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静皆自在▪P5

  ..续本文上一页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就认为是健康的;可是,自以为心理完全健康、完全没有问题、很正常的,恐怕就没几个了。

  

  如果想要身体的健康必须要有适度的运动,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相反,必须要有适当的安静;身体最好每天都有运动时间,心灵则最好每天都有安静的时候;通常,人们可能每天有运动的习惯,却很少有让心安静一段时间的习惯。

  

  禅的心理治疗,即是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两项:一是放松身心;二是放下心中的牵挂。这需要练习,如果仅是知道而不去练习,是没有用的。但是,这种放松和放下也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因为一般人做不到一次放下就永远放下,可能可以放下一、两分钟,但之后还是放不下。不过,人们多半需要先练习暂时的放下,然后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说,永久的放下,通常是从暂时的放下开始。

  

  中国禅宗有顿悟与渐悟之说,「渐」是经由方法的不断练习而让心理越来越健康;而「顿」是不需要用方法,一下子就开悟,一下子就放下牵挂,所以很多人喜欢「顿悟」。

  

  不需修行而突然顿悟是有的,但非常稀有难得,一般人还是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练习方法。例如:在一天中找出几个时段,或者当知道自己心理发生问题的时候,就用放松身心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四、禅宗的安心故事

  

  顿悟虽然不容易,但它却是非常的迷人。一个人顿悟以后,他一定是个心理健康的人。中国禅宗有很多有名顿悟的故事,例如:

  

  曾经有一位出家人去向曹洞宗的第二代曹山本寂请法。那位出家人说:「弟子通身是病,请和尚替我医。」

  

  曹山本寂说:「我不医。」

  

  那位出家人说:「你为什么不医。」

  

  曹山本寂说:「我就是要教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于是这位出家人就开悟了。

  

  这个故事的涵义是什么?求生求死,就是有生有死,是两个极端,如能既没有生也没有死,那还要医什么病?

  

  云门文偃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云门宗第一代祖师。他还未开悟以前,内心很不安宁,有一天他去参访他的老师睦州道明禅师,希望得到帮助,但是当云门敲门,道明禅师开门一见是云门,马上就把门关起来,一连数日都是如此;到最后,云门学乖了,当道明禅师一开门,他马上把一只脚跨进门里,道明禅师就抓住他说:「你说!你说!」那时候云门不知要说什么好,道明禅师就赶他走,但他不肯走,道明将门用力一关,结果把他一只脚关断了,就在那一刻,云门心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看起来好象很容易,被门关断一只脚就开悟了,其实云门心里本来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经过很长时间都找不到答案,当他想请求禅师帮忙的时候,禅师却把问题交回给他自己去解决,由此令他发现,想求得一个安心的法门是多余的。

  

  所以他的开悟并不是因为脚断了,但如果脚不断,他却也开不了悟。

  

  这个故事里的云门是渐悟还是顿悟?有人说渐悟,有人说顿悟,两种都对,为什么?依故事的事实来看,他是顿悟;但这之前他心中的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甚至在他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因为有问题,所以才到处寻访明师来帮助他,一直到遇到睦州道明禅师时,才得到了解决,这也不能说不是「渐」。

  

  五、安心的基本态度

  

  从禅的立场来谈心理治疗,也就是安心的方法与过程。人们心理不安定的原因,其实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如果长大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心理完全没有病的人是没有的,既然大家会来听这场演讲,就表示你自己或他人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从这点来看,你已经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

  

  基本上当你发现自己有问题、有病,而不隐藏自己的问题和病,这种态度就是一种健康的行为。

  

  平常生活中,禅如何教人安心呢?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无论遭遇何种状况,都不会认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经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如意的事,能让它不发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发生,担心又有什么用?担心、忧虑不仅帮不了忙,可能还会令情况变得更严重,唯有面对它才是最好的办法。

  

  经常有一些患了癌症的病人来看我,因为医生已经宣布他们的生命快结束了,他们好象是来向我求救,又好象是来向我告别。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一,不要怕死;二,不要等死。需要治疗就要接受治疗,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吃什么就吃什么,过正常的生活;不勉强自己,也不要对自己的生命完全失望,这种态度就是禅的态度。

  

  生活很重要,生命很可贵,不要被别人吓坏,也不要自己吓自己。偏偏很多人情况明明没那么糟,或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能面对接受,还要担心忧虑,结果反而是被吓死的,或忧愁而死的。所以,用禅来安定心的方法,就是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禅宗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次,赵州在寺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他:「你在这里住了很久吧?」那僧人答:「是的。」赵州说:「那你喝茶去。」然后他又见到另外一位僧人,问他:「你在这里住了很久吗?」那僧人答:「不,我是新来的。」赵州说:「那你喝茶去。」寺里的院主看到这情形很不明白,就问赵州:「怎么和尚对于旧住众、新来众,都叫他们喝茶去?」赵州就跟他说:「你也喝茶去。」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赵州茶」公案。这个故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很多人都在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刚好是喝茶时间,赵州禅师遇见任何人都请他去喝茶。也就是说,生活就是生活,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

  

  体验生活,享受生活,认真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六、禅宗的安心层次

  

  从渐悟的法门来看,修行过程中禅的安心方法是有层次的。首先要把许多复杂的念头从外面、从各种各样的对象上收回来。这好比两个人在吵架,要有第三个人把他们分开,或把其中一人拉走。

  

  曾经有位居士住在我们寺院中,这位居士经常发脾气,我的一位出家弟子每次看到这位居士发脾气,就马上注意自己的呼吸,马上注意自己的心为什么会觉得很烦?这就是把心从外面的对象收回来。

  

  当你不想跟别人吵架,对方偏要找你吵架的时候,无法避免,逃也逃不掉的时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心念。当然,如果你很喜欢吵架,或认为吵架是一种享受,那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我从报上看到一则报导,有一对八十岁的老夫妻,每天都吵架。他们二十岁的时候就结婚,到现在已经吵了六十年,他们认为吵架是一种健康的沟通。如果不能像他们一样,对吵架有另外一番看法,那么最好还是用收心的方法,把心从外境收回来。

  

  当你把心收回来后,就要令它平静。令它住于方法,这叫作摄心。摄心的方法有多种,例如:数呼吸、参话头和只管打坐。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吸,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因此数呼吸是最好用的方法,至于参话头和只管打坐则属于禅宗的专修法门。

  

  当你经由修行,而令自己的心安定之后,必须连这个安定的心也不要执着。因为如果只是一味令心安定下去,到后来可能变成一个很消极的人,可能随时随地只希望打坐,不想跟任何人接触。唯有能够做到连安定的心也不执着,也能放下的时候,才算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这个从收心、摄心到放心的修行过程,也就是从散心、专心、统一心到无心的过程,可以用人骑马来作譬喻:

  

  (一)散心修:第一阶段,骑马的时候,知道有马,知道马很不好骑,因为那还是一匹未经训练的野马。这里所说的马,是指我们充满杂念妄想的心,这些杂念妄想一刻不停,不受控制,正如一匹野马。(二)专心修:逐渐地,进入第二个阶段。骑马的时候,知道有马,但马已能够听从自己的指挥。这表示你的心已比较安定,表示你已能够照顾自己的心,如果有人找你吵架,或批评你,让你感觉不舒服,你也已能够做到不太受影响。(三)统一心修:第三个阶段,骑马的时候,不再感觉有马。这就像最好的骑士骑在马上,马跑得很快,人已忘了马,马也忘了人,而到达人马一体的境界。修行到这个阶段,周围环境里的任何人、任何事对你来说都是一体的,不是分割开来的。这时候,你对一切人、一切东西都感觉到很亲切,因为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四)无心修:但到达了统一心,还不是最好的,第四个阶段叫作无心修,这时候,不觉得有马,也不觉得有人。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不执着心理的安定或不安定。但是,这并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管了,而是生活就是道场。这时候,你会活得更正常、更平和、更有爱心。

  

  黄檗希运禅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只是那么自然的生活着,这就是自在,就是得解脱。

  

  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生活,来适应我们的环境以及环境里的人,我们便会减少很多麻烦;但是,还是要有自己的立场,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立场,例如:我是一个和尚,没有老婆才是对的;你们是在家居士,有老婆则是对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应该被尊重。人与人之间有许多问题的发生,多半是因为我们经常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否定别人的看法和想法,才引来很多的困扰,最后演变成心理的不健康。

  

  七、问答讨论

  

  问:如果一个人对心灵方面的追求,已经有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仍然觉得内心充满烦恼。他…

《动静皆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