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5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這兩個字是帶有情緒性和有感情的,「有情衆生」可以說是感性的,是以自我爲中心和執著于自我的。凡事存有「自我」和「執著」,請問:「這是屬于客觀或主觀?」(臺下答:主觀)既然是主觀,請問:「這還屬于理性嗎?」(臺下答:不是)所以,純粹的理性是一般人辦不到的。從這裏,我們可以說,一般人都是屬于感性的,不過感性中也有差別,有的人是非常情緒化,有些人則非常有愛心。

  

  一、真正的愛不存主觀

  

  一般來講,有愛心是屬于感性的,愛心是以自己來愛所有的人。問題是很多人的愛心是追求、是占有,追求並占有自己所要的和自己所愛的。就像童話中的狼要吃兔時,它會講:「我很愛你,所以我要把你吃下去。」一般人所講的愛都是占有性的愛,而不是奉獻性的愛,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不以自我爲主,不以主觀來愛,這才能說是感性的愛,也就是佛教講的慈悲的感性。

  

  用感情來處理自己或他人的事,都是屬于感性的,很多人動不動就生氣,生氣以後又後悔,想不懂自己爲什麼要生氣,但是在生氣的時候又不能不生氣,請問:「這樣算是理性還是感性?」(臺下答:感性)如果是感性,後悔的時候是屬于感性還是理性?如果說後悔的時候是屬于理性,可惜後悔往往也是不正確的。

  

  一般來講,用道理或理智來處理事情,可以說是屬于比較理性的。但這也不是絕對正確,因爲每一個人的理智,都不一樣,以美國總統爲例,布希和剛當選的柯林頓,他們的理智,何者是對?何者是錯?結果多數人贊成柯林頓的政治理念,他的理智可以算是比較對的。

  

  問題是:多數人的理智和少數人的理智,有錢人的理智和窮人的理智,有權人的理智和沒權人的理智,都有問題,到底那一種人的理智才是真正的理性呢?

  

  由此來看,理性也是有問題的。衆生的理性如同胳膊往內彎,把好的和有利的往自己身上攬;手指伸長往外指,把壞的和要負的責任往他人身上推。俗語:「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人都是在自私的情況下生活,理性從那兒來呢?

  

  二、有情衆生皆自私

  

  人既然是有情衆生之一,自然是屬于感性的,只是含有感性的成分有多有少而已。有的人對自己自私,有的對自己的家庭自私,有的爲自己的事業或自己的團體而自私,可知自私的範圍也有大有小。就像目前正在極力提倡的環保運動,這也是爲了保護整個地球,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一般而言,這是爲了公共的利益,但也不能不算是爲了全體人類的利益而自私。

  

  前兩天有一位記者先生來東初禅寺訪問我,提到感恩節即將來臨,我們應該對人類感謝什麼恩典?我覺得美國的感恩節真有意思,早期的移民在這塊土地上的冬季,到處是冰天雪地,沒有東西可吃,上帝非常慈悲,送他們火雞吃,爲了感謝上帝,直到現在,每年感恩節,就家家戶戶大吃火雞大餐。這種自私的行爲,那能算是感恩!

  

  一件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好的,原意也不自私,慢慢地,習久成弊,變成了自私。如果不聽佛法,不知道自私的意思是什麼,也就不知道自私是不對的了。如果人人都自私,還有誰能占便宜?就像美東的紐澤西州,有座大西洋城賭城,遊客帶錢到賭城,都想碰碰運氣,都想贏錢,職業賭徒更是以贏錢爲工作,如果每個人都想贏錢,又有誰是輸家呢?

  

  叁、理性是以大多數人爲考量

  

  所謂「理性」,就是多爲他人著想,多站在客觀的立場設想,多爲大衆的利益設想。夫妻、朋友之間,也是如此。夫妻之間,如果先生只爲自己設想而不管太太,或者太太只顧自己的立場而忽視了先生的立場,這些都是不理性的。反過來說,凡事先生要考慮到太太,太太也要考慮到先生,這就屬于感性中的理性,是理想的眷屬。

  

  感性未必是全然不好,但也未必是好的,如果是自私的感性,就會自害害人;如果是關懷和寬恕的感性,則能自利利人。

  

  有些人跟我講:「生意人不能信佛教。」我問他們爲什麼?他們說:「信了佛教以後就不能說謊。生意人如果不說謊,生意自然做不好,也賺不到錢。」例如:過去在中國大陸,很多生意人在自家的店門口寫著「童叟無欺」或「貨真價實」,目前的臺灣商店門前,常可看到「虧本大拍賣」、「買一送一大拍賣」的字樣,其實挂上這種字樣的,已經在說謊了。

  

  是不是做生意的人非說謊不可呢?有時說小小的謊也很有用的,不但能利益自己,還能利益他人,譬如一樣東西原價十塊錢,生意人卻告訴顧客說:「這樣東西本錢十二塊,老主顧了,算你本錢好了。」買的人心想:「嗯!這個人真夠朋友,照原價賣給我。」因而歡喜地買下自己需要的東西。

  

  類似這種的說謊,原本人家不買東西,現在買了,自己也賺了兩塊錢。但是這種說謊只適合于小生意,大生意就行不通了;做大生意的人,只要說一次謊,或者開出一次空頭支票,信用就完了。再如賣瓜的說瓜甜,除非賣瓜的人自己試過,否則瓜甜不甜他只能憑經驗估計,不能萬無一失。到底做生意時說謊的行爲正不正確?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來看,說謊是錯的。

  

  最近聽人說起紐約的佛青會會長吳本達居士,跟朋友談起自己的生意經時,他總是說他做生意絕對以佛法的觀念爲立場,以佛教徒應有的態度來做生意,因此大家很相信他,信用非常好,生意自然越做越大,現在他常現身說法,告訴人家做生意要信仰佛教、深信因果。

  

  四、穩定性格要靠正確的修行

  

  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騙他人,蓄意使人上當,或者自己的性格不穩。性格不穩的人,經常會發脾氣,而發了脾氣之後又常常後悔。有的人生氣時就去拜佛,可是拜完佛,看到人又發脾氣,發了脾氣再拜佛。我經常遇到這種人,他們告訴我:「師父,我信了佛,知道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跟人爭吵,可是,還是發脾氣,還是罵人。」

  

  最近我到中西部去訪問,有一位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告訴我說:「師父,很奇怪呀!我不能念經,只要上午念經,下午一定跟我太太吵架。」我說:「這不對呀!你念了經以後,應該有慈悲心才對呀怎麼還會跟太太吵架呢?」

  

  他說:「師父,我念經的時候就是希望下次不要吵架,結果念完以後准會吵架,我怕發生的事,准會發生。」我說:「你一定不會念經,你是不是一邊念經,一邊想下午不要吵架,不要發脾氣,你如果用這種心態念經,你本身的心情,已經在波動了,這樣念完經,火氣自然就來了,就會吵架。」

  

  他的太太在旁聽了說:「師父,我先生就是不聽我的,我叫他念經的時候身心要放松,他就是不聽!」

  

  我告訴他說:「我現在告訴你,你以後誦經時要心平氣和地誦,如果氣急敗壞地誦念修行,怎會避免情緒化呢?」

  

  上面這個例子,不是菩薩不靈,也不是沒有感應,而是本身不會修行,修行的態度有問題,這個留學生以感性來誦經,以感性來修行,修行的結果還是感性的。

  

  人的情緒是需要調劑的,學佛是一種修養,能夠使我們心平氣和,心平氣和以後,自然而然地,理性便會勝于感性。如果時時刻刻爲了某種目的而修行,一心只想快點達到目的,這會引生感性的情緒問題。

  

  五、在動中轉感性爲理性

  

  念佛誦經是有用的,但並不是念了佛,誦了經,就一定會變得比較理性。現在我傳授幾點轉感性爲理性的方法:

  

  (一)第一個原則──把心收回來

  

  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面收回來,不要把注意力注意對方,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接觸到的事象上面。然後,注意自己的呼吸,想想看:當自己生氣時,或者情緒激動時,是怎麼呼吸的?是不是氣急敗壞?因爲心情和氣息是息息相關的。

  

  (二)第二個原則──用心想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覺,再用心想一想自己的心在想什麼?若能想到,現在的自己在想什麼,則剛才那個叫你生氣或不如意的念頭,就已中斷,不會再讓你生氣下去了。

  

  (叁)第叁個原則──把眼睛閉起來

  

  當你生氣時,甚至握起拳頭准備揍人之際,趕快把眼睛閉起來注意呼吸,也許剛才跟你吵架的人還在氣頭上,還在沖著你罵個不停,這個時候,你閉起眼睛告訴你自己:「等一下再來,等一下再奉陪。」對方看你閉目不理,以爲你發病了,或者以爲你已認輸了,他也不會有更激烈的動作了。

  

  「深呼吸」和「注意呼吸」不同,光做深呼吸還是會緊張的,注意呼吸就不一樣了,注意呼吸之後,你就發現心情會隨著呼吸的出入而平靜下來。

  

  六、在靜中調和情緒

  

  以上是平常遇到情緒不穩定時的處理方法,是在動態中使用的。下面我再介紹各位在靜態中如何調和自己的情緒,也就是在靜中使情緒平衡的方法。請各位:

  

  把眼睛閉起來。

  

  把頭部和臉部的肌肉放松。

  

  把肩膀也放松。

  

  把身體的重量靠在椅背上。使身體的重心置于臀部與坐墊之間。

  

  把身體上有感覺的部位都放松。

  

  眼球不要動,眼球不用力,才是最放松的,把頭腦中所有的東西統統放下來。

  

  如此靜坐二、叁分鍾之後,請各位把眼睛睜開,這是一種休息,一種頭腦和肌肉的休息,經過了休息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連自己的情緒也跟著放松了。

  

  佛法強調解行並重,很多人雖然懂得很多的道理,但是不能實修實證,光知道這些道理而沒有實際去做,還是不夠的。

  

  凡事斤斤計較,或拿自以爲是的標准的尺寸來衡量他人、要求他人,看起來好象是屬于理性的,但卻是很痛苦的感性態度。譬如:有些學佛的朋友,懂得…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