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白太守心中詫異,自己身居高位,是一位地方首長,所到之處均受到保護,不明白禅師的用意,故問禅師:「弟子位鎮江山,有什麼危險?」禅師答道:「應當小心地、水、風、火四大所成的身體,天天跟你搗蛋,生老病死隨時輪候,貪瞋癡慢疑,經常與你作對,豈不危險?」白居易聽後,十分同意禅師的說法,因爲只要是在無常生死的範圍,從那兒來的安全保障!
(二)爲了追求名、利、權、位、勢而奮鬥
每當人在貧窮的時候,極渴望獲得財富。當一朝擁有家財萬貫之後,便又希望得到名氣,隨後是追求勢力、權力、社會地位等的增長。如果能夠達到一呼百應、望重一方的地步,便認爲是不枉此生。但是,欲望的標准不斷地提高,難以滿足。由望重一方而盼能夠望重一國,乃至望重世界,擁有越多的同時,越渴望得到更多。于是,一生的時間,便投注在這無窮無盡的追求之中,不斷拼命奮鬥,只是爲了滿足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
(叁)爲滿足虛榮心而爭奪
許多人的另一種煩惱,是時常與人比高低、爭長短。由于好勝心的驅使,每當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時,便心生懊惱,不斷地鞭撻自己,強迫自己拚命努力,以致于疲于奔命,爲的就是要跟人家一較高下。一旦失敗,便自怨自艾,痛苦不堪,一生陷于自我的煩惱之中而無法自拔。得勝之時,狂傲驕縱;失敗之後,怨天尤人。不論成敗,都是在煩惱中打滾。
也有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盼望得到別人的另眼相看,雖然收入不太富裕,卻不惜花費大量金錢購買名牌衣服,坐名貴的轎車,戴貴重首飾,以做炫耀;也有些人,富得窮不得,贏得輸不得,明明已處困境,還在死要面子,這叫作打腫了臉來冒充胖子,那又何苦來哉!
(四)像一只愚笨的狗
總括以上所說的,都是癡迷的人生觀。事實上,很多人身陷于這一層次,竟然不能自知自救。情形恰似一只愚笨的狗,圍繞著一株像直徑尺把粗的樹幹打轉,發現樹身那邊有條狗尾巴,本來是它自己的,卻誤以爲是來了一只野狗,于是不斷地追逐,心想非得逮住它不可,結果卻把自己很可憐地累死了,更可憐的是,尚不知道它是爲什麼就這般累死了!
四、智者的人生觀
智者是指有原則、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例如大藝術家、大科學家、大政治家、大哲學家、大宗教家等。
(一)藝術家的人生觀
藝術家把生命投注在美的時空之中,既美化自己,同時也美化環境和世界。從內心的體驗到環境的改善及改變,內外渾然一體。他們體會到整個宇宙,無非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藝術創作。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嘔心瀝血,極盡艱辛。每當作品完成後,或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完全投入于一種近乎完美的境界,十分陶醉。但是,由于仍然未能離開貪瞋等煩惱的困擾,故當回到現實世界裏,面迎人事的紛爭,情感的糾纏,他們的心靈,便馬上變得跟醜陋的煩惱相結合,往往難以接受現實人間的生活,甚至無法與別人相處。
臺灣曾有一位武藝及畫藝非常傑出的高人,但是他的家庭不美滿,事業不順利,生活並不愉快。當他在練武作畫的時候,能夠渾然忘我,淋漓盡致,浸潤于甯靜、和諧、優美的境界中,但總不能老是練武作畫,所以這種經驗是時常間斷而不永恒的,也無法以此來排除內在的煩惱。因此,除了藝術生活,便終日以酒爲伴,直到他生命的結束。可知藝術家眼中的世界雖然美麗,卻是幻起幻滅的美麗。
(二)科學家的人生觀
科學家將生命投入在萬物現象的分析和觀察之中。能夠觀察到極大的宇宙是無邊際的存在,同時,亦觀察到極小的質與量也是空無邊際的存在。這種無內無外的全體,便是整體的存在。
科學家的理論,指出我們這世界都是物質世界,往大看,大至宇宙,浩瀚無邊,是無限的;往小看,細微的質量與能,細小得幾乎並不存在,也是無限的。整個地球的生命,便由這一切的無限結合而成。與佛法所講「諸法空相」、「色即是空」的理論十分接近,但仍不足以代表佛法所見的世界真相。因爲,如單純以科學的角度看,仍未能解釋爲何人類要投生這個物質世界和死後將往何處,也無法徹底解釋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因此,很多科學家接觸到佛法就比較容易接受佛法和親近佛法。
(叁)政治家的人生觀
大政治家可以爲了救國救民而奉獻時間、財産,乃至自己的生命。爲了政治理念的實現,可以全心全生命的投入。他們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只想到人民的幸福,他們已能放下自私的小我而爲成全全民的大我。可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便是政敵,往往會拼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政治理想,跟現實世界總有距離。
(四)哲學家的人生觀
哲學家把生命紮根于他們所發明和堅持的理念。理念是通過邏輯的思惟而證明其合理可信。哲學家的發現,例如唯神、唯心、唯物、人文主義、存在主義、現象論,如今又有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均能與哲學家自己的生命結合爲一。換言之,他們的哲學理念就是他們的人生觀及宇宙觀。
他們爲了自己的理念而生存,他們的生命亦因他們的哲學理念而有了意義。當他們一旦生命消失,他們的理念仍能留存于世上,繼續推動下去,那就等于是他們的生命,進入了宇宙的不朽。
可是,自古以來,偉大的哲學家們,雖然豐富了人類生命的價值,但由于受到時間的考驗,哲學家的理論也不斷的被改進,甚至被彼此否定,以致逐漸演變成爲僅是曆史上的哲學名詞。
(五)宗教家的人生觀
宗教家是將生命來迎接永恒全能的神,並跟對于神的信仰結合爲一,人生是由于神的恩賜而來,也當服從神的意旨及安排,期待神的寵召而升天國,永遠與神生活在一起。神是創造者,人是創造物,起于神而歸于神。人與神既是彼此合一的,也是互相個別的。在人世間總是殘缺的,唯有回到天國,才是完美永恒的。此即彌補了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等生命觀的缺點。一神論的宗教家認爲,人雖與神在一起,然人應各有其永恒的獨立人格,否則不免失之以人生個別價值的失落及自我立場的空虛。
正因爲如此,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們,多會接受宗教信仰,偉大的哲學家們除了唯物論者,多少也會有其宗教信仰的傾向,縱然不信特定人格的神,也會相信泛神。
五、踏實的人生觀
踏實的人生觀,也可以說是禅的人生觀。此當先從肯定自我開始,然後提升自我,到達消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這是說明我們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義、價值。也就是自信、自知、自我的立場肯定,人生何爲?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自己爲什麼要到這世界來走一趟?人生爲什麼會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事實上,若能承認我們既是爲了受報而來,也是爲了還願而來,就會發覺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實,是很有內容的,是值得珍惜的。
受報的意思,是我們除了這一生之外,過去還曾有過很多的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命過程;從過去無量世來所累積的種種罪報及福報,來到今生,然後延續下去,再到來生又來生。跟許多的過去世相比,我們于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爲,非常有限。同樣地,所接受到、遭遇到的也極爲有限。在現在生中,接受過去帶來的罪報及福報,同時又製造了不少的惡業及善業,准備繼續受報。
當我們知道了今生是由于許多過去世果報的累積,便能解釋爲什麼我們在這短短的一生之中,所付出的與所接受的,並不一定相稱、相等、相平衡了。有些人,雖然付出的努力不多,卻能榮華富貴,集于一身。相反地,有些人雖然不斷努力,勤奮不懈,爲善不在人後,才智不在人下,卻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爲,這一生的受報,不論好壞,都是爲了對其過去多世以來的一切行爲,盡著回收及補償的任務,有的是你還他人的債,有的是人家還你的債。
小時候,我的心中曾有疑問:「爲什麼在衆多兄姊之中,只有我一個天生的體弱多病?到底是媽媽不公平還是另有原因?」學佛之後,我知道,這都是自己帶來的。當我在一九八八年回中國大陸探親,與家人團聚時,我的叁哥對我很羨慕,認爲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福氣和最了不起的一個。後來,我告訴他有關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開水,吃的只是青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我沒有假期,乃至生病之時,也得抱病工作;我沒有私人的錢財,乃至到了美國也沒有一張床鋪。叁哥聽了便又覺得他比我更有福氣。因我相信,無量世來,我積欠衆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償還時能夠及時償還,也是一大福報。
人在一生之中,總會爲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做出若幹許願和承諾,也有一些是沒有特定對象的許願和承諾,類似的許諾,從無量生以來,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除了爲了受報,也是爲了還願。受報是爲了克盡責任,還願是爲了實踐承諾。償債比較痛苦,還願是心甘情願的;償債是被動的受到逼迫,還願是主動的慷慨施舍。有人處處占你的便宜,時時纏著你不放,你便可通過佛教的觀念,最好是作還願想,其次也作還債想;還願是踐諾守信,還債是負責盡責。有悲願救濟衆生是菩薩行者,有擔當償還宿債是有德的賢者。能作如此觀想,遇到逆境現前時,心中便不會自怨怨人了。
(二)提升自我
這是教我們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提升成爲一個賢者和一位菩薩。在提升的過程當中,首先當放下自我利益而提起衆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甘願的情況下吃虧,往往感到煩惱痛苦。假使我們能以菩薩的心作爲榜樣,…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