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佛或菩薩所有的功德和願力。)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所讀誦的都是十分浩瀚、繁長的大經。如《大般若經》、《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等。諸位要不要試試看,不讀英文的佛經,而改以中文代之?這個不容易!所以,日本人這種讀經的精神,令人敬佩。
不過,日本人音讀佛經,又可分作四種。一是「真讀」──即全經逐字、逐音從頭到尾讀遍。二是「轉讀」──單只讀經題,而不讀經文,然後在念經題的時候,便一邊快速地將經典一卷卷翻過去。此法又稱爲「略讀」。這個讀法很有趣,我在日本也見識過。有一次我到某個寺裏去,聽說當天要誦經,便問道:「今天要誦什麼經啊?」他們說:「《華嚴經》!」我很詫異地說:「《華嚴經》這麼長,一天誦得完嗎?」想不到他們一致答說:「沒問題!沒問題!」原來,他們一面唱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面不停的一冊接一冊地翻書,所以,八十卷很快就翻完了。照這種特殊方式,即使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也難不倒他們。據我所知,這種讀經法在西藏及漢地,尚未出現,只不知道韓國有沒有類似的方法?第叁種方法是「心讀」。顧名思義,就是在心裏默念。這種方法在中國十分普遍,便是不出聲的默讀。許多人在上洗手間的時候,不便出聲誦經或稱名;因爲出聲不恭敬,所以就在心裏默默稱誦。最後一種是配合身體動作的「色讀」,亦稱「體讀」,有跪讀和拜讀。跪又分坐跪及長跪。日本人習慣坐跪,中國人則多長跪。集體念經的時候,則不分中、日,慣常配以各種法器,如大磬、引磬、鈴、鼓、木魚及鍾等。而在巴利文或梵文、藏文流通之處,贊頌時也有樂器,讀誦時就沒有用到這些法器伴奏。
(四)佛教徒讀經的方式
一人讀經,多半專持同一部經。有人專持《華嚴經》,有人單誦《法華經》。這兩部經的感應十分殊勝。曾經有人專門持誦《華嚴經》,結果感召天神來送供,餐餐都不需要去外面乞化。也有某位修行人誦了幾千部的《法華經》,死後口中生出蓮花來。這莫非是一種舌菌?蓮花不是長自水中嗎?怎會出現在死人的嘴裏呢?不過,傳記上確是如此記載的。
中國人習慣在誦經前先念「淨口業真言」及「開經偈」。經文念完後,則念「補阙真言」和「回向偈」。有人念經的時候,妄念不斷,最後就多誦幾回補阙真言。西藏也有一套類似的咒語,用來忏悔補救念經時候,心念不能集中的過失。
在准備讀經之前,先要洗手、漱口、整潔衣服,具備威儀。然後設經桌、供佛像,並奉上香花燈燭和飲食等供品。這樣子就能夠生出恭敬心。至于讀經的姿勢,則可因時間的長短而各有不同。短時間誦經通常是用站的或用跪的。在中國,佛教徒的早、晚課都是用站的。可以連續站兩個小時。長時間讀經則多半采坐姿;或用趺坐或用椅坐。南傳及藏傳以及日本讀經,多用盤坐或跪坐。
有一種修行方法,是用拜讀的。在中國,除了拜《法華經》,也有拜《華嚴經》或《金剛經》等的。在選定拜某一部經典之時,要先讀誦流利,然後再從經首至經末,逐字、逐句、逐段、逐頁地拜讀。每念一個字,就做一個禮拜,同時須稱念經中與會的佛菩薩名號。如「如是我聞」四字,讀到「如」字就拜下去,然後邊拜邊唱:「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若是拜《華嚴經》的話,就改唱:「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這種方法我曾經修過。
日本有一個獨尊《法華經》的〈方便品〉及〈壽量品〉的日蓮宗,但他們光是唱念經題,而沒有逐字禮拜。當你拜的時候,不可一味求快,而要恭敬從容。《法華經》拜完就是八萬多拜。藏密的四加行裏邊,有一種加行要拜十萬大禮拜。所以,拜完《法華經》也就是相當于一種的加行了。
四、讀經的功能
讀經的功能約略可分爲六種。當然!法無定法,如果在座有人知道第七種,甚或更多,歡迎提出來討論參考。
(一)讀經是爲明心
時時讀經就像是時時用明鏡來照心一樣,煩惱無明就會減少。
(二)讀經是爲解義
每讀一次經,就會對經典的玄文奧義多一分認識。依據中國的傳統,師父在授經時,通常不解釋意思,而只是要求你不斷地去念。我做小和尚的時候,曾經請教過師父:「經裏面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師父卻說:「多讀呀!多讀幾次就會懂的。別人告訴你的有限,自己熟讀了,自然懂得更多。」當初我頗覺懷疑,現在卻不由得不相信了。如今我把相同的答案告訴弟子,他們也同我當年一樣,無法接受。甚且還會高聲抗議:「爲什麼不先解釋一下呢?還不懂得就讀,有什麼用。」
(叁)讀經是爲修定
我教導學生,讀經時要都攝六根,口裏專意念誦,耳朵仔細傾聽念出來的聲音,不必去理會經文的意思。獨自自修的時候,因爲別無選擇,只好自念自聽。但是人多的時候,最好是聽別人念出來的聲音;不論是聽群體合念的聲音,或是某一個特定對象比較穩定順暢的聲音都好。聽自己的聲音很不容易得定。可惜凡夫往往執著于自己的聲音。因此,讀經還是跟多數人一起讀比較好。請問諸位:剛才讀《心經》的時候,是聽自己的聲音呢?還是聽別人的?兩者大概都有吧!
(四)讀經是爲弘法
我剛才開頭的時候提到,六祖惠能大師因爲聽到人家讀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于言下豁然開悟。所以,讀經的人自己不開悟沒有關系,能夠讓別人開悟也很好。因此,你在誦經時,說不定真的有人聽了你念經,引發善根。曾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原本是不信佛的,有一次在旅途中,枯坐船艙百般無聊,心裏異常煩躁;後來,因爲一位女士不斷在旁誦經,他聽了覺得受到安撫,一顆躁郁的心便逐漸安定下來。他自忖:「聽到別人念經都這麼好,自己來讀豈不更佳?」後來就因爲這個因緣,他也開始讀經,終于變成了正信的叁寶弟子。
(五)讀經是爲了護法
在大乘經典裏面,多方提及,佛滅度之後,凡是有人受持讀誦佛經,就等于佛住于世,此人居處即得十方諸佛及護法龍天護持。護持佛法僅是將佛經擺著是不夠的,應當進一步受持讀誦。
(六)讀經是爲超度及祈福
不論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臨命終時,親友爲亡者以做佛事來超度的功德。我們通常以誦經來超度亡者。我們的禅中心有一位西方人,一向只知參禅打坐,結果,他的一位摯友于去年過世了,他就來問我:「師父呀!我的朋友過世了,怎麼辦呢?可以用打坐來幫助他嗎?」我告訴他:「你還是誦經吧!」因爲這個關頭,打坐不如誦經來得直接有利。
爲亡者誦經的作用是什麼?簡單地說,是運用佛力,將已逝的人召回,讓他來聽經聞法,進而得以解脫。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轉生,也無妨。因爲在我們誦經時,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並且常有許多肉眼不見的無形衆生在旁聽聞,獲得法益。因爲這些衆生得到法益,使得亡者有了功德;畢竟「經」是爲他誦的。所以《梵網經》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滅亡之日,及叁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解說大乘經律。能夠使得死者及無形的衆生同沾法益,發菩提心,將來共成佛道。
誦經可以超度新死亡靈,同樣也可以追薦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因爲死者可能早已轉世了,不能來聽經,但是替他誦經做佛事,幫他結其他衆生的善緣,仍是不無助益。附帶的,這裏有兩個觀念請大家留意:第一,我們自己平常就要常常聽經聞法,自求多福。不要等到死後才由別人來代勞。第二,經上說「叁七日或七七日」,指的是從臨終之日算起至二十一天或四十九天內,要盡快替死者做布施、設供、誦經、念佛號等的佛事,而不是叫你等到那時才做。
總之,誦經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資益亡人,可說是冥陽兩利的事。一切衆生,不論天、人、鬼神,乃至有靈的畜牲,凡是未出離叁界的,都需要讀經修行;這也正是我今天在此叼叼絮言的本意。(本文系由聖嚴法師應邀講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五日的紐約西藏中心,英文題目是「Reading Sutras as a Spiritual Practice」,已在《禅通訊》摘要發表,中文全文則由果育遊貞苓居士根據錄音帶整理成稿)
《禅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