有位還是無位?這是真人還是假人?如果是無位,爲什麼還有一個位子在這裏?坐在這裏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坐在這裏是真的?還是離開這裏是真呢?沒有人坐是真呢?還是有人坐是真呢?」
他被我一問,就笑說:「這是騙美國人的,你不要再說了,不要把底牌掀起來了!」
這個禅師還真有點道理,如果他堅持他是無位真人,他就一文不值了。
四、超越有無,任運自在
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太固執于有或沒有。在某一個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情況,有是對的;但是在另一個適當的場合、時間與地點,或許就不能講有,講無才是對的,若照禅法而言,超越有無那才是對的。
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你們是否有事業、工作?努力于工作的時候,是有的;但是工作完了後,就是沒有;當你坐在辦公室處理公事的時候,你是有事業,還是沒有事業?有;當你回家睡覺的時候,你是有事業,還是沒有事業?沒有,這時候,你如果有事業,就會睡不著覺了;再問:當你去旅行渡假時,你是有事業還是沒有事業?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業:事業、企畫、期待、憂慮,這些都是業,要把它擺下來並不容易,諸位學過禅修後,要隨時隨地心中保持沒有事,隨時隨地可以處理事,但心中不要有事,一有事就成業障了。
總而言之,說有是錯的,說無也是錯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才是佛法。(一九九五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聯誼會開示,陳美莉整理)
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共修的功能就在于同心協力,當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時,才能成爲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確有其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援著。
一、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
所謂「叁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和我們修行的過程一樣,如果僅是一人修…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