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P16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与黑暗相对的光明。这一定要离开「有」与「无」两种对立的境界和心态,才能有心如日轮的体验和境界出现,那就是悟境。

  

  离开「有」与「无」这两个对立的观念,对禅修者是非常重要的,「有」是执着,「无」也是执着。何谓「有」?对心外之物,想追求,又想摆脱,追求解脱,追求开悟,追求成佛,认为有一个境界叫作「开悟」,认为「成佛」是有一个佛果等着去享受。还有,认为这个世界很多的困扰、麻烦都是「有」,希望从「有」得到解脱,而进入「无」的涅槃境,这都是执着。

  

  前天有位居士来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年多,过去的种种我觉得很愚痴,老是追求钱,我赚了还不算少,现在我学了佛,师父您看我的钱该怎么办呢?」

  

  我告诉他说:「钱,并不等于有,也不等于无。一个穷人穷得一文不名的时候,若他心中想有钱,做梦也梦到钱,那还是心中有钱的人;相反的,若他在银行里和事业上有很多钱,可是心中没有执着钱,这个人的心中,是没有钱的人。」如同先师东初老人曾告诫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钱,银行存钱,头脑里无钱。」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所以,佛法讲「有」,是指心中执着;讲「无」,是指心中不执着,并不是说「无」,就什么也没有,说「有」就有很多东西,不是这样的。

  

  「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这是比喻太阳光本身没有想到它自己就是太阳光,只在虚空之中,永远是那么亮,它是自然的,如果它觉得自己有光在照,这个太阳就不自然了。我们的心要像太阳那样,非常地自然,经常用智慧来观照自己,观照一切人、事、物,但未想到有什么目的,为什么而照?它只是永恒的、普遍的照。而且太阳在照的时候,没有选择时间或对象,只是经常在光芒中,在发光之中,不论有没有对象,永远是光明的。

  

  「不照而照」,它不是为照而照,但却是永恒地在照。何谓「不照」?就是不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目的或原因而照。太阳从来没有下山,从来没有停止照的功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有没有对象,它都在照,自然而然地在照。因此,大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度无量众生,不会以为他度了众生,却认为是众生自己得度的。就像万物接受太阳普照,而太阳本身并没有一定要照万物,禅悟者的智慧亦复如是,故称「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这样子的话,多省力啊!永远如此自然,那多好啊!

  

  何谓「栖泊」?鸟儿在树上停留叫作「栖」,船只在水上停留叫作「泊」。人心的执着,也就像鸟、船一样,有所栖泊,便不得自在。

  

  很多人要找安全,女孩子想要安全,就找一个老公,男孩子就娶一个老婆;一个嫁老公,一个娶老婆,互相的你栖我泊,那就是互相的倚赖。修行修到了「无栖泊处」心无罣碍的境界,那时便与诸佛同行,解脱自在,《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功能,自然显现于众生之前;若能心无所住,便能心无栖泊,虽然心无所住,又能明察秋毫、洞烛万机。

  

  若你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

  

  什么是「草衣木食」?这是描写一个修行者远离物质文明,过着极原始的自然生活,由于不生产耕作,只好摘草叶裹为衣,采树木的种子为食,如同中国道家修炼、隐居。但在印度的佛僧是以晨朝托

  ,行化人间为常规,「草衣木食」只有少数的禅僧行仪,不是人间比丘的风格。所以黄檗禅师要说,禅修者是以识得「自心」为着眼,否则纵然学得多知,勤修苦行,尽名邪行,定作魔眷。天魔有修行,也有神通,但是没有智慧,心有所住,住于定,住于境界,住于声色,故名邪行。

  

  「若你不会此意」是指假如你听不懂这些话的涵义,就是任你怎么学习,懂得怎么多,如何的「勤苦修行」,整天打坐,坐着不动,一坐几个小时,甚至两天、三天不吃饭,或者「草衣木食」,都是邪行,定会变作魔子魔孙。(邱松英整理)

  

  

  零缺点

  

  一、如何是零缺点?

  

  前天有一位名人发表谈话,说他自己是一位在道德上零缺点的人,因而引起舆情的讨论。我则认为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出现不同的判断。

  

  既然这位名人相信他自己是零缺点,我们也不需要怀疑他,因为他认为自己在生活上没有犯法,没有对不起人,良心上过得去,所以应该说是零缺点,这也没有错。

  

  但是,以一个禅修者的标准来看,人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并不可怕,缺点能够让我们进步。如果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还会想要来打坐修行吗?因此,从修行过程中的标准来看,我们所希望的零缺点,是知道自己有不少缺点,那就是零缺点。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缺点,那才是最大的缺点;知道有缺点,马上改过,即可随时随地保持零缺点。

  

  人在生命过程中,从小到老一生没有遗憾,是很不容易的事;有遗憾而不知悔改,才是最大的遗憾。若一生都没有遗憾,也不必悔改,那是天生的、天降的圣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样天生的圣人恐怕不多。

  

  耶稣、释迦牟尼佛等人,从宗教的信仰、信徒的立场来看,他们应该没有缺点,否则就不能成为圣人。但事实上是否他们一生下来,在心理、观念和行为上就都没有过缺点?这就要看是从那一个角度去看。

  

  释迦牟尼佛自小时候起,一直到成佛为止的阶段当中,他的生命过程是从一个普通人,修行成道、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曾遇到种种困扰,甚至在其出家之前,也曾遇到困扰;这些困扰从信仰上来看,是菩萨示现,而不是他真正有什么困扰,但是,站在一个修道者本身的立场而言,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困扰。

  

  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台湾的成一法师遇见了西藏的班禅喇嘛。成一法师就问班禅:「请问佛爷,大家叫你佛爷,你是不是真的佛?」班禅答道:「大家叫我是佛,我认为我和大家是一样的。」请问诸位,班禅的答话是否矛盾?事实上这就是说,以信仰者的立场会相信他是活佛。

  

  佛教相信所有一切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是佛教徒的信心和信仰。但是对没有学佛的人而言,说连猫、狗、蚊子、苍蝇都有佛性,他们会相信吗?不会的!如果对他说:「你是一尊佛,你会成佛。」他会相信吗?他一定会摇头说:「不要开我玩笑,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也不想成佛。」但是,如果学了佛以后,就会知道这是信仰,就会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

  

  所以觉得自己是零缺点,这是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行为、观念有问题,马上改过,便是经常保持零缺点的状态。

  

  随时随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缺点,希望自己从此以后不再有缺点;虽然下一次可能还会有,但那已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这当下,就是回到零缺点。如果修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这样,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进步、改进之中。

  

  但如果不付出努力,光是口头上说:「我要回到零缺点」,还是没有用的。反之,如果经常努力,让身心及语言的行为缺点越来越少,之后需要回到零缺点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了。如果犯了错误,则应懂得忏悔与惭愧,帮助自己从缺点再回归到零。

  

  二、回到零缺点的方法

  

  上述所谈的是回到零缺点的观念,现在再讲方法。我们的心如果经常被环境所困扰、动摇、诱惑、刺激,那是因为很少想到是自己本身有问题,总是想到那是外在的问题。例如: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认为是他们无理取闹;有人诱惑你的时候,会认为是他们在干扰你。但是,究竟是谁被刺激、干扰、诱惑呢?是自己!而自己又为什么会被干扰、困扰、诱惑呢?

  

  因此,随时要把念头回过来看自己,究竟为什么被干扰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够往自己的内心看,则一定会受到干扰、诱惑、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后,情绪一定会波动,不是兴奋、欢喜,就是愤怒、痛苦;不论欢喜或痛苦,都是受了外在环境的刺激而起的反应。

  

  最近我有一百篇短文在《联合报》副刊连载,由朱德庸先生替我配置漫画插图,其中一幅画,他画的是一只火鸡,鸡的两只脚是两个大嘴巴,鸡的身体很肥大,但长了很多疮,而它的头、眼睛已经害了重病,这就是形容「贪」是很痛苦的事。

  

  贪心是不舒服的事,正在贪的时候是痛苦的,贪得到了之后也是痛苦的,而贪得不到更是痛苦。贪得无厌本身就是一种中毒的现象,是一种病态,瞋怒、愚痴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到方法上,知道那是「内心的毒瘾」,不要被这些毒所转、所牵动。

  

  当自己因贪而得不到,或贪的不够多而很难过的时候,应该告诉自己:我害病了,我中毒了,我要调整自己的心念,使我自己能够过得快乐、轻松、自在一些,而不要被这些烦恼的念头、心态所转。实际上所谓烦恼的念头、心态,是因为受外在环境干扰的关系,因此,只要不被环境所转,便可随时随地又再回归到零。

  

  当自己为烦恼而痛苦,首先应该知道烦恼的由来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毒瘾」发作了,而这些「毒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是从无始以来,老早就有的;中了这么久的毒,想要一下子改掉,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仅仅是吸食安非他命、海洛因、鸦片、大麻等毒品所染上的毒瘾要戒除都相当难,更何况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习性,但是只要有心,还是有人戒成功了。

  

  昨天有一位信众来和我见面,他本来喜欢吃肉,后来把吃肉的习惯戒掉了。如今他又问我:「还要戒什么?」

  

  我说:「因为习性的…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