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動靜皆自在▪P3

  ..續本文上一頁悟宗是指依據教義理論指引的方法、觀念而修行、開悟;如果缺乏方法和理論,修行便顯得無從著力。

  

  佛陀在成佛以前,曾經體驗諸多的修行方法而致開悟,之後則繼續在當時的印度說法。佛陀曾說過,在有佛法的時期,沒有人能夠不依據佛教的教理和修行便能開悟。因此,如果有人主張不需依據佛法也能開悟,並且自稱是佛教徒,甚至吹噓自己已經開悟成佛,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或佛教,只能稱爲附佛法外道。真正的佛教徒,必定以佛經、佛教的觀念及方法,作爲標准和修行。

  

  二、佛教的基本原則

  

  某些宗教名義上宣揚佛教,但偏離佛教的原則和理念,這是其他宗教自己的理論而非佛教。同時,如果只空談佛法,研究佛經、引用佛經卻缺乏實際禅修的基礎和體驗,則是在數他家寶。

  

  至于如何分辨是否合乎佛法原則,可用「叁法印」來印證,「叁法印」分別是:(一)諸行無常:一切心理的行爲都在不停的變動。(二)諸法無我:是指一切的生理、物理、自然、社會等現象及至心理現象,均沒有不變的自我存在。(叁)涅槃寂靜:「涅槃」是不動、空的意思,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空」是指一切現象皆由于因緣的不同在不斷變化,在變遷不已的當中,唯有「空」永恒不變。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靜止不動。

  

  佛法的基本,必須合乎「叁法印」的原則;實踐修行,則應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爲方針。

  

  「戒」是生活的規範,作用是保護身心不受汙染;能夠持戒清淨,便不易落入魔障;從持「戒」達到內心安「定」而産生「慧」。

  

  由于禅宗是以心爲本,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因此真正的禅是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表達。但是,禅仍然需要以文字來指導修行,就如同以手指指月,手指雖非月亮,但能讓我們循著它看見月亮;只有明心見性,真正開悟的人才能完全不需要文字。

  

  叁、正統的偉大宗教

  

  一個正統的宗教,應該具備以下叁個條件:(一)曆史悠久的背景:有史以來,地球上有不少的宗教産生及滅亡,其中許多宗教只局限于某一個區域或某個時間,幻起幻滅,不能源遠流長。也有些宗教只是隨創始人而興起,當創始人過世後,其宗教亦告沒落消失,經不起時間及空間的考驗。凡此種種,皆不能稱爲偉大的宗教。(二)曆久常新的教理:所有的教義及方法,隨著時間的增長,無論在任何時刻,仍能不斷産生新的觀念及方法,而不違背基本的原則。(叁)適時適地的道德:偉大的宗教,必須不論處于任何時間、地點,均能合乎當時、當地的道德標准。

  

  健康的宗教精神還應包括人間性、關懷性、理智性和超越性。人間性、關懷性、理智性是屬于人間層次;宗教層次則再加上超越性,也就是包容而不執著。

  

  四、什麼是正信的佛教?

  

  (一)不是世俗化,但是人間化: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真誠關懷,但不會情緒化和涉入私人感情的恩怨是非。(二)不是鬼神教,但有人天教:承認和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不依賴鬼神。知道人死後能生天界,但不以生天爲依歸。無論在人間或天上,均須合乎相當的道德標准。(叁)不是厭世的,但是出世的:無限製地對社會付出關懷、貢獻,但不期待自己的努力會得到回饋。(四)不是戀世的,但是入世的:爲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參與社會世間的一切,但不貪戀執著。

  

  世間、出世間、入世、化世、救世的層次,也就是人間、天神、阿羅漢、菩薩和佛五個層次。

  

  人間是從做人的基礎開始,履行應盡的義務,合乎人間的道德標准;如果一切貢獻和付出超越于人的層次,便可得生天界的果報;阿羅漢雖然付出對于社會的關懷,但是從不寄望自己的成就有所報酬或回饋,並且也不執著、留戀這世間,因此證入涅槃,從此不再生于人間,稱爲出世。

  

  菩薩由于慈悲的願心,發願生生世世在人間幫助、關懷一切衆生,因此並不以小乘的涅槃爲依歸;直至慈悲與智慧修行圓滿,也就是菩薩道的完成,便成佛道。

  

  因此,要發願成佛,首先要盡人的義務,把做人的本分做好,從人間的層次順次提升;否則,人間的責任尚未完成卻終日指望生天或成佛,那是不切實際。

  

  由此可知,行菩薩道的開始,是以盡人的責任爲目標。因此,菩薩會以種種不同的身分示現;而且菩薩是入世的而不戀世,所以他們只管承擔責任,不斷努力提供世間所有人的便利和度脫各種苦難,不在乎一切權利和物質的享受。當然,如果是實至名歸,必須要接受的,接受了亦無妨,例如今天我被安排在這高位置上,是因爲演講的需要,而我本人卻並非爲了追求這個位置而來演講的。

  

  佛與菩薩都是從幫助衆生而成的,沒有衆生,所有菩薩終不能成佛,因此,行菩薩道的人會對被他幫助的人心存感激,感謝被幫助的人成就自己的修行。假如一個家庭,其中一位成員發菩提心,修行菩薩道,這個家庭必然很有福報。

  

  五、佛教的禅修方法及目的

  

  許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壓力和精神緊張所引起,透過禅修,能令身心放松、平衡和促進健康。簡單的禅修方法爲:(一)放松身心:采取自然舒適的坐姿,身體放松,雙手垂下放大腿上,腳部平放地上。閉上眼睛,眼球不要用力,身體靠往椅背。讓臉部肌肉放松,然後,慢慢往下移,放松肩膀、雙手、大腿,最後是小腹,以至身體全部放松。心中不存任何念頭,輕輕注意呼吸,但不刻意控製呼吸,只是享受這種很舒暢的感覺。(二)統一身心:當身體的感覺不再構成內心的負擔,只是知道身體的存在,但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對于周圍環境感到很親切、和諧,如同與整個宇宙合而爲一。這時候,自我中心仍然存在,唯有進一步放下身心,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叁)放下身心:放下並非放棄,身體、念頭依然存在,正常運作,只是不再執著自我中心。這是從修行的經驗上,逐步漸修而進入無我的境界,與觀念上的無我不大相同。現代人往往追求速成效果,希望能從知識及觀念上的認知,達到頓悟、開悟。其實,在觀念上認識「無我」,只能有助于經驗上實證「無我」,但無法代替修行者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如果要實證佛法,必得要經過修行,否則,僅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正確的修行態度與觀念應該是重視內心的自在,但是,現今社會上依然有很多人,甚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還是著迷于神通本領。

  

  曾經有一位喇嘛,希望到西方國家弘法,他的師父勸告他要先修行神通力以便接引信衆,弘法較爲方便。于是,他夜以繼日努力,終于練就了一種「神通」本領,可以幫人把遺失的物件尋回,原意是以此作爲弘法方便的工具;不料很多人紛紛慕名而至,目的只是爲了從他施展的神通當中獲得個人的好處,而非爲了聽聞佛法,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九九五年四月叁十日,講于佛州Tampa南佛大學USF管理學系,李果嵩整理)

  

  

  

  禅與淨土的修行法門

  

  一、佛法、佛教、佛學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所說的,包括成佛的觀念、成佛的目的,以及如何成佛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後,把自己的經驗和自己所發現的宇宙人生道理告訴別人,這些人後來就成爲他的弟子,而這些弟子們漸漸形成了一個團體,這就是佛教形成的過程;因此,佛教就宗教的形式來說,包括了信仰的成員、團體的製度,以及團體成員所做的事情。

  

  爲什麼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佛教還能夠繼續在我們人間流傳那麼久?甚至流行于全世界各地?因爲它具備了叁個條件:1.有一個人格非常健全的教主釋迦牟尼佛;2.有相當高深的理論基礎和教理;3.有高度道德標准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也就是說,因爲佛教具備教主、教理、教團這叁個要素,所以才能夠成爲一個可大可久的宗教。

  

  佛學就是對于佛法、佛教的內容,以及它的教徒、教理、教團的哲學思想、行爲現象及其曆史文化的各種研究。佛學有點類似西方的「神學」,凡是研究西方基督教理論的學問,都屬于哲學的範圍;因此,佛學也可說是以研究佛教爲主的哲學。不過,現在佛學探討的領域越來越廣,凡是研究佛教的學問都可以叫作佛學。

  

  佛法、佛教和佛學叁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否則,佛教就不能成爲一個可大可久、世界性的偉大宗教。從曆史來看,凡是對于世界有貢獻的佛教徒,他一定不僅僅是位宗教家,同時也是一位學問家、一位大修行人及社會工作者。這也就是爲什麼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還能受到廣大世界的歡迎和重視。

  

  二、禅與淨土都是整體的佛法

  

  禅,在印度就是禅定,在中國才形成禅宗。其實不管佛教的那一宗、那一派,禅定都是共同修行的項目,凡是能夠使心清淨及安靜且生出智慧的,那就是禅。

  

  淨土則是佛教對這個世界教化的理想境界。以宗教的信仰來說,除了我們人間的淨土之外,還有天上的淨土和佛國的淨土;而在佛國的淨土之中,也有許多不同的佛及不同的淨土。淨土的共同性是沒有犯罪的行爲,也沒有煩惱的現象。至于另一種自心淨土,則是在各人內心的體驗。

  

  我在美國南方弘法時,曾經有一位懷抱移民美夢的旅館老板告訴我,他經營這個旅館非常辛苦。我說那是很正常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辛苦的地方;老板娘則很感歎地說,美國和其他地方一樣,也是一個娑婆世界,一樣非常的辛苦。

  

  那麼,在佛國淨土是不是也很辛苦呢?不會的!因爲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必以工作去換取。在淨土中只有精神體而沒有肉體,所以很多因肉體才有的問題都會消失。不過這種淨土的景…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願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