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生死不覺得苦,沒有想到用佛法來救濟,這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所以,在家佛教徒雖然擁有眷屬兒女的照顧教養,仍當以解脫叁界生死之苦的法門爲依歸。

  

  現代天主教的修女、修士、神父們,因爲參與社會的服務工作太多,與在家的異性、俗人的世務接觸的機會過多,漸漸地,也接近俗化,很容易還俗。二十一世紀的佛教也將面臨這樣的危機,將來出家人的人數會越來越少。因此,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雖然會深入社會,做各種社會關懷的服務工作,但是,還是要以修持梵行作爲出家人的依歸;出家人也必須保持每日的禅修、持誦、忏悔禮拜等的恒課。

  

  佛教徒雖然將來會積極的參與文教、政治、學術、工商等工作,還是會以五戒、十善、六度等的菩薩道爲依歸,否則便不是正統正信的佛教徒了。

  

  有修養的佛教徒,能夠盡其在我地進退自如;不倦勤、不戀棧,爲了現實環境的需要,可大可小、能伸能屈、提得起、放得下;所以,既是社會的安定力,也是大家的好朋友。

  

  爲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佛教徒必須積極並且普遍地推展兩項工作:(1)如何修習佛法的禅定和智慧,來安定身心,消融苦惱。(2)如何修學佛法的戒律和慈悲,來清淨身心,救濟衆生。

  

  (七)二十一世紀是推動法鼓山理念建設人間淨土的時代

  

  臺灣的法鼓山,正在推動「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或者是我們的一個道場;凡是推動和響應法鼓山理念的人,就是在做法鼓山的工作;凡是推廣法鼓山理念的場合,便是法鼓山的道場。

  

  法鼓山正在做什麼呢?正在從心靈的建設以及禮儀的教育這兩方面,來幫助社會大衆,做著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服務。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是一座學府,是一所提升人品的修行中心,它正在建設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包括叁項教育工作:1.大學院教育,2.大普化教育,3.大關懷教育。

  

  法鼓山的佛化教育,是爲了落實淨化人間的全面教育。它不僅是建設有形的道場,同時,也淨化無形的人心。人人都可以參與,也歡迎人人都來參與辦教育及接受教育,讓我們共同做好一個二十一世紀佛教徒的准備。(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講于紐約華埠柏松中學,姚世莊居士整理錄音帶,聖嚴法師親自刪修成稿)

  

  

  

  

  

  讀經與修行

  

  

    一、讀經自利利人

  

  西藏中心的諸位先生女士:

  

  兩年不見了,此刻能與諸位再聚一堂,感覺十分歡喜。今天我所要介紹的是──讀經與修行的關系。

  

  說到讀經,方才大家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即是佛所說的法要;在佛教的叁藏典籍中,「律」是佛所製的戒律,屬于身口的行爲規則;「論」則是佛弟子們對于佛法義理的思辨。讀經可以令人生定、發慧;因之,在漢地,不論任何宗派都主張要誦經。即使是我個人所修學的禅宗,也不例外。

  

  諸位知道禅宗是教外別傳,一向不立文字。對于經典,禅門祖師常有驚人之語。如有一位禅師就曾表示:「佛經不過就是擦瘡瘤的廢紙!」藥山惟俨禅師則把看佛經當作遮眼。有一次門下弟子問他:「既然不立文字,不需通過經典,請問師父看經作什麼?」惟俨禅師答道:「我把它當遮眼的看!」這些妙語另有寓意,然而由此二例觀來,禅門似乎慣于漠視經典。事實不然,禅宗非但重視經典,尤其特別偏重《楞伽經》和《金剛經》。剛才大家一起讀誦的《心經》,也是禅門的日課之一。《金剛經》與禅宗頗有淵源。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到人家誦《金剛經》而開悟的。所以,自己讀了雖然不能當下開悟,還是有用;何況也有可能由你讀了佛經而給別人開悟哩!

  

  讀經大約有四種方法:一是眼讀,即默看而不出聲音;二是朗誦;叁是唱誦;四是持誦。一般講「讀經」,是指讀完一本經書後,再去另閱其他經書。「持經」則不同,那是經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反複讀誦同一部經書。

  

  二、讀經的依據

  

  然而讀經、持經的依據何在呢?也許諸位不免有如此的疑惑。現在讓我們就學術的觀點來分析介紹。

  

  在小乘經、律及原始佛典中不難看出,或讀、或持、或誦佛經是一種共修的方法。如《中阿含經》卷五二的《周那經》兩次提及:「于中若有比丘,持經、持律、持母者。」《十誦律》卷四:「若阿蘭兒者與阿蘭兒共,持律者與持律共,說法者與說法共,讀修妒羅者與修妒羅共。」又《五分律》卷叁雲:「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樂靜樂靜共、誦修多羅誦修多羅共、持律持律共、法師法師共……坐禅坐禅共。」這就說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需要會誦經或誦律。而且,讀經是重要的叁種修行方法之一。文中的修妒羅及修多羅,都是梵文的經典之意。

  

  大乘的經律更進一步闡揚讀經的功德與功能。如《法華經》裏面所載的修行方法不勝枚舉。但是這部共計二十八品的經書,卻有十八品都在贊歎讀經的功德。如卷六的〈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讀經可以使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是《法華經》上提到的。還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的〈大辯才天品〉也記載說:「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讀誦、書寫、流布、如說修行是妙經王者,……皆令速度生死大海,不退菩提。」菩提心不退,也就菩提果不退。

  

  弘揚彌陀淨土的有兩部經典也曾提及持經的功德。如《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量壽經》卷下亦雲:「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遇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于無上道永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另外,大乘的戒經也明白指出爲亡者追薦,可以讀大乘經律,如《梵網菩薩戒經》卷下:「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滅亡之日,及叁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

  

  在印度當時,讀誦佛經,旨在解義及禅修。傳到中國後,誦經逐漸演變爲祈願、回向之用。甚至有作爲祈雨、禳災、福國、佑民乃至除病解厄的。導致元朝以降,漢地有以誦經爲職業的僧尼及俗衆,這豈是佛陀的本意!

  

  叁、中日兩國的讀經修行方法

  

  (一)讀經的作用

  

  讀經的作用是什麼呢?善導大師曾將經書譬喻作明鏡,用來反觀自心。他在《觀無量壽經疏‧序分義》裏就說過:「言讀誦大乘者,此明經教喻之如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若智慧眼開,即能厭苦欣樂涅槃等也。」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要觀照自己的言行乃至心念,是否有違佛陀的教化?若有違失之處,應當趕緊改過,依經書所說,如法修行。

  

  (二)中國佛教的讀經記錄

  

  中國佛教的僧俗四衆,不論禅宗、淨土宗、天臺宗或華嚴宗等,無一不以讀經爲入門的必須方法。《法華經》卷四的〈法師品〉,即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爲「五品法師」,以此五項修行者,可爲法師。大乘經典裏面常見贊歎讀經功德的文字,意在鼓勵四衆弟子讀經。因此,《阿彌陀經》、《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心經》、《維摩經》等,廣爲持誦(見《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弘

  法華傳》、《華嚴經傳記》、《金剛般若集驗記》等書)。其中又以讀誦《法華經》及《阿彌陀經》的人最多。

  

  方才大家在念《心經》之時,我注意到有好幾位同修不需要看經本。記得我還是小沙彌的時候,我師父就曾經要求我把《心經》先背起來。然後依次背《阿彌陀經》、《金剛經》和《法華經》。《法華經》有八萬多字,我並沒有全部背下來,但是那個背了的部分很管用。其實真正的持經,不能光用看的,最好能夠熟記于心,把它背出來。不但經書需要會背,咒語也應該能倒背如流;這樣子才可以隨時隨地持誦。中國的顯教雖然有別于密宗,但是也誦各種咒語。長的如〈楞嚴咒〉、〈大悲咒〉,短的有十小咒、〈六字大明咒〉……。這些都是近數百年來中國禅僧每日必誦的。誦咒語時並不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但卻一定要用「持」,而不僅是能讀就好。

  

  中國曆代高僧中,頗不乏專門持經的修行人。他們的事迹散見于梁、唐、宋、明四代所編之《高僧傳》。如《高僧傳》卷一二,載有誦經者二十八人。《續高僧傳》卷二八,計有讀經者二十一人。《法苑珠林》卷一八也有四十一個例子。而《宋高僧傳》卷二四、卷二五則收錄了五十個專門誦經的出家人。《高僧傳》中有一篇

  述華嚴宗的第四祖,說他在五臺山修行之初,某天夜裏聽到隔壁僧人在誦《華嚴經》,他于是凝神靜聽,似乎只有一盞茶的工夫,八十卷的《華嚴經》已然誦畢。這是異乎尋常的事,因爲《華嚴經》每卷有一萬字左右,普通人即使能夠日誦十卷,也需要足足八天才能誦滿一部。

  

  (叁)日本佛教的讀經方法

  

  日本自從派遣入唐僧求經以來,一直到本世紀初,沒有將佛經日語化,仍是完整的保留漢文經典,而且僧團誦經也是直接采用漢語發音。所以,日本人誦經十分辛苦。首先得要學會中國的吳音及漢音,然後才能讀誦。因此,他們讀漢文經典有兩種方式:一是音讀,即直接讀吳音或漢音。二是訓讀,以漢語發音,照日文的意思來解讀。一般說來,個人自習用訓讀,團體共修則用音讀。諸位可以想見,日本人誦經,如同我們讀陀羅尼咒一般,若不解義則茫然無緒。(有人問我,陀羅尼是什麼?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某尊佛、菩薩所說的陀羅尼,即代表著那一…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