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
圣严法师著
目录
自序
虚与实
慈悲与智慧
自私与无我
自我与无我
理性与感性
人生观的层次
安心之道
清明心的重要
心灵环保
话梦人生
生命与死亡、学问与生活
照顾自己,关怀他人
谈生涯规画─立足点与方向感
净化人生的责任、权利、义务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
读经与修行
自序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它的列祖列宗又偏偏都有说不完的葛藤络索。如何说明这种矛盾的事实?古人多将庞大的佛言祖语喻为导迷标月的手指。可惜的是,世人虽然渴望见到月亮的光辉,反被多姿多彩争艳斗妍的指阵所迷。大家指望从禅籍中,悟到一些「本来面目」的消息,竟被陷入文字障中不能自拔又不自知。让那些古怪有趣的疯言疯语,弄得眼花撩乱,还真以为是摸到了自己的鼻子,就在嘴唇的上边。
一九七六年起,我也在东西两半球,四处教禅、讲禅、写禅,迄今已出版了十九册与禅相关的中英文著述。不过,我虽遍读收于《大藏经》中的历代禅宗语录及禅宗史传,着眼点则不在于增长禅宗知识的见闻,也不在于考察真伪和嫡裔傍传的禅学等问题,更不在于分析推敲从古人牙缝里遗漏下来的那些残滓剩羹所指为何?我的宗旨,是将正统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给有缘的现代大众。
古人用「指月」形容经义祖训的功能。也有赵州从谂禅师将自己反锁室内而烧满屋烟,大喊「救火!救火!」的公案,当时南泉禅师从窗口将钥匙投入,令赵州自开门户、自出火窟。我则常说︰「我所讲的写的,不过是给人一把钥匙,教人自寻门户、自投锁孔、自开悟门。」我不会嚼食喂婴,也不会代人吃饭,所以将这次出版的两本书,取名为《禅钥》及《禅门》。
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点,集中在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往往造成两种极端︰1.聪明伶俐自负自信的人,以为开悟是垂手可得,毫不费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为大悟彻底,实则却与悟境了不相干。2.资禀较钝思路缓慢的人,便会以为反正开悟无望,也就不想接受禅修的法门了。
我的目的,是将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普遍地推广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禅法的最终目标,的确是开悟成佛,若不能开悟,只要运用禅法,就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有大受用。所以我依据根本佛法的观点,建议禅修者们,千万不要急求开悟。古人主张克期取证,用心良苦,而操之过急,等于揠苗助长,不仅不切实际,也容易使初学者萌生退心。
我经常介绍的禅修观念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以「有」为入手方便,以「无」为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过程为永久的目标。我到处指导的禅修方法是︰放松身心,集中、统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无的两边。能够彻底超越,便是大悟彻底。
对于今日社会中忙碌不已的人们来说,也有可能开悟,纵然仅得初尝禅修的滋味,也就非常实惠。若不能很快地体验到大悟彻底的无我自在,也不用着急,若能练习好放松身心的工夫,可稳定情绪,也可增长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
这两本书共收三十二篇文章,几乎每篇都是介绍禅修的观念和禅修的方法。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础认识及那一种程度的修行经验,当你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参考的价值。
禅宗的极致,以无门为门,不用任何方法。初步的着力点,还是要用方法。这两本书所收的具体方法,便是五停心、二入四行、禅七开示、平常生活、调身安心等。其余的内容,无论用什么字眼来做标示说明,都是贴紧着禅修的立场,向你介绍禅修观念及禅修方法的活用与实用。
这两本书所收各篇,除了七篇尚未刊出过,其余均曾发表于《人生》及《法鼓》两种杂志。刊出之时,仅有两篇由我直接撰写,其余都是几位僧俗弟子及信众们,将我演讲的录音带整理成文。半数已于刊出之前,经我看过、改过,甚至全篇重写过,另半数由于我的时间不够,未能仔细修润。因此这回我从英国禅七返抵纽约,利用一周的课余空档,夜以继日地花了一番手脚,便以《禅钥》及《禅门》的面貌跟读者相见了。
这两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除了请我演讲的单位、团体、学府,以及为我整理文稿的诸君,均已在各篇的篇末注明,用表谢意,用表纪念。我也要对为本书抄稿、校稿、出版、发行、传阅的诸善知识,致深深的谢意。例如为这两本书提供插绘的刘建志居士、法鼓文化辅导师果在法师、总经理张元隆居士、主编果光法师、责任编辑赖月英居士,为我誊稿的姚世庄居士等。如果没有这些善缘,我便没有演讲及出书的机会了。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圣严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虚与实
最近我收到两幅画,那是台湾唯一的,而且也是最杰出的沥青画家丘钖勋用柏油画的;他的作品已受到全世界欧美等艺术界的肯定和重视。这两幅画,一幅是我个人的肖像,另一幅是达摩像。
这幅达摩像,与一般人画的不同,一般人画的达摩通常是一苇渡江,踩着芦苇在江上前行;或是达摩面壁;或是达摩身上背了一顶大草帽,手上拿着一把方便铲等。但是我这次收到的达摩像非常特别,在一幅很大的画中,只有在四分之一的地方,画了一个达摩头,而且是画在靠近画框的角上,其他的部分都是空白。
我看了以后就对这位画家说:「你画的时候很快,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就画完了,可是你可能想了很多天。」他回答说:「真是知音,的确,在我画的时候,几笔就画出来了,可是画成这样一幅画,却在脑子里想了很多天。」
一、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这幅画的下面部分,都是空白,一般人大概把空白的地方切掉,只留下这个达摩头,但是他却在空白的下角签了名,这就是:「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这位画家好象懂了禅宗的意境。
请问诸位:有人的地方是虚呢?还是没有人的地方是虚?有东西的地方是虚呢?还是没有东西的地方是虚?事实上,有人的地方是虚,没有人的地方是实;有东西的地方是虚,无东西的地方是实。
譬如:鱼在水里游,到处都是水,但鱼的肚子里不是水而是鱼的细胞组织,所以有鱼的水是虚,无鱼的水是实。我们人在空间之中也是一样,空间本身的密度很高,连在一起,故是实;人在里面活动,占有一部分空间以后,这个「实」就会受到一点障碍,故成虚。故也应该说:「真空是实,太空是虚。」
可是「实」永远是实,当人离开的时候,那个地方又恢复了原状,正如鱼游过以后,水又恢复了原状一样。所以实是永远不变的,而虚是变动无定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懂。
而我们凡夫是颠倒的,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所以产生烦恼。看到好看的就贪,遇到不适意的就瞋,事实上,这都是我们面对「虚幻」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果面对「真实」,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发生。因此,虚幻的世界、虚幻的现象,让我们凡夫颠倒梦想,烦恼不已。如果能离开虚幻的现象,便像《圆觉经》说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能够得解脱、得自在。
二、眼前所见无非幻相
在我们农禅寺的大殿前面,供奉了一尊玉佛,这一尊玉佛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是假的,那又是真的玉佛;如果说是真的,那尊玉佛的名词叫作玉佛,只是代表着佛的像,佛就是这个样子吗?那就是佛吗?当然不是,故是假佛。
很多人在电视上、照片上看到我,我说:「那不是我。」而面对面已经见到我这个人了,我还会说:「你见的不是我。」为什么?这是因为师父的形象是虚幻的,师父的真相是无相的。真相无相,实我无我。我们如果能了解个中道理,则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不管是景物、人物或事物,全部都是假相、幻相,是虚非实。
有一次有个人拿了一枝花给我,他学释迦牟尼佛拈花,叫我微笑,我拿了以后,往地下一丢。
他说:「唉!你怎么把我的花丢掉了。」
我说:「这是假花。」
他说:「明明是真的,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刚刚才摘下来献给您,您就把它丢掉。」
心中把一朵花当成真花,已经有了问题,我把那朵花拿过来往地下一丢,丢掉了就丢掉了,只是一个动作──这是花,丢掉了。他不需要问我为什么把他的花丢掉。他是问我这朵花代表什么意思?我没有回答他,我抓了它就丢掉了,表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早上的露水,又如雷雨中的闪电,都是幻景,瞬息消逝,是因缘所生,幻起幻灭。
如果能够知道一切现象是虚幻的道理,我们就有福报;不知道是虚幻的,我们就有烦恼。知道虚幻,而能够面对虚幻,不排斥虚幻,也不追求虚幻,那就没有问题;以幻易幻,用幻法来交换虚幻,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所以那枝花,对我而言,有与无都好,对当时的那个人而言,我丢掉它是比较好的。
三、明因果则不忧不惧
自然现象的产生,本身都有其原因,称为因果关系。因果绝对是存在的,有果一定有因,因为有原因,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应理解那个原因,或者另外加上原因,使结果产生变化。虽然是虚、是幻,可是一定有原因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现象会变化,有的是本身的因素会变化,有的是另外加上了因素使之变化。所以对任何事情不要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
太乐观就好象丑陋的武大郎娶到美丽的潘金莲,武大郎实在太幸运了…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