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與黑暗相對的光明。這一定要離開「有」與「無」兩種對立的境界和心態,才能有心如日輪的體驗和境界出現,那就是悟境。
離開「有」與「無」這兩個對立的觀念,對禅修者是非常重要的,「有」是執著,「無」也是執著。何謂「有」?對心外之物,想追求,又想擺脫,追求解脫,追求開悟,追求成佛,認爲有一個境界叫作「開悟」,認爲「成佛」是有一個佛果等著去享受。還有,認爲這個世界很多的困擾、麻煩都是「有」,希望從「有」得到解脫,而進入「無」的涅槃境,這都是執著。
前天有位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現在我學佛已有兩年多,過去的種種我覺得很愚癡,老是追求錢,我賺了還不算少,現在我學了佛,師父您看我的錢該怎麼辦呢?」
我告訴他說:「錢,並不等于有,也不等于無。一個窮人窮得一文不名的時候,若他心中想有錢,做夢也夢到錢,那還是心中有錢的人;相反的,若他在銀行裏和事業上有很多錢,可是心中沒有執著錢,這個人的心中,是沒有錢的人。」如同先師東初老人曾告誡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錢,銀行存錢,頭腦裏無錢。」有錢是福報,無錢是智慧。
所以,佛法講「有」,是指心中執著;講「無」,是指心中不執著,並不是說「無」,就什麼也沒有,說「有」就有很多東西,不是這樣的。
「心如日輪,常在虛空」,這是比喻太陽光本身沒有想到它自己就是太陽光,只在虛空之中,永遠是那麼亮,它是自然的,如果它覺得自己有光在照,這個太陽就不自然了。我們的心要像太陽那樣,非常地自然,經常用智慧來觀照自己,觀照一切人、事、物,但未想到有什麼目的,爲什麼而照?它只是永恒的、普遍的照。而且太陽在照的時候,沒有選擇時間或對象,只是經常在光芒中,在發光之中,不論有沒有對象,永遠是光明的。
「不照而照」,它不是爲照而照,但卻是永恒地在照。何謂「不照」?就是不爲某一個特定的對象、目的或原因而照。太陽從來沒有下山,從來沒有停止照的功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管有沒有對象,它都在照,自然而然地在照。因此,大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度無量衆生,不會以爲他度了衆生,卻認爲是衆生自己得度的。就像萬物接受太陽普照,而太陽本身並沒有一定要照萬物,禅悟者的智慧亦複如是,故稱「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這樣子的話,多省力啊!永遠如此自然,那多好啊!
何謂「棲泊」?鳥兒在樹上停留叫作「棲」,船只在水上停留叫作「泊」。人心的執著,也就像鳥、船一樣,有所棲泊,便不得自在。
很多人要找安全,女孩子想要安全,就找一個老公,男孩子就娶一個老婆;一個嫁老公,一個娶老婆,互相的你棲我泊,那就是互相的倚賴。修行修到了「無棲泊處」心無罣礙的境界,那時便與諸佛同行,解脫自在,《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功能,自然顯現于衆生之前;若能心無所住,便能心無棲泊,雖然心無所住,又能明察秋毫、洞燭萬機。
若你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
什麼是「草衣木食」?這是描寫一個修行者遠離物質文明,過著極原始的自然生活,由于不生産耕作,只好摘草葉裹爲衣,采樹木的種子爲食,如同中國道家修煉、隱居。但在印度的佛僧是以晨朝托
,行化人間爲常規,「草衣木食」只有少數的禅僧行儀,不是人間比丘的風格。所以黃檗禅師要說,禅修者是以識得「自心」爲著眼,否則縱然學得多知,勤修苦行,盡名邪行,定作魔眷。天魔有修行,也有神通,但是沒有智慧,心有所住,住于定,住于境界,住于聲色,故名邪行。
「若你不會此意」是指假如你聽不懂這些話的涵義,就是任你怎麼學習,懂得怎麼多,如何的「勤苦修行」,整天打坐,坐著不動,一坐幾個小時,甚至兩天、叁天不吃飯,或者「草衣木食」,都是邪行,定會變作魔子魔孫。(邱松英整理)
零缺點
一、如何是零缺點?
前天有一位名人發表談話,說他自己是一位在道德上零缺點的人,因而引起輿情的討論。我則認爲同一件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出現不同的判斷。
既然這位名人相信他自己是零缺點,我們也不需要懷疑他,因爲他認爲自己在生活上沒有犯法,沒有對不起人,良心上過得去,所以應該說是零缺點,這也沒有錯。
但是,以一個禅修者的標准來看,人人都有缺點。有缺點並不可怕,缺點能夠讓我們進步。如果認爲自己已經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還會想要來打坐修行嗎?因此,從修行過程中的標准來看,我們所希望的零缺點,是知道自己有不少缺點,那就是零缺點。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缺點,那才是最大的缺點;知道有缺點,馬上改過,即可隨時隨地保持零缺點。
人在生命過程中,從小到老一生沒有遺憾,是很不容易的事;有遺憾而不知悔改,才是最大的遺憾。若一生都沒有遺憾,也不必悔改,那是天生的、天降的聖人,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樣天生的聖人恐怕不多。
耶稣、釋迦牟尼佛等人,從宗教的信仰、信徒的立場來看,他們應該沒有缺點,否則就不能成爲聖人。但事實上是否他們一生下來,在心理、觀念和行爲上就都沒有過缺點?這就要看是從那一個角度去看。
釋迦牟尼佛自小時候起,一直到成佛爲止的階段當中,他的生命過程是從一個普通人,修行成道、成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曾遇到種種困擾,甚至在其出家之前,也曾遇到困擾;這些困擾從信仰上來看,是菩薩示現,而不是他真正有什麼困擾,但是,站在一個修道者本身的立場而言,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困擾。
在一次國際會議中,臺灣的成一法師遇見了西藏的班禅喇嘛。成一法師就問班禅:「請問佛爺,大家叫你佛爺,你是不是真的佛?」班禅答道:「大家叫我是佛,我認爲我和大家是一樣的。」請問諸位,班禅的答話是否矛盾?事實上這就是說,以信仰者的立場會相信他是活佛。
佛教相信所有一切人、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佛教徒的信心和信仰。但是對沒有學佛的人而言,說連貓、狗、蚊子、蒼蠅都有佛性,他們會相信嗎?不會的!如果對他說:「你是一尊佛,你會成佛。」他會相信嗎?他一定會搖頭說:「不要開我玩笑,我是一個普通的人,我也不想成佛。」但是,如果學了佛以後,就會知道這是信仰,就會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
所以覺得自己是零缺點,這是可能的,爲什麼?因爲發現了自己的行爲、觀念有問題,馬上改過,便是經常保持零缺點的狀態。
隨時隨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了解自己的缺點,希望自己從此以後不再有缺點;雖然下一次可能還會有,但那已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這當下,就是回到零缺點。如果修行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這樣,就是隨時隨地都在進步、改進之中。
但如果不付出努力,光是口頭上說:「我要回到零缺點」,還是沒有用的。反之,如果經常努力,讓身心及語言的行爲缺點越來越少,之後需要回到零缺點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了。如果犯了錯誤,則應懂得忏悔與慚愧,幫助自己從缺點再回歸到零。
二、回到零缺點的方法
上述所談的是回到零缺點的觀念,現在再講方法。我們的心如果經常被環境所困擾、動搖、誘惑、刺激,那是因爲很少想到是自己本身有問題,總是想到那是外在的問題。例如:有人刺激你的時候,你認爲是他們無理取鬧;有人誘惑你的時候,會認爲是他們在幹擾你。但是,究竟是誰被刺激、幹擾、誘惑呢?是自己!而自己又爲什麼會被幹擾、困擾、誘惑呢?
因此,隨時要把念頭回過來看自己,究竟爲什麼被幹擾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夠往自己的內心看,則一定會受到幹擾、誘惑、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後,情緒一定會波動,不是興奮、歡喜,就是憤怒、痛苦;不論歡喜或痛苦,都是受了外在環境的刺激而起的反應。
最近我有一百篇短文在《聯合報》副刊連載,由朱德庸先生替我配置漫畫插圖,其中一幅畫,他畫的是一只火雞,雞的兩只腳是兩個大嘴巴,雞的身體很肥大,但長了很多瘡,而它的頭、眼睛已經害了重病,這就是形容「貪」是很痛苦的事。
貪心是不舒服的事,正在貪的時候是痛苦的,貪得到了之後也是痛苦的,而貪得不到更是痛苦。貪得無厭本身就是一種中毒的現象,是一種病態,瞋怒、愚癡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回歸到方法上,知道那是「內心的毒瘾」,不要被這些毒所轉、所牽動。
當自己因貪而得不到,或貪的不夠多而很難過的時候,應該告訴自己:我害病了,我中毒了,我要調整自己的心念,使我自己能夠過得快樂、輕松、自在一些,而不要被這些煩惱的念頭、心態所轉。實際上所謂煩惱的念頭、心態,是因爲受外在環境幹擾的關系,因此,只要不被環境所轉,便可隨時隨地又再回歸到零。
當自己爲煩惱而痛苦,首先應該知道煩惱的由來是因爲我們自己的內心「毒瘾」發作了,而這些「毒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是從無始以來,老早就有的;中了這麼久的毒,想要一下子改掉,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僅僅是吸食安非他命、海洛因、鴉片、大麻等毒品所染上的毒瘾要戒除都相當難,更何況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習性,但是只要有心,還是有人戒成功了。
昨天有一位信衆來和我見面,他本來喜歡吃肉,後來把吃肉的習慣戒掉了。如今他又問我:「還要戒什麼?」
我說:「因爲習性的…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