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生死不觉得苦,没有想到用佛法来救济,这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所以,在家佛教徒虽然拥有眷属儿女的照顾教养,仍当以解脱三界生死之苦的法门为依归。
现代天主教的修女、修士、神父们,因为参与社会的服务工作太多,与在家的异性、俗人的世务接触的机会过多,渐渐地,也接近俗化,很容易还俗。二十一世纪的佛教也将面临这样的危机,将来出家人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因此,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虽然会深入社会,做各种社会关怀的服务工作,但是,还是要以修持梵行作为出家人的依归;出家人也必须保持每日的禅修、持诵、忏悔礼拜等的恒课。
佛教徒虽然将来会积极的参与文教、政治、学术、工商等工作,还是会以五戒、十善、六度等的菩萨道为依归,否则便不是正统正信的佛教徒了。
有修养的佛教徒,能够尽其在我地进退自如;不倦勤、不恋栈,为了现实环境的需要,可大可小、能伸能屈、提得起、放得下;所以,既是社会的安定力,也是大家的好朋友。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佛教徒必须积极并且普遍地推展两项工作:(1)如何修习佛法的禅定和智慧,来安定身心,消融苦恼。(2)如何修学佛法的戒律和慈悲,来清净身心,救济众生。
(七)二十一世纪是推动法鼓山理念建设人间净土的时代
台湾的法鼓山,正在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我们的一个道场;凡是推动和响应法鼓山理念的人,就是在做法鼓山的工作;凡是推广法鼓山理念的场合,便是法鼓山的道场。
法鼓山正在做什么呢?正在从心灵的建设以及礼仪的教育这两方面,来帮助社会大众,做着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服务。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是一座学府,是一所提升人品的修行中心,它正在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包括三项教育工作:1.大学院教育,2.大普化教育,3.大关怀教育。
法鼓山的佛化教育,是为了落实净化人间的全面教育。它不仅是建设有形的道场,同时,也净化无形的人心。人人都可以参与,也欢迎人人都来参与办教育及接受教育,让我们共同做好一个二十一世纪佛教徒的准备。(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讲于纽约华埠柏松中学,姚世庄居士整理录音带,圣严法师亲自删修成稿)
读经与修行
一、读经自利利人
西藏中心的诸位先生女士:
两年不见了,此刻能与诸位再聚一堂,感觉十分欢喜。今天我所要介绍的是──读经与修行的关系。
说到读经,方才大家就是在齐声诵经。所谓「经」,即是佛所说的法要;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属于身口的行为规则;「论」则是佛弟子们对于佛法义理的思辨。读经可以令人生定、发慧;因之,在汉地,不论任何宗派都主张要诵经。即使是我个人所修学的禅宗,也不例外。
诸位知道禅宗是教外别传,一向不立文字。对于经典,禅门祖师常有惊人之语。如有一位禅师就曾表示:「佛经不过就是擦疮瘤的废纸!」药山惟俨禅师则把看佛经当作遮眼。有一次门下弟子问他:「既然不立文字,不需通过经典,请问师父看经作什么?」惟俨禅师答道:「我把它当遮眼的看!」这些妙语另有寓意,然而由此二例观来,禅门似乎惯于漠视经典。事实不然,禅宗非但重视经典,尤其特别偏重《楞伽经》和《金刚经》。刚才大家一起读诵的《心经》,也是禅门的日课之一。《金刚经》与禅宗颇有渊源。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人家诵《金刚经》而开悟的。所以,自己读了虽然不能当下开悟,还是有用;何况也有可能由你读了佛经而给别人开悟哩!
读经大约有四种方法:一是眼读,即默看而不出声音;二是朗诵;三是唱诵;四是持诵。一般讲「读经」,是指读完一本经书后,再去另阅其他经书。「持经」则不同,那是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反复读诵同一部经书。
二、读经的依据
然而读经、持经的依据何在呢?也许诸位不免有如此的疑惑。现在让我们就学术的观点来分析介绍。
在小乘经、律及原始佛典中不难看出,或读、或持、或诵佛经是一种共修的方法。如《中阿含经》卷五二的《周那经》两次提及:「于中若有比丘,持经、持律、持母者。」《十诵律》卷四:「若阿兰儿者与阿兰儿共,持律者与持律共,说法者与说法共,读修妒罗者与修妒罗共。」又《五分律》卷三云:「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乐静乐静共、诵修多罗诵修多罗共、持律持律共、法师法师共……坐禅坐禅共。」这就说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需要会诵经或诵律。而且,读经是重要的三种修行方法之一。文中的修妒罗及修多罗,都是梵文的经典之意。
大乘的经律更进一步阐扬读经的功德与功能。如《法华经》里面所载的修行方法不胜枚举。但是这部共计二十八品的经书,却有十八品都在赞叹读经的功德。如卷六的〈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读经可以使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是《法华经》上提到的。还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的〈大辩才天品〉也记载说:「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读诵、书写、流布、如说修行是妙经王者,……皆令速度生死大海,不退菩提。」菩提心不退,也就菩提果不退。
弘扬弥陀净土的有两部经典也曾提及持经的功德。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卷下亦云:「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另外,大乘的戒经也明白指出为亡者追荐,可以读大乘经律,如《梵网菩萨戒经》卷下:「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
在印度当时,读诵佛经,旨在解义及禅修。传到中国后,诵经逐渐演变为祈愿、回向之用。甚至有作为祈雨、禳灾、福国、佑民乃至除病解厄的。导致元朝以降,汉地有以诵经为职业的僧尼及俗众,这岂是佛陀的本意!
三、中日两国的读经修行方法
(一)读经的作用
读经的作用是什么呢?善导大师曾将经书譬喻作明镜,用来反观自心。他在《观无量寿经疏‧序分义》里就说过:「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所以,我们读经的时候,要观照自己的言行乃至心念,是否有违佛陀的教化?若有违失之处,应当赶紧改过,依经书所说,如法修行。
(二)中国佛教的读经记录
中国佛教的僧俗四众,不论禅宗、净土宗、天台宗或华严宗等,无一不以读经为入门的必须方法。《法华经》卷四的〈法师品〉,即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为「五品法师」,以此五项修行者,可为法师。大乘经典里面常见赞叹读经功德的文字,意在鼓励四众弟子读经。因此,《阿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心经》、《维摩经》等,广为持诵(见《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弘
法华传》、《华严经传记》、《金刚般若集验记》等书)。其中又以读诵《法华经》及《阿弥陀经》的人最多。
方才大家在念《心经》之时,我注意到有好几位同修不需要看经本。记得我还是小沙弥的时候,我师父就曾经要求我把《心经》先背起来。然后依次背《阿弥陀经》、《金刚经》和《法华经》。《法华经》有八万多字,我并没有全部背下来,但是那个背了的部分很管用。其实真正的持经,不能光用看的,最好能够熟记于心,把它背出来。不但经书需要会背,咒语也应该能倒背如流;这样子才可以随时随地持诵。中国的显教虽然有别于密宗,但是也诵各种咒语。长的如〈楞严咒〉、〈大悲咒〉,短的有十小咒、〈六字大明咒〉……。这些都是近数百年来中国禅僧每日必诵的。诵咒语时并不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但却一定要用「持」,而不仅是能读就好。
中国历代高僧中,颇不乏专门持经的修行人。他们的事迹散见于梁、唐、宋、明四代所编之《高僧传》。如《高僧传》卷一二,载有诵经者二十八人。《续高僧传》卷二八,计有读经者二十一人。《法苑珠林》卷一八也有四十一个例子。而《宋高僧传》卷二四、卷二五则收录了五十个专门诵经的出家人。《高僧传》中有一篇
述华严宗的第四祖,说他在五台山修行之初,某天夜里听到隔壁僧人在诵《华严经》,他于是凝神静听,似乎只有一盏茶的工夫,八十卷的《华严经》已然诵毕。这是异乎寻常的事,因为《华严经》每卷有一万字左右,普通人即使能够日诵十卷,也需要足足八天才能诵满一部。
(三)日本佛教的读经方法
日本自从派遣入唐僧求经以来,一直到本世纪初,没有将佛经日语化,仍是完整的保留汉文经典,而且僧团诵经也是直接采用汉语发音。所以,日本人诵经十分辛苦。首先得要学会中国的吴音及汉音,然后才能读诵。因此,他们读汉文经典有两种方式:一是音读,即直接读吴音或汉音。二是训读,以汉语发音,照日文的意思来解读。一般说来,个人自习用训读,团体共修则用音读。诸位可以想见,日本人诵经,如同我们读陀罗尼咒一般,若不解义则茫然无绪。(有人问我,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某尊佛、菩萨所说的陀罗尼,即代表着那一…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