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欢喜得不要太快,杀身之祸就跟在后面。凡事如果觉得很幸运,说不定马上就有灾难临头,所以要小心谨慎。
但是也不要太悲观,不要太失望,认为前面没有路走,没有希望,其实路多得很呢!有的人,人家尚未替他制造绝路,他已为自己制造绝路,当然最后是没有路走。
然而,因缘是会变的,但不要仅是静观其变。譬如一栋大楼失火了,你说:「不得了了!让我静观其变。」结果到最后全部烧成灰烬。所以能够抢救就得抢救,能够灌水就要灌水;如果已非人力能够挽回,那就听其自然吧!以虚为实,要努力,以实为虚,放得下。
四、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我们要帮忙让好的变得更好一些,坏的事情,不要让它再坏下去。如果大楼已经烧掉了,能起就起,不能起就不要再起,不需要害怕,害怕也没有用,不必恐惧,恐惧会使得情况更糟!
我们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所以有烦恼,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此外,「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含有这种意思。色是现象,空是空性。我们的色身本身是一个虚幻,农禅寺也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也各有其功用。可以提起时当提起,必须放下时当放下,不要害怕,不要担忧;能够改善则改善,不能改善则放下,不必慌张,不必恐惧。
所以,真正有禅修工夫的人,在遇到大风大浪的时候,能够心不惊惶,不会乱了脚步。(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圣严法师于禅坐会开示)
慈悲与智慧
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的开悟。
一、佛教的内容便是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在未出家时,发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界有弱肉强食的惨象,认为必须要解决众生的困苦,所以发心出家修行,寻求帮助众生解脱苦难的方法。这就是慈悲的表现。
释迦牟尼贵为王子,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却宁可舍弃王位的继承权,割爱离俗,即使是在他父王的追迫之下,仍毅然决然的出家修行。就是洞察了生命的苦难,立意要寻求解脱之道。这就是智慧的抉择。
从以上来看,可以说明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以前,便已经具备了一般人的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经过了六年的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明心见性,这时他大彻大悟,体认到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虚妄的,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实在的,因此涌现出大智大慧而证得无上的佛果。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已经从一切众生所有的困苦中得到了解脱。但他仍留在人世间,以他证悟的智慧,弘化奔走四十九年,广度众生,建立了佛教的团体,这是大慈大悲的体现。
佛陀涅槃之后,他的弟子,无论是小乘的声闻,还是大乘的菩萨,都是在人世间,一代一代的,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以佛法来帮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来帮助他人是慈悲。佛法的义理与修行的实践,是修福与修慧。同时运用慈悲来修福报,运用智慧来修智慧;用智慧来培育福报,用福报来配合智慧。福报与智慧、慈悲与智慧,这两个项目如缺其一,修行即不会圆满。
因此,福报圆满的人,一定也是智慧圆满的人,智慧圆满的人,一定也是福报圆满的人。这就是「佛」。我们尊称佛是「两足尊」,就是说,佛陀是福报及智慧都已圆满的人。
在我三十多岁时,讲经说法,多半只有二十多个人来听我的演讲,最多五十多个听众,我已非常满意,而我的师父却说:「圣严,你有一点小小的智慧,但是没有一点点的福报,你要好好修福,否则以后就没有人要来听你讲经。」如何修福报呢?就是要广结人缘。相反地,如果仅有福报而没有智慧,虽也能帮助众生,未必就是正确的佛法了。
二、慈悲与智慧对人间的重要性
(一)慈悲是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的关怀。对于任何对象,不论亲疏远近,只要他们需要帮助,就会适地、适时、恰如其所需地,给予对方帮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会造成对方的不平。使得被帮助的人对你产生不平甚至仇视的心念。像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照顾,如果不平等,便会造成孩子们之间的嫉妒,不能互相友爱,同时也对父母不满。
没有平等心,一定会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困扰。曾经有一位法师,送书给信徒。一开始每位信徒分到两册,后来的信徒,一人只有一本,最后去的信徒,一本都分不到。没有得到书和仅得到一本书的人,认为法师偏心,而得到两本书的人,因为被人嫉妒也责怪法师。
(二)智慧是无私地处理一切问题
智慧一定要是无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态,那就表示没有无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视无我,处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害得失,拿来做考量,否则也许自认为有一点智慧,但他处理的事情,没有给别人带来帮助,反而造成灾难,也为自己增加了困扰。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象是在投资,希望能得到回报。譬如:有一天,有一个受了重伤的杀人犯,逃到东初禅寺来。纵然我知道他是一个杀人犯,我还是应该立刻打电话给医院,而不是警察局。我不需要考虑以后他是否会报答我或杀了我。至于他因杀人而犯的法,这是他自己的因果,到了医院以后,警察也一定会找到他的。
我们无论在处理他人的事,或者处理自己的事,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许多人处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处理自己的事,就很难不把自己放进去。
(三)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须以理智为前提,否则便是缺乏原则的乡愿之仁,真正的慈悲,会包容他人,不会因循偏私。宗教应是慈悲和智慧的体现,若是一个宗教光有爱而没有智慧,他们会救人,也可能会杀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战争,便是假藉宗教之名而杀人盈野,以达成他们歼除异己的目的。
(四)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智慧必须以感情为基础,否则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无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断正确,并且情理兼顾。科学是知识的产物,由于没有弹性,虽能造福于人,但也贻祸于人。回顾近半世纪以来,由于电子及化学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人类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时也对整个地球和全体生灵,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害。所以科学家未必是大智者。
(五)以慈悲心对待他人
对他人要用慈悲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关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弟子中曾经有人跟我说:「师父!你要给我权,我就可以去指挥人,把事情办好。」我回答说:「我自己也无权,你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定要多体谅人、帮助人,经常做他人的贵人。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家心悦诚服的拥护,才能把事情办好。」
慈悲的人是不求回报的,在一个家庭中的夫妻之间,往往一方会对另一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对方的感激;许多父母,对子女呵护备至,但却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认为这是自己业障深重,没有修到好的因缘,才会碰到这样糟的亲属。其实这是因为自己的慈悲心不够,才会跟他人计较得失。
(六)以智慧心对待自己
有智慧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心念。当在失望、生气、悲伤、嫉妒、怨恨时,要立刻设法化解这些情绪。当在计较、比较、贡高我慢时,要立刻用佛法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要做一个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痴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而却又在自寻烦恼。不过,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增长了,所以自认愚痴,便与智慧相应。
譬如听到医生宣判你活不过一个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尽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这是智慧。如果因为知道即将死亡而害怕恐惧,精神失控,自恼恼人,或者静静地等死,这就是愚痴。
曾经有一位我们东初禅寺的护法,邹苇澄居士,得了癌症。我去探望时问他:「你害怕吗?你的双腿被截掉,每天在医院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的腿本来就不听使唤,十分难受,被切掉了真好。我每天在念佛,也在计画于出院后,要画画捐给东初禅寺义卖,更在劝我的孩子们皈依三宝,信佛念佛,所以是在病榻上度众生。」这位居士没有多久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安详、平静,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的行为,一定要以智慧来判断,否则往往适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帮助的人。智慧的运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则会流于空谈,发大心说大话,实际上帮助不到人。
三、如何开发慈悲心与智慧心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凡事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来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要识己、识人、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达理,不为自己的利害得失着想,便能开发自己的智慧心。
以持戒修福,多念佛菩萨的圣号,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以礼佛修定,多读佛典经论,来增进自己的智慧心。(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吴昕仪居士整理录音带成为本文)
自私与无我
从自私到无我是人生修行的境界,而自私的意义亦有层次之分。首先,自私的字面意义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得失。」也就是说,拼命追求自己希望取得的东西,至于它对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则在所不惜。《说苑.至公篇》:「偏驳自私…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