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七、省思自我,消融自我
首先,我们要发现自私的我并认清自私的我。如果我们能经常自我反省,就会逐渐发现及认清自私的我。而在自我省思的方法上,我们可以念佛、禅坐及修定,使我们的心理越来越平衡,越来越平静。当我们的心越趋稳定平静的时候,我们就越能省思及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往往不知其存在意义为何,所以会充满了烦恼及忧虑;而一个有修行的人,当他一有烦恼忧虑的念头时,他就会去寻找烦恼的根源并进而对治、化解它。经由这样的步骤,一个修行者将更能了解到自私的我,并认清自私的意涵。
其次,我们必须要化解、消融自私的我。就好象是在一个大水缸里,原本它的水是很混浊的,然而,经过一再的沉淀及涤清过滤之后,就越来越清澈。这里涤清过滤的过程,就是发现并认清自私的我之后,所要做的第二步工夫。
当然,一般人是很难了解无我的意义的。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所谓的无我就是让自私的、烦恼的我沉淀,进而提升慈悲、智慧的我,而这个智慧、慈悲的我就是「无我」。智慧的我将不会有烦恼,慈悲的我将一切奉献给众生而不求回报,而这正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从自私到无我,我们将会活得更有智慧、更有慈悲心,若得无我智慧,心不生烦恼,慈悲的我,奉献一切而不求回馈,这就是佛的最高目的「悲智双运」。无我的展现,将带给人生更大的幸福及更多的喜乐,它是我们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五日讲于华视视听演讲中心)
自我与无我
无论在东方人或西方人的社会里,均对「无我」的说法感到困惑,甚至抗拒。因为,任何人都自知有我的重要,例如我的拥有、我的愿望……就连今天所有听我说法的善友们,都是由于各自心中的「我」,想从佛法知道点什么、获得些什么而来。
很多人听到「无我」二字时,先是不敢想象,继而感到可怕。然而,要先让大家从佛法的观点清楚明白「自我」是什么,然后便可了解「无我」乃是事实。而佛法的目的,也就是希望人人都能从自我的困扰,达到「无我」的自在。
「自我」有两个层次:1.是个人自私的小我;2.是仁爱、博爱的大我,也就是宗教或哲学上的「神我」。
「无我」也可以分成两种方向:1.是凭各人自己的经验,感觉到心中与心外都是无我的;2.是依佛法的立场做标准,通过佛法的观念及修证的实践,达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有不异空,空不异有的「无我」。其实,只要把这个「自我」做详细观察,便会发现「自我」并不存在,却又非常真实有用。
一、「我」是由物质与精神结合成的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我」是由于「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心灵相加所构成。如果只有身体而没有精神,身体就如同死尸;如果脱离了物质的身体而仅有精神,精神就如同幽灵。
以个人的「自我」来看,由于肉体及精神的结合,才有「我」的生命的事实。一旦肉体的生命死亡,这个「自我」便在现实的世界失去依靠。
因此,只有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的人,才能作恶,才能修善。人的生命体是一种工具,若向坏的一面看,它是滋生烦恼的渊薮,所以五种邪见中的身见最难去除;若向好的一面看,法身要借色身修,所以身体也叫作「道器」,修行佛道,亦得靠我们生命所依的身体,否则,没有身体的运作,修行也就无从着力。
很多人在生命过程中,遭遇到很多的不愉快、不如意,却没有办法改变时,便感到生命是一项极大的无奈而提出疑问:「为什么个人在天地、宇宙间是如斯的渺小,没有能力帮助自己,也没有权利支配自己?又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发生都是风云莫测,非人力所能掌控?」于是,我们这个「自我」,便渴望借着接触宗教,来寻找答案。
西方人接触佛教的原因较为单纯,往往是为追求健康、安定,和开启智慧。凭借接触佛法去寻求修行的方法和理论,这当然也是出自「自我」的需求。
许多中国人却由于对某件事、或某些事不能做出决定时,便会利用烧香、许愿和求灵签等宗教行为,希望获得指示。曾在台湾有位经商的居士,一直依赖求灵签的方法来做出生意上的重大抉择。皈依三宝以后,便前来请教师父,问我:「今后做生意,由谁代他做决定?」事实上,应用佛法的基本原则,加上正确的资讯研判、做生意的经验和胆识,一定能够成功,用不着盲目地去求神问卜。
二、因有自我中心而「业感缘起」
当然,生意做得顺利与否,除了资讯、经验、胆识,也与运气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就是福报,是环境及时机等的因缘际会,是从过去世带来的福缘及业报,福缘成熟,则事事顺利;业报现前,则处处横逆。那是我们的「自我中心」,从无始以来逐渐积聚的,因此,也就称为「业感缘起」。
「业力」,是一生又一生所造种种行为的累积,有恶业,也有善业,因而在生命过程中有阻力也有助力。「业力」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它,即所谓:「自作自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去生中的恶业善业,都可由于现在生的勤惰好坏,而做若干程度的改变。多种善因,就有好运出现,如果没有种,永远得不到。但是,就算种了,如果内外因缘不具足,也不一定能得到,这便是佛法讲的因果观及因缘观。
如果播撒了种子,不施肥、不松土、不耘草,当然不会有收成。许多运气不好的人,虽然做了播种、施肥、松土、耘草的工作,却遇到了水涝、天旱、暴风、虫祸等的自然灾害,也没有收成。有些人自己并未努力,却妄想丰收,失望之余,便推卸未种好因的责任,总是希冀未播好的种子也有好的收成,播了坏的种子千万不要结果。
其实,好与坏是相对的。例如:做了轻微的坏事,又马上做好事,那个坏事的种子即会因而变质,所以,它的结果也不致太坏。相反地,如果只做一点小好事,却做了许多大坏事,那点小好事的种子亦会受到影响而变质。因此未种好因而不得善果,固然有其道理,种了善因也不得善果,必定有其原因。这种「因果」关系,就把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自我」贯穿起来。
实际上,身体不但经常在变,而且必定会死亡;念头经常在变,而且必定会消灭。就因肉体和精神构成的生命现象,经常变动,都不永恒,所以也不算是真的有「我」。比如:身体上属于「我」的头发、指甲、牙齿等,一旦剪下、脱落之后,便不再属于我,也不等于我;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又如:心念剎那起灭;可见平常似是我的心念,念念也都不属于我,不等于我。
三、观四念处以经验无我
修行的方法中,「四念处」是最基本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透过这基本的四种观想法,就能进一步亲自体验到「无我」是什么了。
(一)观身不净
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的六根,缘色、声、香、味、触、法等的六尘,而引生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的六根本烦恼,造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的四大恶业。五官、七孔乃至遍身毛孔,常流不净,一旦身亡,臭秽难闻,所以不净。
(二)观受是苦
身体所受,苦多而乐少,虽能偶尔感受快乐,快乐乃是苦的结果,也是苦的原因;辛苦工作后的享乐,举债享乐后的受苦。情形就如用手揉擦发痒的眼睛时,感到很舒服,擦过之后,马上出现红肿和疼痛的苦受。因此,佛陀指出,有受皆苦。
(三)观心无常
心念是生灭无常的,前念与后念交替,一念接一念,过去又过去,川流不息,变迁不已。
(四)观法无我
「色法」是肉身,以及肉身所处的环境;「心法」是念头,以及心念产生的执着。「诸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和无形的精神现象,均在不停地变动而非永恒,所以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其间。
因此,「自我」只是一种幻觉的妄见妄执。很多人却舍不得放下这种「自我」的幻觉。个中情形,就如言情小说中的人物,明知男女的情爱,本身就是一杯凄楚的苦酒,当事人却不以为苦,犹如飞蛾投火,前仆后继,穷恋不舍,以苦为乐。所以佛陀称之谓愚昧的可怜悯者。
同样的道理,人们生活在世上,只是一种虚幻境界,却在这幻境当中,自己为自己不断地编织苦恼的生死罗网而不自觉。如能修习以上的四种基本观法,便会觉知一切烦恼都是庸人自扰,一切烦恼的罗网也不会将你网住。
无论从观念上的疏导或修行方法的修习,均能协助你来体验佛法所说的「无我」是什么境界了。然而,如果仅靠认知上的理解,而不是修行上的实证,当贪爱瞋怒等重大烦恼出现时,光凭观念上的四念处来帮助解决问题,力量便有所不足。必须务实的修行四念处观的方法,至有所成就时,力量便强了。能在「自我」之中经常觉察到「无我」的自在,便能快乐地生活了。
在此,祝愿各位,经常要练习着在明知「无我」的情况下,运用幻有的自我,方能积极地修行菩萨道,那就可以知道:法喜充满的生活,是来自练习着放下自我的体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圣严法师讲于纽约东初禅寺,李果嵩居士整理录音带成稿)
理性与感性
在进入主题之前,首先请问各位: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属于感性的?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属于理性的?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不管是理性或感性,两者都是对的,可是,严格说起来,真正的理性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佛教常讲的「有情众生」是什么?
「…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