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活下去受病痛的煎熬?
我说:「你没有权利叫你自己不活,也没有权利一定要活多久,你要顺从因缘。能够活而不活,是错的;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还非要活下去,也是不可能。所以只要能够活,即使剩下最后一口气,你还是要珍惜你活的责任。」
我还遇到一个情况,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住了很久,他的女儿问我:「师父,我的爸爸在加护病房已经很久了,靠机械帮助他维持生命,我们全家都受不了了,如果我的爸爸还活下去,我们全家都会被拖垮,该怎么办?」
我说:「顺其自然吧!自然是最好的,不要不自然,否则,病人及家属都受痛苦啊!」
她说:「师父,这样我们不是杀了他吗?」
我说:「我没有叫你们杀他。能够用医疗治得好就治,可是现在他用机械呼吸,用注射补充养分,这已经不是自然了。」
类似这种情形有人问我,我通常都回答一句话:「自然是最好的」,这就是平常心。我没有权利替他的家人主张怎么办,他的家人应该自己决定,带一点点勉强是可以的,若太勉强就离平常心远了,会造成太多的痛苦。
昨天还有人问我:「师父,您死了以后,法鼓山怎么安排?」
我说:「安排什么?」
他说:「你要写遗嘱啊。」
我说:「写遗嘱给谁?」
他说:「总要有一个交代啊!」
我说:「我还没死啊!」
法鼓山已经在建设了,如果我今天就死了,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法鼓山的理念照常会有人推动。佛陀涅槃后留下遗教,并未处理什么遗产,所以我也会以平常心来处理。(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余丽娜、单德兴整理)
心如日轮在虚空
今天讲黄檗禅师的一段开示:「心如日轮在虚空」-「心」好象一轮太阳在虚空中,这段文字也收录在我所辑的《禅门骊珠集》一书中。
黄檗禅师是唐宣宗大中年间(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人,第九世纪圆寂,年龄不详。今天我们要介绍他的一段法语,内容如下: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中略)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你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下略)」
这段话指出,修行禅法明心见性的情况。很多人把禅的修行看成与外道的修行相同,外道的修行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懂得很多,学问、辩才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已经开悟了,认为自己是大师;另一种是修苦行,生活方式不像一般的人,过着平常人不能忍受的生活。这两种人如果对自己的心行不了解,都算是邪行,不是正确的禅行。
黄檗禅师是怎么说的?以下为诸位作介绍: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
「如今末法」。末法思想见于《法华经.安乐行品》及《大乘同性经》卷下。根据隋代慧思禅师的说法,佛法住世,分为三个时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而在隋文帝开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已是末法第八十二年,故到黄檗之世的唐朝中宗的时候,早已是末法时代。吉藏的《法华玄论》卷一○,则主张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所谓正法,是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正确的佛法;像法,即相像类似的佛法,已经不很纯粹;末法是佛法已经没落到快消灭的状态,真正的佛法已经到尾声了,正法不振而邪说横行,即所谓法弱魔强的局面。
正法时期听法学法的人多,证道悟道的人也多;像法时期听法学法的人也还是多,可是证道悟道的人少了;到了末法时代,学法听法的人渐渐少了,而证道悟道的人几乎没有了。
譬如一壸茶刚泡好,一杯茶刚刚倒出来的时候,又香又热,纯度又高,喝下去觉得非常受用,这就像正法时代;过一段时间,茶叶的味道渐渐淡了,浓度、香度也渐渐少了,如同像法时代;到了时间很久以后,只见茶叶颜色,却闻之无香味,尝之无茶味,不能说它不是茶,它还是茶,只是已尝不出茶叶的茶香、茶味了,如同末法时代一样。
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第九世纪唐中宗之世,又过了一千一百多年,而唐朝之后,仍然有很多人开悟。黄檗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百丈之下同时有好多位大禅师,例如沩山灵佑、黄檗希运等,黄檗禅师之下还有临济义玄,一直到宋朝大慧宗杲的时候,还有好多大禅师出现。所以末法的观念,只是警惕我们要好好的努力,不能说末法时代就没有人证道,没有人悟道。
但在黄檗禅师当时所见的也是事实,他说:「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好多人看起来都好象是在学禅、学道,可是那些人都在执着「一切声色」。声是声音,色是颜色、形式。
「声」有两种意思:一者听闻佛法,透过声音寻求佛法;二者在打坐时,进入一种境界,听到无限的声音,如同宇宙之中有一种好象从远古无始以来就存在的声音,叫它天乐也可以,叫它永恒的天籁也可以,这是在禅定修持中才能体会到的。
「色」也有两种意思:一是用肉眼所见的现象、环境;二者不是肉眼所见的,即打坐时发生的种种幻景、幻象,见光、见花、见净土、见天国、见佛菩萨、见种种庄严的形象、影像等等。
其实,「光」本身也是色,如果你打坐进入比较深一点的定,可以看到无限的光,「光」是和宇宙全体结合在一起,你会感觉到自己跟宇宙合而为一,你就是光,光就是你,宇宙都是光。所以一进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非常自在柔和,也非常的开朗。为什么?因为放下了一切负担,自己就是整体,是那么自在;但那仅是轻安境,尚不是悟见自性。
因此,这里说执着一切声色,这声色可以是粗浅的定境,也可能是神通或幻觉。神通很令人着迷的,看不到的东西,你看到了;不可能听到的声音,你听到了,很多人就是追求这个东西。
很多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见到上界的天国、他方的佛国,见到佛菩萨,见到你想见到的天或神。也有很多人喜欢一坐下后,自己的身体能打通什么任督二脉,或发生什么中脉、明点之类的经验。有人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看到自己的气在动、血在走、经脉在运作,也可以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事。
例如:有人明明在打坐,还能看到有人在庭院里散步,看到美国有人正在做什么。曾经有一个人正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一架飞机失事要掉下来了,他马上打电话问航空公司这架飞机上是否有他的家人?果然,真的有一位他的家人在那架飞机上,两个小时之后,电台竟然报告,那一架飞机失事掉落了。相信吗?你不能不相信,他确实看到飞机的号码,飞机上有一个他认识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像这种情形是事实吗?是事实,有人遇到这种情况,以为自己已经得到天眼,得到神通了。但是,即使能见到、听到,却无法挽救那架飞机的失事。
在台湾有好几个团体,他们一打完坐以后,就是谈论这些东西,谈刚才感觉自己身体在动,气在动,看到光,听到一些什么声音……,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以为打坐很有工夫。但是,从禅宗的立场来看,这些都是光影门头事,与生死大事毫不相关。
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
于是黄檗禅师要说:「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意即倒不如把你心中的执着通底放下来,让心就好象虚空那样就好了。
虚空本身无物,很多人认为虚空里有云、有雾,有太阳、星星、月亮等东西,那是天空,不是虚空,虚空应该什么也没有。虚空的意思是在空中无一物,既然是虚空,什么也没有,不是光明也不是黑暗。要把你的心跟虚空一样的空去,因为「虚空」即是真如,若能如此,庶几与悟境相应。
黄檗禅师又讲了几个比喻的形容词:「如枯木石头去」,你的心最好能像枯木以及石头那样。枯木无生机,石头无动静,它们本身不会主动起作用,也不会有生命的执着或动机在;这样的话,约略与大死一番有一点相应。
又说:「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用柴草烧火煮饭、煮菜、煮水,煮完之后,草或木柴变成灰,而已经寒冷的灰中,一点点火星都不可能发生,叫作「寒灰死火」。我们的心,如果能够像寒灰死火,才有一点点和开悟者的禅境相应。
「相应」并非「就是」。比如说,有人喝可乐,有人喝冷水,都在喝饮料,喝冷水就等于喝可乐?非也!冷水中没有可乐的成分。
对于禅修者而言,这是什么阶段呢?如果能像寒灰里的死火,像枯木、石头,又像虚空,那就是不动、没有作用的情况,心中不要起作用,不要有动的念头出现,这时候有一点点像是禅悟,但那不是禅悟。例如有一种「枯木禅」,修禅修得像枯木一样,那样对不对呢?有问题!真正修禅不是那样,所以说只有少分相应;倒是后来曹洞宗的只管打坐,渐渐的就有一点类似。
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这段才是真正讲禅悟的境界,有了前面的那种工夫之后,就要开发智慧。智慧如什么?智慧像太阳,常在虚空,万里无云,永远光明,任何东西都无法遮盖它,从来没有黑暗的时候;不像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下雨时就看不到。
此处以光明形容悟后的智慧动态,是绝对的自在,…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