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P14

  ..续本文上一页此我不断告诉修行禅法的人,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要踏踏实实活在现在,现在是最重要的时刻,把握现在、运用现在是最重要的。

  

  五、自我的肯定、成长、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禅修营中,经常强调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但自我成长之后则要自我消融,人格的升华,便为清净心的完成。

  

  成功或失败,不可以有形或无形的名利权位势力作衡量。你们看我与诸位将来谁先成佛?你们可能认为不是我的徒弟,一定是我先成佛,其实不一定。在马拉松赛跑中,经常原本领先的人,过了一阵子却落后,而原先落后的人又领先了,一前一后交错不已。所以在修行时,不要看其他人是不是比我跑得快、修得好,不要介意谁先谁后,及时全力以赴才是最要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人计较长短、高下、成败,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人的成功有他的条件、因素,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条件、因素跟别人比,而是要增长自己成功的条件,促成自己成功的因素。为了要有更多的付出,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进步,这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长。

  

  我的一生,一向不存与别人比较高低大小的心,我走在人家后面时,不觉得丢脸,我走到人家前面时,不以为成功,人家赶过我的时候,我不需要觉得难堪。

  

  天地之大,能够让我们开发的领域,太多太多了,需要我们奉献智慧和愿心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何必一定要在同一条窄路上跟人家拼得你死我活。

  

  但是,不比较并不是停顿,而是走出自己的新路来。如果你走的路是别人也能走的,这表示这条路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走的路别人赶不上,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这种不比较的心态中,你的自我也就真正消融了。

  

  生命之中,什么样的情况使我们痛苦烦恼,什么样的情况使我们愉快自在,那就要看我们的心,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有主观的实力及客观的条件,而不好好运用,那就是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辜负了大好的因缘。

  

  最后我要强调,我们既生为人,便是责任重大,尤其现代人所遭遇的困扰,比古人更多,对这个世间所应负的责任也更重大。

  

  目前的世界,人口增多而土地并没有增大,问题复杂而人类的智慧并没有比过去高明,反而对这个世界的破坏更快、更大。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无我无私的悲愿心,共同来成长自己、为他人奉献,这个世界的未来才会改善。

  

  如果人心不能扭转,不能从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心,转变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悲心、愿心,则世界的前途非常悲观,我这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不只要提高警觉,更要大声疾呼,把我们的心转变过来,共同奉献于这个世界,这也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单德兴、朱书莹整理)

  

  

  

  平常心

  

  一、常与无常

  

  许多人常说「我用平常心来处理事情」,这个「平常心」是什么意思?它的内容是什么?

  

  「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不变,到处一样。佛经里还有一个名词叫「无常」,它是从一般的平常之中见到了无常,知道了无常以后再回到现实的平常;要在超越之后回归平常,这个常和无常就是「平等不二」。

  

  《佛遗教经》以及其他经典都告诉我们「世事无常」,要我们不要那么执着,所以讲无常;《涅槃经》却讲「真常」、永恒的常;《维摩经》则讲常与无常不二。所以,佛经的讲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明白每一部佛经所讲的对象及层次。

  

  曾经有位弟子问一位禅师:「世事是无常还是常?」

  

  禅师说:「常。」

  

  弟子说:「那佛性是常啰?」

  

  禅师说:「无常。」

  

  你说常,禅师就说无常;你说无常,禅师就说常,让人捉摸不定。无论你讲什么,他一定倒过来讲,目的何在呢?这是要帮我们去掉心里的执着,否定、否定、再否定,否定到最后,那才是真正的肯定。

  

  许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也有人说佛教是积极的,这都是错的。讲消极是错,讲积极也是错。积极是拼个你死我活,消极是什么都不管了。佛法讲的是顺从因缘、培养因缘、促成因缘;可是因缘成熟以后,还是要视其为无常,如果认为它永远可靠便是错的,因为它只是一个临时的现象,随时可以改变。

  

  二、步步为营

  

  要我们的心不变,是不可能的。由于经常在变,所以要经常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的方向可以不变,但是脚步要调整,进是在变,退也是在变,进和退之间要拿捏得非常准确。如果我想往前走却走不过去、走不出去,或往后退也没地方退,那么不妨就横跨一步吧!没有必要因为后面挡住我,前面卡住我,就只有坐以待毙。因此大方向是非常重要,但是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立足点。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立足点一移动,就仿佛没有立场了,失去立场可能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了。其实,只要移动一步就有一条生路,这不是很好吗?如果枯守一个立足点不变,那大概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环境。

  

  我常常讲「步步为营」,就是说我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立足点,每一步都要踩稳,若是踩得不稳,往前走便会失去平衡,会摔倒。虽然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立足点,但是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立足点。

  

  三、无常是活路

  

  随时变是正当的,无常就是变动的意思。无常实际上是一条活路。很多人认为无常是悲哀的事,是一桩无可奈何的事,「世事无常」就表示没有希望了,没有着力点了,这是错的。从禅的方法、观念来讲,无常恰恰好是一条生路,能够有进有退、左右移动,活在现在。

  

  有一个「画地为牢」的故事,一个人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声称那是他的范围,不准别人进来,他认为这样自己就安全了。结果人家没有捆他,他倒先把自己捆起来了;人家还没有攻击他,他就已经失去了活动的余地了。

  

  其实生路很多,为什么要把自己捆起来呢?一旦把自己捆起来,就没有弹性。所以说,希望永远拥有、保留,或是希望自己有一个范围,这都是愚痴。以无常为常,那是凡夫的执着,那会为自己制造困扰;如果知道无常,就会发现处处有活路。

  

  四、佛性即常即无常

  

  就因为无常,所以一切现象随时随地可以变更。事实上,环境在变,自己也在变,任何情况都在瞬息变化之中;我们应当掌握无常的事实,适应无常的现象。

  

  禅法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是人人都可能的事,因此而说人人皆有佛性,不管什么时候,佛性都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下地狱,它也跟着下地狱;我们上天堂,它也跟着上天堂;我们到极乐世界,它也跟我们到极乐世界。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情况,佛性都跟我们在一起,佛性是恒常不变的。因此就有人执着一个永恒的、不变的佛性,认为到最后一定有一个佛性是属于自己的。可是《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物质现象的色法,经常在变化,所以也等于空,色与空这两者,既非有亦非无。

  

  佛性即是空性,故其本身即常、即无常,空性不变故常,空不异色故无常,佛性不离一切变动不已的现象,并非在我们的身心现象之外,另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叫佛性。从佛性不离现象上看,佛性是无常的,从佛性处处都在、永远都在看来,佛性是常的;所以佛性本身是常,又是无常。

  

  至于佛陀,是活活泼泼的一个人,只是不动情绪、没有烦恼,他的智慧能够适应所有众生的情况,他的慈悲能给予众生救济和帮助。

  

  因此有人问,如果佛性无常,那么佛也无常了?

  

  是。佛的法身不离无常的一切现象,佛是在无常现象之中处处都在、永远都在,所以无常即是恒常。

  

  我们的心能不能体会「无常就是常,常就是无常」呢?

  

  可以。当我们执着的心和情绪化的烦恼淡化、净化之后,就可以体会,在无常之中就是永恒的存在。永恒不离无常,无常与永恒的常,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维摩经》讲的「不二」,即超越无常与常。

  

  所以平常心之中有几个层次:常,无常,反过来还是常,然后依旧是无常;常和无常之间是平行的,不是对立的,所以说「常与无常不二」;「不二」才是真正的平常,它是平等的、平衡的、永远普遍的。

  

  五、福与慧

  

  我们虽然不能够一下子从凡夫所讲的平常心,一路到达佛果层次的平常心,但是如果我们在观念上能够认识并且接受这个理论,那么我们即使遇到了世相的冲击,不管是好是坏,都能够以平常心来面对、接受,同时平安度过,便是能够全身而退,也能够心平气和的修行方法;能够心平气和,就能不计得失,那便是真正的智者。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丰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有大福报的人。具备智慧的人一定有福报,一般人以为有财产、地位、名望、权力的人,才是有大福报,其实有智慧才真有大福报,没有智慧的福报,足以使人痛苦、烦恼,所以没有烦恼就是大福报。

  

  由于没有烦恼,他可以自由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造福众生,这是最大的福报。许多没有智慧的人,虽有儿女、产业、地位、权力,却是生活得相当痛苦;这种人是在受苦报,而不是在享福报。

  

  若是有智慧,能够运用在生活中,那么就会时时过得很愉快。如果没有智慧,就时时过得很痛苦。

  

  两天前有一位患了绝症的居士来农禅寺,问我怎么办?他已沮丧、消极到不想活,问我是不是早一点「安乐死」好。他认为既然是绝症,已非死不可,多活几天、少活几天都一样,为什么还要…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