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情」这两个字是带有情绪性和有感情的,「有情众生」可以说是感性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和执着于自我的。凡事存有「自我」和「执着」,请问:「这是属于客观或主观?」(台下答:主观)既然是主观,请问:「这还属于理性吗?」(台下答:不是)所以,纯粹的理性是一般人办不到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说,一般人都是属于感性的,不过感性中也有差别,有的人是非常情绪化,有些人则非常有爱心。
一、真正的爱不存主观
一般来讲,有爱心是属于感性的,爱心是以自己来爱所有的人。问题是很多人的爱心是追求、是占有,追求并占有自己所要的和自己所爱的。就像童话中的狼要吃兔时,它会讲:「我很爱你,所以我要把你吃下去。」一般人所讲的爱都是占有性的爱,而不是奉献性的爱,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不以自我为主,不以主观来爱,这才能说是感性的爱,也就是佛教讲的慈悲的感性。
用感情来处理自己或他人的事,都是属于感性的,很多人动不动就生气,生气以后又后悔,想不懂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但是在生气的时候又不能不生气,请问:「这样算是理性还是感性?」(台下答:感性)如果是感性,后悔的时候是属于感性还是理性?如果说后悔的时候是属于理性,可惜后悔往往也是不正确的。
一般来讲,用道理或理智来处理事情,可以说是属于比较理性的。但这也不是绝对正确,因为每一个人的理智,都不一样,以美国总统为例,布希和刚当选的柯林顿,他们的理智,何者是对?何者是错?结果多数人赞成柯林顿的政治理念,他的理智可以算是比较对的。
问题是:多数人的理智和少数人的理智,有钱人的理智和穷人的理智,有权人的理智和没权人的理智,都有问题,到底那一种人的理智才是真正的理性呢?
由此来看,理性也是有问题的。众生的理性如同胳膊往内弯,把好的和有利的往自己身上揽;手指伸长往外指,把坏的和要负的责任往他人身上推。俗语:「人不自私,天诛地灭。」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人都是在自私的情况下生活,理性从那儿来呢?
二、有情众生皆自私
人既然是有情众生之一,自然是属于感性的,只是含有感性的成分有多有少而已。有的人对自己自私,有的对自己的家庭自私,有的为自己的事业或自己的团体而自私,可知自私的范围也有大有小。就像目前正在极力提倡的环保运动,这也是为了保护整个地球,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一般而言,这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但也不能不算是为了全体人类的利益而自私。
前两天有一位记者先生来东初禅寺访问我,提到感恩节即将来临,我们应该对人类感谢什么恩典?我觉得美国的感恩节真有意思,早期的移民在这块土地上的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没有东西可吃,上帝非常慈悲,送他们火鸡吃,为了感谢上帝,直到现在,每年感恩节,就家家户户大吃火鸡大餐。这种自私的行为,那能算是感恩!
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好的,原意也不自私,慢慢地,习久成弊,变成了自私。如果不听佛法,不知道自私的意思是什么,也就不知道自私是不对的了。如果人人都自私,还有谁能占便宜?就像美东的纽泽西州,有座大西洋城赌城,游客带钱到赌城,都想碰碰运气,都想赢钱,职业赌徒更是以赢钱为工作,如果每个人都想赢钱,又有谁是输家呢?
三、理性是以大多数人为考量
所谓「理性」,就是多为他人着想,多站在客观的立场设想,多为大众的利益设想。夫妻、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夫妻之间,如果先生只为自己设想而不管太太,或者太太只顾自己的立场而忽视了先生的立场,这些都是不理性的。反过来说,凡事先生要考虑到太太,太太也要考虑到先生,这就属于感性中的理性,是理想的眷属。
感性未必是全然不好,但也未必是好的,如果是自私的感性,就会自害害人;如果是关怀和宽恕的感性,则能自利利人。
有些人跟我讲:「生意人不能信佛教。」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信了佛教以后就不能说谎。生意人如果不说谎,生意自然做不好,也赚不到钱。」例如:过去在中国大陆,很多生意人在自家的店门口写着「童叟无欺」或「货真价实」,目前的台湾商店门前,常可看到「亏本大拍卖」、「买一送一大拍卖」的字样,其实挂上这种字样的,已经在说谎了。
是不是做生意的人非说谎不可呢?有时说小小的谎也很有用的,不但能利益自己,还能利益他人,譬如一样东西原价十块钱,生意人却告诉顾客说:「这样东西本钱十二块,老主顾了,算你本钱好了。」买的人心想:「嗯!这个人真够朋友,照原价卖给我。」因而欢喜地买下自己需要的东西。
类似这种的说谎,原本人家不买东西,现在买了,自己也赚了两块钱。但是这种说谎只适合于小生意,大生意就行不通了;做大生意的人,只要说一次谎,或者开出一次空头支票,信用就完了。再如卖瓜的说瓜甜,除非卖瓜的人自己试过,否则瓜甜不甜他只能凭经验估计,不能万无一失。到底做生意时说谎的行为正不正确?站在佛教徒的立场来看,说谎是错的。
最近听人说起纽约的佛青会会长吴本达居士,跟朋友谈起自己的生意经时,他总是说他做生意绝对以佛法的观念为立场,以佛教徒应有的态度来做生意,因此大家很相信他,信用非常好,生意自然越做越大,现在他常现身说法,告诉人家做生意要信仰佛教、深信因果。
四、稳定性格要靠正确的修行
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骗他人,蓄意使人上当,或者自己的性格不稳。性格不稳的人,经常会发脾气,而发了脾气之后又常常后悔。有的人生气时就去拜佛,可是拜完佛,看到人又发脾气,发了脾气再拜佛。我经常遇到这种人,他们告诉我:「师父,我信了佛,知道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跟人争吵,可是,还是发脾气,还是骂人。」
最近我到中西部去访问,有一位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告诉我说:「师父,很奇怪呀!我不能念经,只要上午念经,下午一定跟我太太吵架。」我说:「这不对呀!你念了经以后,应该有慈悲心才对呀怎么还会跟太太吵架呢?」
他说:「师父,我念经的时候就是希望下次不要吵架,结果念完以后准会吵架,我怕发生的事,准会发生。」我说:「你一定不会念经,你是不是一边念经,一边想下午不要吵架,不要发脾气,你如果用这种心态念经,你本身的心情,已经在波动了,这样念完经,火气自然就来了,就会吵架。」
他的太太在旁听了说:「师父,我先生就是不听我的,我叫他念经的时候身心要放松,他就是不听!」
我告诉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你以后诵经时要心平气和地诵,如果气急败坏地诵念修行,怎会避免情绪化呢?」
上面这个例子,不是菩萨不灵,也不是没有感应,而是本身不会修行,修行的态度有问题,这个留学生以感性来诵经,以感性来修行,修行的结果还是感性的。
人的情绪是需要调剂的,学佛是一种修养,能够使我们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以后,自然而然地,理性便会胜于感性。如果时时刻刻为了某种目的而修行,一心只想快点达到目的,这会引生感性的情绪问题。
五、在动中转感性为理性
念佛诵经是有用的,但并不是念了佛,诵了经,就一定会变得比较理性。现在我传授几点转感性为理性的方法:
(一)第一个原则──把心收回来
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外面收回来,不要把注意力注意对方,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接触到的事象上面。然后,注意自己的呼吸,想想看:当自己生气时,或者情绪激动时,是怎么呼吸的?是不是气急败坏?因为心情和气息是息息相关的。
(二)第二个原则──用心想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觉,再用心想一想自己的心在想什么?若能想到,现在的自己在想什么,则刚才那个叫你生气或不如意的念头,就已中断,不会再让你生气下去了。
(三)第三个原则──把眼睛闭起来
当你生气时,甚至握起拳头准备揍人之际,赶快把眼睛闭起来注意呼吸,也许刚才跟你吵架的人还在气头上,还在冲着你骂个不停,这个时候,你闭起眼睛告诉你自己:「等一下再来,等一下再奉陪。」对方看你闭目不理,以为你发病了,或者以为你已认输了,他也不会有更激烈的动作了。
「深呼吸」和「注意呼吸」不同,光做深呼吸还是会紧张的,注意呼吸就不一样了,注意呼吸之后,你就发现心情会随着呼吸的出入而平静下来。
六、在静中调和情绪
以上是平常遇到情绪不稳定时的处理方法,是在动态中使用的。下面我再介绍各位在静态中如何调和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在静中使情绪平衡的方法。请各位:
把眼睛闭起来。
把头部和脸部的肌肉放松。
把肩膀也放松。
把身体的重量靠在椅背上。使身体的重心置于臀部与坐垫之间。
把身体上有感觉的部位都放松。
眼球不要动,眼球不用力,才是最放松的,把头脑中所有的东西统统放下来。
如此静坐二、三分钟之后,请各位把眼睛睁开,这是一种休息,一种头脑和肌肉的休息,经过了休息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连自己的情绪也跟着放松了。
佛法强调解行并重,很多人虽然懂得很多的道理,但是不能实修实证,光知道这些道理而没有实际去做,还是不够的。
凡事斤斤计较,或拿自以为是的标准的尺寸来衡量他人、要求他人,看起来好象是属于理性的,但却是很痛苦的感性态度。譬如:有些学佛的朋友,懂得…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