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我不斷告訴修行禅法的人,要「腳踏實地,步步爲營。」要踏踏實實活在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時刻,把握現在、運用現在是最重要的。
五、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禅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之後則要自我消融,人格的升華,便爲清淨心的完成。
成功或失敗,不可以有形或無形的名利權位勢力作衡量。你們看我與諸位將來誰先成佛?你們可能認爲不是我的徒弟,一定是我先成佛,其實不一定。在馬拉松賽跑中,經常原本領先的人,過了一陣子卻落後,而原先落後的人又領先了,一前一後交錯不已。所以在修行時,不要看其他人是不是比我跑得快、修得好,不要介意誰先誰後,及時全力以赴才是最要緊。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人計較長短、高下、成敗,都是不正確的。因爲他人的成功有他的條件、因素,不要用我們自己的條件、因素跟別人比,而是要增長自己成功的條件,促成自己成功的因素。爲了要有更多的付出,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進步,這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我的一生,一向不存與別人比較高低大小的心,我走在人家後面時,不覺得丟臉,我走到人家前面時,不以爲成功,人家趕過我的時候,我不需要覺得難堪。
天地之大,能夠讓我們開發的領域,太多太多了,需要我們奉獻智慧和願心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何必一定要在同一條窄路上跟人家拼得你死我活。
但是,不比較並不是停頓,而是走出自己的新路來。如果你走的路是別人也能走的,這表示這條路沒什麼了不起;如果你走的路別人趕不上,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這種不比較的心態中,你的自我也就真正消融了。
生命之中,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痛苦煩惱,什麼樣的情況使我們愉快自在,那就要看我們的心,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有主觀的實力及客觀的條件,而不好好運用,那就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辜負了大好的因緣。
最後我要強調,我們既生爲人,便是責任重大,尤其現代人所遭遇的困擾,比古人更多,對這個世間所應負的責任也更重大。
目前的世界,人口增多而土地並沒有增大,問題複雜而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比過去高明,反而對這個世界的破壞更快、更大。因此,我們更應該以無我無私的悲願心,共同來成長自己、爲他人奉獻,這個世界的未來才會改善。
如果人心不能扭轉,不能從貪得無厭、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心,轉變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悲心、願心,則世界的前途非常悲觀,我這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不只要提高警覺,更要大聲疾呼,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共同奉獻于這個世界,這也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聯誼會開示,單德興、朱書瑩整理)
平常心
一、常與無常
許多人常說「我用平常心來處理事情」,這個「平常心」是什麼意思?它的內容是什麼?
「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到處一樣。佛經裏還有一個名詞叫「無常」,它是從一般的平常之中見到了無常,知道了無常以後再回到現實的平常;要在超越之後回歸平常,這個常和無常就是「平等不二」。
《佛遺教經》以及其他經典都告訴我們「世事無常」,要我們不要那麼執著,所以講無常;《涅槃經》卻講「真常」、永恒的常;《維摩經》則講常與無常不二。所以,佛經的講法並不是一成不變,我們要明白每一部佛經所講的對象及層次。
曾經有位弟子問一位禅師:「世事是無常還是常?」
禅師說:「常。」
弟子說:「那佛性是常啰?」
禅師說:「無常。」
你說常,禅師就說無常;你說無常,禅師就說常,讓人捉摸不定。無論你講什麼,他一定倒過來講,目的何在呢?這是要幫我們去掉心裏的執著,否定、否定、再否定,否定到最後,那才是真正的肯定。
許多人認爲佛教是消極的,也有人說佛教是積極的,這都是錯的。講消極是錯,講積極也是錯。積極是拼個你死我活,消極是什麼都不管了。佛法講的是順從因緣、培養因緣、促成因緣;可是因緣成熟以後,還是要視其爲無常,如果認爲它永遠可靠便是錯的,因爲它只是一個臨時的現象,隨時可以改變。
二、步步爲營
要我們的心不變,是不可能的。由于經常在變,所以要經常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的方向可以不變,但是腳步要調整,進是在變,退也是在變,進和退之間要拿捏得非常准確。如果我想往前走卻走不過去、走不出去,或往後退也沒地方退,那麼不妨就橫跨一步吧!沒有必要因爲後面擋住我,前面卡住我,就只有坐以待斃。因此大方向是非常重要,但是並沒有固定不變的立足點。
很多人認爲自己的立足點一移動,就仿佛沒有立場了,失去立場可能就沒有生存的余地了。其實,只要移動一步就有一條生路,這不是很好嗎?如果枯守一個立足點不變,那大概是死路一條,根本沒有辦法適應社會、環境。
我常常講「步步爲營」,就是說我們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立足點,每一步都要踩穩,若是踩得不穩,往前走便會失去平衡,會摔倒。雖然可以說每一步都是立足點,但是也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立足點。
叁、無常是活路
隨時變是正當的,無常就是變動的意思。無常實際上是一條活路。很多人認爲無常是悲哀的事,是一樁無可奈何的事,「世事無常」就表示沒有希望了,沒有著力點了,這是錯的。從禅的方法、觀念來講,無常恰恰好是一條生路,能夠有進有退、左右移動,活在現在。
有一個「畫地爲牢」的故事,一個人給自己畫了一個圈,聲稱那是他的範圍,不准別人進來,他認爲這樣自己就安全了。結果人家沒有捆他,他倒先把自己捆起來了;人家還沒有攻擊他,他就已經失去了活動的余地了。
其實生路很多,爲什麼要把自己捆起來呢?一旦把自己捆起來,就沒有彈性。所以說,希望永遠擁有、保留,或是希望自己有一個範圍,這都是愚癡。以無常爲常,那是凡夫的執著,那會爲自己製造困擾;如果知道無常,就會發現處處有活路。
四、佛性即常即無常
就因爲無常,所以一切現象隨時隨地可以變更。事實上,環境在變,自己也在變,任何情況都在瞬息變化之中;我們應當掌握無常的事實,適應無常的現象。
禅法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是人人都可能的事,因此而說人人皆有佛性,不管什麼時候,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下地獄,它也跟著下地獄;我們上天堂,它也跟著上天堂;我們到極樂世界,它也跟我們到極樂世界。無論我們處在什麼情況,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佛性是恒常不變的。因此就有人執著一個永恒的、不變的佛性,認爲到最後一定有一個佛性是屬于自己的。可是《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物質現象的色法,經常在變化,所以也等于空,色與空這兩者,既非有亦非無。
佛性即是空性,故其本身即常、即無常,空性不變故常,空不異色故無常,佛性不離一切變動不已的現象,並非在我們的身心現象之外,另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叫佛性。從佛性不離現象上看,佛性是無常的,從佛性處處都在、永遠都在看來,佛性是常的;所以佛性本身是常,又是無常。
至于佛陀,是活活潑潑的一個人,只是不動情緒、沒有煩惱,他的智慧能夠適應所有衆生的情況,他的慈悲能給予衆生救濟和幫助。
因此有人問,如果佛性無常,那麼佛也無常了?
是。佛的法身不離無常的一切現象,佛是在無常現象之中處處都在、永遠都在,所以無常即是恒常。
我們的心能不能體會「無常就是常,常就是無常」呢?
可以。當我們執著的心和情緒化的煩惱淡化、淨化之後,就可以體會,在無常之中就是永恒的存在。永恒不離無常,無常與永恒的常,是同一個東西,這就是《維摩經》講的「不二」,即超越無常與常。
所以平常心之中有幾個層次:常,無常,反過來還是常,然後依舊是無常;常和無常之間是平行的,不是對立的,所以說「常與無常不二」;「不二」才是真正的平常,它是平等的、平衡的、永遠普遍的。
五、福與慧
我們雖然不能夠一下子從凡夫所講的平常心,一路到達佛果層次的平常心,但是如果我們在觀念上能夠認識並且接受這個理論,那麼我們即使遇到了世相的沖擊,不管是好是壞,都能夠以平常心來面對、接受,同時平安度過,便是能夠全身而退,也能夠心平氣和的修行方法;能夠心平氣和,就能不計得失,那便是真正的智者。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豐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有大福報的人。具備智慧的人一定有福報,一般人以爲有財産、地位、名望、權力的人,才是有大福報,其實有智慧才真有大福報,沒有智慧的福報,足以使人痛苦、煩惱,所以沒有煩惱就是大福報。
由于沒有煩惱,他可以自由運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造福衆生,這是最大的福報。許多沒有智慧的人,雖有兒女、産業、地位、權力,卻是生活得相當痛苦;這種人是在受苦報,而不是在享福報。
若是有智慧,能夠運用在生活中,那麼就會時時過得很愉快。如果沒有智慧,就時時過得很痛苦。
兩天前有一位患了絕症的居士來農禅寺,問我怎麼辦?他已沮喪、消極到不想活,問我是不是早一點「安樂死」好。他認爲既然是絕症,已非死不可,多活幾天、少活幾天都一樣,爲什麼還要…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