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关系,你要戒的东西太多了,我现在也没办法开单子告诉你要戒什么,你来参加我们的禅修营,参加之后就会知道要戒的东西有多少!」
我们要常常将干扰、困惑等的烦恼问题归于零。如果能够常常有「这不是我应该有的」、「这不是我应该接受的」、「这样的念头我是不应该起的」、「这样的念头我不应该被它所动摇」,只要不应该有的念头一生起,就是马上回归到零。
每次一有不好的念头产生,你能有「喔!我知道了。」的工夫,归零之后,可能第二个念头马上又起来,还是可以再归零,如此不断归零,这就是禅修方法:「有杂念、妄念起来,没有关系,只要回到方法。」
三、忏悔而不悔恨
有些人在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会隐瞒,为自己脱罪而辩护,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或将犯错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另外有一些人则总是在悔恨。
我在美国的一次禅七期中,有一位美国人听了我讲「忏悔」的观念之后,不断在哭,一直哭而无法打坐。
他说:「我不能打坐,我要回家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这个人大概是不能修行的,像我这么坏的人还能修行吗?我太坏了,我觉得我这个人应该是死掉的,不应该活在这世界上。我太坏了,我不能修行,我修不成功的。」
我告诉他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我们修行应有的态度。放下屠刀表示有悔过、改过的心,只要马上改过,或知道错误、承认错误而马上把错误放下,就是修行。」
我又问他:「你在禅堂里是否还在做杀人、放火、抢劫的坏事?」
他说:「没有!」
我说:「你是什么时候做的坏事?」
他说:「好象是好久以前做的,我只记得做了很多坏事,所以觉得自己很罪恶。」
后来我告诉他说:「修行要忏悔,不是悔恨。忏悔不是悔恨,而是面对自己的缺点,晓得那是缺点,以后尽量不要再犯同样的缺点,就可改善过来了。悔恨是向火坑里走,忏悔是从火坑里跑出来。」他听了之后很欢喜,不再哭了,也觉得这个禅七打得还不错。
过去他的心理医生总是为他分析问题;我告诉他的则不是分析,而是让他在发现自己的错误、罪恶之后,能够面对它、了解它,然后就放下它。因此,「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就是归于零缺点的最好方法。(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周文进整理)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
佛法告诉我们「万法从心出,万法还归于心」,又说「万法都从法界流出,万法还归于法界」,我曾经说过如何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与自我消融,也曾经讲过如何由小我、大我而无我,现在我要说如何从有我到无我,再从无我到有我,从有我到无我就是禅的境界。
一、有是对的,无也是对的
今天我有一位小同乡来问我:「究竟有与无,那个是对的?」他很疑惑,因为禅宗讲无,净土宗讲有。净土宗信仰净土是有的,西方阿弥陀佛是有的;禅宗的《六祖坛经》则说东方人求生西方净土,那西方人去那里呢?
我告诉他:「有与无两个都对」,为什么呢?对信仰、对实践而言,「有」是对的,因为有个寄托,有个目标与目的,才会愿意努力学习;在佛法中除了求生西方净土外,也有成佛的目标。但是禅宗说「无」也是对的,因为我们的现实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虚幻,像梦一样的境界,没有一样是真的。
我的这位小同乡又告诉我,如今回到大陆的故乡,他觉得好象进入梦中,样样东西都不一样了。小时候记忆里家中的房子很大,但是房子没有变,现在却觉得很小;小时候记忆中的狼山好大、好高,现在再去看,却觉得狼山好小、好矮。他说:「小时候看的不是真的,现在看的才是真的。」我则说:「你现在看的也是假的。」
小时候的眼界小,感觉家中房子很大,现在到外面看多了,眼界宽了,比较之下,家中房子就变小了,究竟那个才对呢?
人生从小到大,不断在变老,究竟回忆中经过的是梦,还是现在是梦?事实上正在做梦的时候通常不知道是梦,梦醒的时候才知道是梦,所以梦虽然是有,实际上也是无;人生如梦,当我们在「有」的时候,就该体会到、理解到,这是假的。诸位看过《红楼梦》吗?为什么叫它红楼「梦」呢?贾府曾经如此的繁华热闹,终究是衰落了,如同一场梦。
但佛法说的「空」、「无」,并不是离开有而说无,有的时候,就是无,所以说有是对的,无也是对的。
二、有是错的,无也是错的
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有;成佛的果位,是有;功德与智慧,是有;这是真的有,还是假的有?如果自称已经是圣位的菩萨,那是不求上进的人,真正在修行道上的菩萨,会说自己一如凡夫;所不同的是,他知道什么是有,什么是无,而且知道有是错的,无也是错的,这才真是菩萨。有与无就如同两个极端,不论抓着那一端都是错的,不抓着两边的任何一边也是错的,唯有舍两端而又不取中间,才是对的。
有人问:「成了佛以后是有还是无?」说有是错的,说无也是错的,佛的层次是超越于有与无之外的,不受有、无观念的影响,这就是佛。
请问诸位:你们都有家庭,家庭是有还是无?你们一定说是「有」;你们是否有工作?也是有。你所说的有,究竟是真的有还是假的有呢?
许多人在生活上,认为由自己去适应别人很痛苦,应该别人来适应我,所以先生希望太太凡事配合,做太太的也希望先生来适应她。这是有我还是无我?是「有」。在凡夫的观念中,因为有我,所以处处产生矛盾。毕竟我们可以要求物品来适应自己,遇到人的问题就不行了,人与人之间要用商量的,如果强要求别人适应我,就会起冲突了。
三、佛菩萨是无我、无相
菩萨会尽量去理解人、适应人,凡夫则希望别人来适应自己、理解自己;凡夫把人当东西来看,而不是当作人来看;菩萨则把所有人当作菩萨来看,自己只是众生之一。所谓众生,有凡夫众生,也有圣贤众生,其实成了佛也是众生之一。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大菩萨,可以说他有自信心,也可以说他是有傲慢心。
由于菩萨认为自己是众生,所以他会生活在众生之中。如果菩萨都是以大菩萨的形相、姿态在你我面前出现,你我的反应会是什么呢?会不会、能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不敢。菩萨希望度众生,就要和众生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不会常常以大菩萨的姿态出现。
事实上,菩萨是在我们人群之中,他们是以凡人的样子出现。你们见过头上有三个眼睛的人,看过三头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吗?看到的话,可能是梦境或是幻境;也有人修行非常努力虔诚,产生感应看到了异象。但是这种现象,不可能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那只是为了适应当时众生的需要,而有这种幻境的出现,为使众生产生坚固的信心。但是大菩萨是不是就一定是这个样子呢?不是,大菩萨是不定形的,例如观世音菩萨就有三十三或三十六分身。
大菩萨是无相的,有相的菩萨不是真的大菩萨,真的大菩萨是无相、无我的,真的佛身也是无相、无我的。但是无相的「无」,是不是等于没有?不是,他也是「有」的,只是没有自我的执着,能够适应各类不同层次的众生,而有不同的化现,这才是真正的大菩萨。
有一次我到美国一位日本禅师的禅堂,那里没有一定的位子,也没有师父的位子,因为在美国非常讲求平等,所以为了适应美国人,老师没有位子。可是有一个位子上写着「无位真人」几个字,我一把逮住那位禅师说:「这是有位还是无位?这是真人还是假人?如果是无位,为什么还有一个位子在这里?坐在这里的人是真的,还是假的?坐在这里是真的?还是离开这里是真呢?没有人坐是真呢?还是有人坐是真呢?」
他被我一问,就笑说:「这是骗美国人的,你不要再说了,不要把底牌掀起来了!」
这个禅师还真有点道理,如果他坚持他是无位真人,他就一文不值了。
四、超越有无,任运自在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太固执于有或没有。在某一个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情况,有是对的;但是在另一个适当的场合、时间与地点,或许就不能讲有,讲无才是对的,若照禅法而言,超越有无那才是对的。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你们是否有事业、工作?努力于工作的时候,是有的;但是工作完了后,就是没有;当你坐在办公室处理公事的时候,你是有事业,还是没有事业?有;当你回家睡觉的时候,你是有事业,还是没有事业?没有,这时候,你如果有事业,就会睡不着觉了;再问:当你去旅行渡假时,你是有事业还是没有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业:事业、企画、期待、忧虑,这些都是业,要把它摆下来并不容易,诸位学过禅修后,要随时随地心中保持没有事,随时随地可以处理事,但心中不要有事,一有事就成业障了。
总而言之,说有是错的,说无也是错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才是佛法。(一九九五年四月十六日,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陈美莉整理)
共修的力量与共修的功能
我们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共修的功能就在于同心协力,当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时,才能成为共鸣,这种共鸣的声音虽然听不到,但确有其无形的力量相互支援着。
一、灯的烛光越多就越亮
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和我们修行的过程一样,如果仅是一人修…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