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以及人。」这句话十分能够阐释出自私的意义。另外,在《晋书.潘岳传》亦有说:「忧患之后,必生于自私,而与于有欲。」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往往是因为自私,而不断的去追求一些欲念中想要的东西,结果却由于贪得无厌,反而造成更多的忧虑和患难。
佛经中将贪得无厌、一味追求欲望满足的人,比喻为一个饥渴的人把盐水当作可以解渴的饮料,结果他一味的喝(追求),却反而造成了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的苦况。
一、「自私」即是自力自度
我们亦可将「自私」解释成:「为自我增长利益,不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以这种层次的意义来解释「自私」的话,那自私就不能说是不好的事了。《庄子.让王篇》有这么一句话:「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它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成功建筑在破坏他人的成就上面;不要故意贬低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藉以抬高自己;也不要凭借着时机运气来谋求利益。因此,自私自利应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才真正合乎正道。
此外,在《礼记.儒行篇》中亦说:「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是鼓励我们靠自己努力而得到自立自强的成就,这种自私又何尝不可呢?由此可见,所谓的「自私自利」并不见得都是不好的!如果自私是自己努力而求得应有的东西,这种自私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
甚而,我们可以把「自私」解释为:「自求多福,自力自度。」如果以这种更高层次的意义来解释自私,那自私实在不是一件坏事。例如,杨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拔我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会觉得这个人未免太自私了,然而,我们如果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觉有其哲理存在。试想: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自求多福,把自己照顾得十分妥当,那不是很好吗?而这样的一个人,毋庸说,他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相反的,对于那些满口利民益国、仁义道德,私底下却是结党营私、干求禄位的人,我们更应该用佛法来感化他们。
在佛教中有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之分,而大乘佛教往往指责小乘佛教的圣人是「自了汉」,只求自利自度,而不想救度他人。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身清净、自心清净,那又有什么不好?一个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人,自己能够得到解脱,至少这种人对我们的社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甚至于他们还能影响其他人,这岂不更好吗?「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般的「自私」又有什么不好呢?
二、「自私」未必不好
我们可以把「自私」提高层次,解释为「自我」及「大我」,像这种层次,自私的意义就更好了。举例而言,《老子》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处处谦让反而得到众人的爱戴;舍己为人,结果是身受其益;因此,我们可以把一己之「自私」扩大到全体的「自私」,如此,这个一己之我便可小可大了。我们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扩大到全台湾乃至全中国子民的层次,那当他国对我们有所欺侮时,自然就会有同仇敌忾的感觉。如此的「自私」不是十分有意义吗?
由此可知,一己之我,可小可大。在佛法上认为构成自我的五大元素是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所谓的「色」乃是肉体的生理现象,而「受」、「想」、「行」则是我们心理活动现象的三个阶段,当我们接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一定是经过思索之后,而产生相对应的动作,这就是「受」、「想」、「行」。而所谓的「识」,则是连贯时空的精神现象,也就是在时间与空间之中贯串的生命之体,那是众生生命的连续存在。
「我」可以是小我,也可以是大我。普通人以肉体所在为「我」,而贤者则以身心及环境中互动的我为「我」,圣人则更以无限的时空及现象为「我」。如果以这种模式来省思,所谓「自私」、「自我」可以说是十分具有弹性的,它可以小到一己之私、一己之我,也可以大到社会国家之私、世界宇宙之我。
三、「自私」可为善,亦可为恶
既然「自私」的意义有这么多层次,那所谓的「自私」,其实是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的。也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毕竟,我们已经习惯把「自私」定义为不好的,当我们说一个人「自私」的时候,往往是说他不好。然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照顾好自己,那又有谁会来照顾你?自己都不为自己打算,又有谁会替你打算?
所以,自私可以说是健康的心理,它并不是坏事。既然自私的心理是很正常的,那么,推己及人,我们也要想到别人也有权利要求拥有这样的心理。但是,若因为自私自利而损及他人,则是恶业;我们需要的是自私自利而无损他人;当然,最好是直接自利,也间接利他。一般人的自私自利,对于他人是可恶可善的,而且多半是善少恶多;只有贤者的自私自利,才是唯善无恶的,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因此,佛教徒的慈悲心怀,其实就是自私及自我的升华和解脱。慈悲是奉献自我而为众生带来幸福、快乐;是奉献自我而解除众生的灾害及苦难。慈,是给予众生快乐、幸福;悲,则是替众生除苦难及烦恼。
四、慈悲三层次
慈悲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缘慈」。在这个层次里,慈悲是有对象、亲疏、厚薄、轻重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爱人而扩大到陌生人,从慈悲人类而至微小的动物。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好好照顾,就去关心他人及动物,那是舍本逐末。
慈悲的第二层次是「法缘慈」,这里所谓的「法」就是对象。在这个层次里,只有被救济的对象、救济的事物,以及救济众生的自己,而没有亲疏、厚薄、轻重等的差别,也就是一视同仁。当然,对一般人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然而,我们佛教徒应该具备这样的胸怀。
慈悲的第三个层次是「无所缘慈」,缘就是理由、原因的意思。在这个层次里,慈悲不需要问理由,也不需要有对象,甚而,连慈悲的心愿都不需要有。也就是说,在我们心中根本不存有救济者、被救济者及救济众生的念头,救济一切众生,却不认为自己救了众生,这在佛教里称为「三轮体空」。
第一个层次的慈悲,一般人只要稍微努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而第二个层次的慈悲,则是要菩萨行的佛教徒才可以做到;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慈悲,则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才可以做到。由此可见,佛教徒的慈悲心怀,虽说是自私及自我的升华和解脱,然而,它仍是有层次等级之分,并非一蹴可几。
五、从「有我」到「无我」
既然我们知道自私的层次意义并非都是不好的,接下来我们要谈从有我到无我的修行境界。首先要探讨的是,自私的我究竟是由什么所构成的?除了刚才讲过的「五蕴」之外,构成自私的我主要有二个条件:一个是「因果」,一个是「因缘」。
什么是「因果」呢?它表示自私的我是由因果的时间前后所构成的,现在的我是过去的继续,未来的我是现在的延伸,凡有行为的因,便有事实的果。但是,有因未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所以,因果便是自我。是以,肉体价值的自我,属于身体及身体之所有物,而观念价值的自我,则是思想及思想的内容。
而什么是「因缘」呢?它表示自私的我是由因缘的空间聚散所构成的。肉体的自我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所构成,因为这四大元素不断地此消彼长、新陈代谢,所以有生存的自我。而心理的自我则是由贪、瞋、痴、慢及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映所构成,因为心理的念头起伏不已,所以产生了生命的自我。
因此,众生都是平等的。由五蕴假合的生理、心理的种种因素聚集的自私的我,是随时都可以改变的。离开时空的移动,根本没有自我,更不会有自私之存在。
那么,难道自私的我一定是不好的吗?其实也未必如此。当然,如果自私自利而不顾及相关的全体大众,那自然是不好的,它的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然而,如果自私自利而不伤害他人的话,那便不算是不好,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好人呢!自私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利益他人、自利他利,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善人。举例而言,佛教徒先自我进修,再奉献自身,为了自己成佛道,先去听闻佛法、净化身心,然后再以所知所学,教导他人,救济众生,像这样的「自私」有什么不好呢?
六、放下主观,随缘运作
从自私到无我是人生修行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无我」呢?所谓「无我」是要放下主观,不计较自我的价值,但随因缘的运作。如此,我们自然就会舍己从人,不坚持自我的立场,但求有利于他人;不会考虑自我的安危,但愿有助于他人。最后,就可以达到宾主皆无的无我境界。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无我的境界。所谓的我相,就是自我意识的存在,而人相是对象意识的存在,至于众生相,则是指意识到自我及许多对象的存在,而所谓的「寿者相」就是指主观的我以及客观的所有其他众生的活动,他们在时间的关系上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无我」就是没有主观的我,也没有客观的对象,既没有你我、众生的空间,也没有寿者的时间。推究此理,佛度一切众生,乃是众生自度,佛却未度任何众生。既然无我了,那会有什么我相、人相、你度我、我度你?
从自私到无我,并非一蹴可几,很多人天天讲「无我、无我」,然而,他们的我执自私却是最深的。因此要达到无我的修行境界…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