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該怎麼辦?是否應該繼續追求下去?
答:煩惱原來是虛妄的,心中無執著,煩惱便消失。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爲觀念不是那麼正確,方法不是那麼有用;也可能煩惱事實上已減少了,但自己卻不知道,或對自己的進步不滿足。
我借用一個譬喻,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如果覺得一片漆黑,可能離天亮已經不遠了。(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六日,講于紐約臺北劇場,聽衆全爲西方人士,朱碧玲整理)
禅與現代生活
禅是智慧的、安定的、清淨的。智慧是不被環境所困擾;安定是不被環境所混亂;清淨則是內心不隨外境的雜亂而雜亂,不隨外境的汙染而汙染。
一、禅修與忙碌的現代生活-忙而不亂,享受呼吸
現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頭的流浪漢,以及好逸惡勞的懶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過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麼?多數人只是爲了個人糊口,或爲家庭生計,或爲事業打拼,少數有理想抱負的人,幾乎都是爲社會大衆的安全幸福而忙。不僅是爲目前,也爲未來。
我是一個非常忙的人,但不會忙得心頭發慌,心慌則煩亂,心亂即煩惱。從禅的立場來看,如果處理得當,忙也可以當作消除煩惱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薩越忙,道心越高。
一般人在不忙的時候,不是空虛無聊,就是胡思亂想;可是忙的時候,又覺得頭昏眼花,甚至手忙腳亂,那也不好。所以當你正忙得起了煩惱時,不妨用禅修的基本方法,放松身心,注意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享受呼吸、體驗呼吸,沒有多久,就能夠心平氣和,頭腦清醒了。
二、禅修與緊張的現代生活-放松身心,體驗感受
現代人的生活,無時無刻、無方無處,不是在緊張中度過。不論是吃飯、睡覺、逛街,甚至到海灘遊泳、山上渡假,都是緊緊張張的。
最近我去了一趟羅馬,吃午飯時由于要趕時間,必須在半小時內,進出餐廳、點菜、吃飯,可是等飯菜都到齊之後,時間已所剩無幾,只得草草了事將食物往嘴裏塞,那已經不是在咀嚼、欣賞、品味,而是將食物囫囵吞下肚子裏去。
現代社會中,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人越來越多,主要原因就是使人緊張的情況太多了。例如:家族間的關系,輕松的時間少,緊張的時間多;在工作場合、社交場合,與人相處的關系也是輕松的時候少,緊張的時候多;即使在休閑活動、出外旅行時,隨時隨地都會讓人擔心安全沒有保障,害怕可能被喝醉酒的人駕車撞上,擔心一個不小心皮包可能會被人搶走了。舉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家族,乃至人與自己身心狀況的不平衡,都會造成身心的緊張,輕者覺得無奈無助,重者變成焦慮恐懼,躁郁症的精神病現象,便很普遍地發生了。
容易緊張的人很可憐,可是偏偏我們多數的人只要事情稍多,時間較少,或者工作較重而又所知不多時,就會開始緊張了。如果是有精神病傾向的人,更難放松他們的身心,不論白天或夜間,可能都是緊繃著的,嚴重者必須靠鎮靜劑來幫助精神暫時得到舒緩。
因此從禅修的立場來看,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發現有緊張狀況時,便應隨時將頭腦放松、肌肉放松;假如無法放松身心,也可以轉而將自己放在客觀的立場,體驗身體的情況,感受心念的狀況,也可達到放松的目的。
叁、禅修與快速的現代生活-趕而不急,動中有靜
現代人的生活,樣樣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飛機、船只及車輛,用的是快速運作的工具及機械,吃的是速製速食的快餐,連結婚、離婚也都是閃電式的。
「快」究竟對不對呢?雖不能說有錯,但是一般人在趕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是緊張的,會失去自我主宰而變得隨境而轉,只知道跟著環境的人事物,快!快!快!並未思考爲什麼要跟著大家那麼快。雖然工作的效率快,競爭力就會提高,但在快速之中,可能也會著急,一急之下,情緒容易失控而生氣,一生了氣,就很可能捅出漏子來了。
不過,人在一生之中,縱然活到一百歲,也僅叁萬六千五百天,一天之中能工作的時間也是很有限的,想把工作做得既多且好,不快不趕也是不行的。如能計畫明確、步驟清楚的趕工作,就不會緊張;唯有毫無頭緒、急急忙忙的搶時間,才會造成緊張。因此我主張:應當忙中有序的趕工作,不可緊張兮兮的搶時間。
禅修者的生活態度是精進不懈、爲法忘軀,願度無邊衆生,願斷無盡煩惱,願學無量法門,願成無上佛道,那得趕、忙、快的進行,但仍須經常保持輕松愉快。
我有兩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弟子,一位是慢手、慢腳、慢脾氣,不論是雙手的動作及走路的動作,都是慢慢吞吞的,永遠不急也不生氣,但是,他的工作效率並不差。另一位弟子則是整天看他忙東忙西,忙得團團轉,而且老是在埋怨著說他只有兩手兩腳,工作又這麼多,因此,經常是又焦急又生氣,工作品質也只是普通。第一位采用的是禅修者的心態和方法,另一位對禅修方法,尚未用上力。
對這兩種狀況,我的建議是,能夠做到趕和快而不著急,當然很好,否則甯可工作效率低一些,也要保持身心的輕松愉快。
四、禅修與疏離的現代生活-人人是佛,血肉同體
疏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遠,彼此互不關心、不相往來。譬如說,現代家庭的夫婦,從事不同行業的工作,孩子在不同程度的班級讀書,甚至一家人都在外地就學、就業,不僅白天不易見面,連睡覺或休息的時間,也有差異,一天之中夫妻倆可能講不到半句話。父母和幼小的兒女之間,也好不了多少,孩子被送到托兒所,或由褓母照顧,能每天早晚相聚已很難得,有的在一星期之中僅見數面。至于住在高樓公寓中的現代人,對隔壁的鄰居是誰漠不關心,能于上下電梯中相見打一聲招呼,已覺多余,彼此姓什麼?做什麼?更無暇知道,古代守望相助的鄰裏感情已不再見。
最近我在乘飛機的途中,有一位服務了十二年的空中小姐,希望我替她算命,讓她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結婚。她是找錯人了,但是我問她說:「你天天在飛機上飛來飛去,接觸的人那麼多,怎麼會遇不到一位可以嫁的人呢?」其實,她每天面對的對象雖然不少,卻都是陌生人,沒有一位是她認爲可以談心的人。
若以禅修的立場來看,應該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在佛國淨土中佛和菩薩的關系一樣。我們雖然有認識及不認識的不同,但是互動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世界上,連彼此的呼吸都是息息相關的,雖不是血肉相連,卻是聲氣相通的;如果心中産生這樣的親切感時,接觸到任何一個人,豈非都像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
若能再進一步用禅修的方法,將小我擴大提升到大我,便會知道,所有的人都跟自己密不可分,那麼,對任何人都不會覺得是那麼疏離而陌生了。
五、禅修與物質的現代生活-需要不多,知足常樂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生活環境卻因此而變得極爲複雜。因爲物質越豐富,人類的欲望就越強烈,見到人家有的,自己也希望擁有;已經便利的,希望更便利。由于這些欲望,使得我們的生活被物質所引誘,而喪失獨立自主的判斷力和自信心。
有人形容物質文明和人類欲望的關系,就像一個人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因爲一下來就會被老虎吃掉,他只能騎在虎背上,老虎跑得越快,騎在虎背上的人也越緊張,但無論如何緊張,也不敢讓老虎的腳步停下來。作爲一名現代人,似乎經常是處于這樣的心情中。
對物質豐富的現代環境,不必努力抗拒,而要做到不受誘惑。如果用禅修的觀念來過生活,就不會由于物質環境的影響而産生苦惱。因爲禅修的目的,是重于精神的自在和解脫,而且如能從中獲得平安,便不會以追求物質的享受,作爲生活的指標。所以應該從精神層面多深入、多體驗、多努力,對于物質條件的誘惑,便有免疫的能力了。
我曾提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這兩句話,「想要」是貪欲的煩惱,「需要」只是生存的最低條件;「想要」的可以不要,「需要」的不是問題。禅修的人因爲內心不會感到空虛不安,欲望必定減少,就能「少欲知足,知足常樂」了。
二十多年前我在臺北出席一項重要的會議,與會的人士都是有錢的商人及有地位的官員,開完會之後,服務人員來問我:「請問法師,您的車子停在那兒?我們代您把司機請來!」
我說:「我的車子停得滿遠的,你叫它來,它是不會來的,因爲那是公共汽車!」
這位服務人員替我委屈的說:「法師!您怎麼沒有自己的車子啊!」
當時如果我真的認爲參加這樣的會議,非要有一輛自己的車子不可,豈不就是受了環境影響,而失去自我了嗎?
六、禅修與汙染的現代生活-知福惜福,淨化環境
大家都希望這個世間的環境,能越來越安靜、越來越清淨、越來越穩定、越來越有安全的保障;可是由于大家只知道追求個人環境的美好,卻忽略了整個地球的環境正在急速的遭受破壞。
生活環境中的汙染有四大來源:1.每個家庭每天都要製造很多的垃圾;2.醫院的醫療處理之後,也會産生很多的垃圾;3.爲了農産品的化肥、用藥及養植,使得土地環境受到汙染;4.工業生産與科技開發,使得地球的地下資源、空氣資源、水資源等,都受到嚴重的破損汙染。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必須改善,可是到目前爲止,似乎還是束手無策,縱然有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卻遠不如破壞的速度。
其實,若要使得人類的生活環境不被汙染,最重要的根本,是在人類的心念,建立惜福儉樸的觀念,生活單純,物質欲望減少,心靈受到的汙染…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