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些戒律的常识,也知道佛教徒应该怎么做,然后拿着戒律的尺寸来评断出家人,事实上,人家把戒律放在心中,而你拿着戒律的尺码放在口头,只是自寻烦恼而已。
虽然如此,理性还是有好处的,有理性的人,能事理分明,能有冷静的头脑来处理人及事的问题。
事和理要分明,有些人只懂理不懂事,不通人情世故,以致弄成灰头土脸,所以我们也常听人家讲:「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事和理性往往是不能够相应的;你也许可以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又不一定能做得那么好。台湾有一位教授是教经营管理学的权威,故被一家企业公司聘为总经理,结果在上任不到半年就辞职不干了,他的心得是:「我只适合教管理,并不适合做管理。」所以现代的科学家要讲经验科学。至于理论科学,只有可能性,不能说一定会成功。
在佛法来讲,事与理是要分清楚的,事是事──事有时不是用嘴巴能够讲得通;理是理──理由或观念是能够用语言说得通的。当你看事的时候,就不一定非要用理来做要求不可,事在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若用已经决定的现成理论来做标准,就可能行不通了。
七、事理分明,拔箭为喻
关于这点,佛经中有一个例子:在佛世的印度当时,有六十几种学派,对于宇宙人生,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说法。佛的一位弟子就去问佛:「人生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佛回答说:「我不告诉你这些,我只告诉你一个譬喻:若有一个人在战场上中了一支箭,这支箭还带着毒,我现在问你,你要先研究这支箭从那个方向射来?或先研究这支箭是什么人射的?或问这支箭是什么人做的?这支箭的毒,究竟是怎样淬上箭簇的?或者你是赶快把箭拔出来,先救人要紧呢?」佛的弟子答:「当然是要先拔箭救人。」
由这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法是讲求实际的,是主张以解决眼前的紧急问题为原则,而不必讲太多不切实际的理论。因此,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是处理事情,可是,处理事情的背后,一定有其原理,处理事情的原理,未必就是逻辑的口头思辩的理论,而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人人都希望的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中毒箭的譬喻,本身就是理。
「戒」是不应该做的事,不可以做;应该做的事,不可不做。「定」是想要做的事,必须以冷静的头脑来做,能够达到不做的目的也需要冷静。有的人明明知道不应该做的事,却偏偏去做,这就是头脑不冷静;修定的起码工夫,是使人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譬如:每天早上起来能够拜佛、念佛、打坐,都有助于情绪的平稳。
信心也非常重要,信什么呢?例如:信仰观世音,早上起来拜了观世音菩萨,相信出门的时候菩萨会保佑你,心里就不会慌张,不会恐惧,心情就比较平稳。自信心重要,宗教的信心更重要,这种信心能够帮助我们,安定我们的心。信仰是感性的,却有理性的功能。
八、感性和理性必须调和
讲到「感性和理性必须调和」,请问各位:「水火相不相容?」(台下答:不相容)其实,常识的水火不相容,未必是真理,水需要火,火也需要水,这叫「水火相济」,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水还是水,火还是火,不相调节,我们的生活就要面临绝路了,请问:如果都是火,好不好?
同样的道理,如果都是水,好吗?应该是彼此互相调节,才是和谐有用。「乾坤」和「阴阳」,是相摄或相克呢?感性和理性是相摄或相克呢?所以从人的立场来讲,慈悲是感性,智慧是理性。同样的,对一位大修行人来讲,当他有智慧功能表现于外的时候,一定有慈悲的行为利益众生,当他知道什么是慈悲的时候,他也一定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因此感性和理性,一定是互为表里,互相调和。
佛法不离世法,常听有人对我说:「师父啊!我是俗人,说俗话,做俗事,只怕您会笑。」我说:「如果世间没有俗事,没有俗法,我还能做什么事啊!」所以,出家人看到所有的俗事,全是出家人应该关怀的事,只不过出家人是用佛法来安慰、来疏导世间的俗人俗事。(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圣严法师讲于纽约台湾会馆)
人生观的层次
人生观,本是哲学名词,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处世的态度。可因各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人格修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见,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今天我用六个段落来进行主题的说明。
一、何谓人生观
(一)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的看法
首先,肯定人类与矿物及植物有别。人类属于动物的一种,略带动物的性格和特质,却又异于一般的动物。人性之中,既可媲美动物的驯良可爱之处,也有较之于猛兽更凶残可怕的一面。古人以「人面兽心」、「人形兽性」等比喻,作为划分人的心性与兽的心性之区别,也代表了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
(二)人生包括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等三部分
「人的生活」,是人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现象。例如我们每天上班办公,到学校上课,在家做家务等,一切在空间中的活动。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如娱乐、信仰和欣赏艺术等的需求。
「人的生命」,是人们在时间过程中的延续现象,从过去到现在,今天到明天,以至无尽的将来。人的一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然后走进历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与动物差异之处,是动物没有历史的生命观,人生与历史相结合,故有对历史负责,以及活在历史上的生命价值观,便是世间圣贤豪杰之士的人生观了。
「人的生存」,是指人类存在于时间及空间环境中的事实。人类生存于时间中的阶段,一般人只局限于从出生到死亡为止,一期的生命结束,便不存在。而人类生存于空间中的活动范围,因人而有大小不等,但也极为有限。个人的生存,对全体的时空而言,实在微不足道。如果通过宗教、哲学等的奉献和菩萨的愿心,便可成为无限。例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西方的耶稣,虽然他们生存的年代已成为历史,他们思想的影响力,却是源远流长,将与人类的文化同垂不朽,超越了他们肉体生命存在于时空中的期限。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他的色身的生存,仅仅八十年寿命的时间,和印度恒河中游游化的空间,他的影响,则将与全宇宙同时存在,通过他的悲愿,那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了,乃是超越于时空观念的大存在。
(三)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缺意义,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着受苦。假使生存而没有价值,不仅生存的本身变成多余的赘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费了世界的许多资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菩萨行者是来修道还愿。人生的意义,则因人的身体难得,而又能够知善知恶,能够为善去恶。人生的价值,是在能够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积功德,增长福慧。
我曾听到一位母亲叹着气说:「像我这种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识丁,存活在世上,既没有用处也没有意思。」当时,她有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听到之后,似乎觉得有点恐惧,马上对他的母亲说:「妈妈,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我很需要你,对我来说,这世界上你是最重要了!我不能够没有妈妈!」母亲听后,便体会到,她在小孩的心灵里,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感到虽苦犹乐,非常安慰,这也就是她对人生价值观的确定。
二、动物本能形态的人生观
告子:「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论是文明人或野蛮人,都会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饮食;也都会有传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儿育女。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不能没有饮食,同时在生理成熟之后,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妇生活。这被称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跟其他动物如狗、猫、老鼠甚至鱼类等均十分相似。所以,人类生活的目的,若止于此,便是最低层次的人生观,那跟一般动物的本能相同。
很多人对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认为人生是件无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听天由命,茍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这还是属于动物本能层次的人生观。一般人往往也会产生这些念头而不容易察觉。当然谁也不喜欢承认,自己是属于这个动物本能形态的层次。但是,我经常会被问及:「阿弥陀佛,师父,我为什么要在这世界上活受罪?」「我为什么这样苦?」「师父,我前辈子欠的债究竟有多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恼,却找不出为什么要生活的根源,但也无法摆脱生命的负担,既不能心甘情愿地活下去,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活下去。
三、痴迷的人生观
很多人误解地认为,人生就是为了无止境的追求满足感而打拼,所以只有乱打瞎拼,懵懂一生。
(一)为了保障自我的安全而打拼
许多人由于缺乏安全感,渴望获得保障,纷纷利用积蓄金钱、投资房地产、购买股票等以作为安全的保障。以为拥有的财产越多,便越有保障。为了自己的将来,或者是儿孙们的生活无虞,花费一生的时间,努力打拼,汲汲营营,以至终老。然而,有形的财产及权位,能否真正为人带来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却大有疑问。
唐朝时候,有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官居太守,慕名道林禅师(人称鸟窠禅师)住于秦望山中的树上,因而前往拜访。当他见到禅师高居树上,便喊道:「小心啊!禅师住处太危险了!」禅师却不以为意,倒劝白居易自己小心保重,而说:「太守的危险更甚于我…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