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

  禅門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虛與實

  慈悲與智慧

  自私與無我

  自我與無我

  理性與感性

  人生觀的層次

  安心之道

  清明心的重要

  心靈環保

  話夢人生

  生命與死亡、學問與生活

  照顧自己,關懷他人

  談生涯規畫─立足點與方向感

  淨化人生的責任、權利、義務

  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讀經與修行

  

  

  自序

  

  

  

  禅宗強調不立文字,它的列祖列宗又偏偏都有說不完的葛藤絡索。如何說明這種矛盾的事實?古人多將龐大的佛言祖語喻爲導迷標月的手指。可惜的是,世人雖然渴望見到月亮的光輝,反被多姿多彩爭豔鬥妍的指陣所迷。大家指望從禅籍中,悟到一些「本來面目」的消息,竟被陷入文字障中不能自拔又不自知。讓那些古怪有趣的瘋言瘋語,弄得眼花撩亂,還真以爲是摸到了自己的鼻子,就在嘴唇的上邊。

  

  一九七六年起,我也在東西兩半球,四處教禅、講禅、寫禅,迄今已出版了十九冊與禅相關的中英文著述。不過,我雖遍讀收于《大藏經》中的曆代禅宗語錄及禅宗史傳,著眼點則不在于增長禅宗知識的見聞,也不在于考察真僞和嫡裔傍傳的禅學等問題,更不在于分析推敲從古人牙縫裏遺漏下來的那些殘滓剩羹所指爲何?我的宗旨,是將正統禅修的觀念及禅修的方法,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給有緣的現代大衆。

  

  古人用「指月」形容經義祖訓的功能。也有趙州從谂禅師將自己反鎖室內而燒滿屋煙,大喊「救火!救火!」的公案,當時南泉禅師從窗口將鑰匙投入,令趙州自開門戶、自出火窟。我則常說︰「我所講的寫的,不過是給人一把鑰匙,教人自尋門戶、自投鎖孔、自開悟門。」我不會嚼食喂嬰,也不會代人吃飯,所以將這次出版的兩本書,取名爲《禅鑰》及《禅門》。

  

  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點,集中在頓悟成佛,明心見性,往往造成兩種極端︰1.聰明伶俐自負自信的人,以爲開悟是垂手可得,毫不費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爲大悟徹底,實則卻與悟境了不相幹。2.資禀較鈍思路緩慢的人,便會以爲反正開悟無望,也就不想接受禅修的法門了。

  

  我的目的,是將禅修的觀念及禅修的方法,普遍地推廣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禅法的最終目標,的確是開悟成佛,若不能開悟,只要運用禅法,就對身心的健康與平衡,有大受用。所以我依據根本佛法的觀點,建議禅修者們,千萬不要急求開悟。古人主張克期取證,用心良苦,而操之過急,等于揠苗助長,不僅不切實際,也容易使初學者萌生退心。

  

  我經常介紹的禅修觀念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以「有」爲入手方便,以「無」爲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過程爲永久的目標。我到處指導的禅修方法是︰放松身心,集中、統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無的兩邊。能夠徹底超越,便是大悟徹底。

  

  對于今日社會中忙碌不已的人們來說,也有可能開悟,縱然僅得初嘗禅修的滋味,也就非常實惠。若不能很快地體驗到大悟徹底的無我自在,也不用著急,若能練習好放松身心的工夫,可穩定情緒,也可增長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

  

  這兩本書共收叁十二篇文章,幾乎每篇都是介紹禅修的觀念和禅修的方法。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礎認識及那一種程度的修行經驗,當你讀完之後,一定會有參考的價值。

  

  禅宗的極致,以無門爲門,不用任何方法。初步的著力點,還是要用方法。這兩本書所收的具體方法,便是五停心、二入四行、禅七開示、平常生活、調身安心等。其余的內容,無論用什麼字眼來做標示說明,都是貼緊著禅修的立場,向你介紹禅修觀念及禅修方法的活用與實用。

  

  這兩本書所收各篇,除了七篇尚未刊出過,其余均曾發表于《人生》及《法鼓》兩種雜志。刊出之時,僅有兩篇由我直接撰寫,其余都是幾位僧俗弟子及信衆們,將我演講的錄音帶整理成文。半數已于刊出之前,經我看過、改過,甚至全篇重寫過,另半數由于我的時間不夠,未能仔細修潤。因此這回我從英國禅七返抵紐約,利用一周的課余空檔,夜以繼日地花了一番手腳,便以《禅鑰》及《禅門》的面貌跟讀者相見了。

  

  這兩本書能夠順利出版,我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請我演講的單位、團體、學府,以及爲我整理文稿的諸君,均已在各篇的篇末注明,用表謝意,用表紀念。我也要對爲本書抄稿、校稿、出版、發行、傳閱的諸善知識,致深深的謝意。例如爲這兩本書提供插繪的劉建志居士、法鼓文化輔導師果在法師、總經理張元隆居士、主編果光法師、責任編輯賴月英居士,爲我謄稿的姚世莊居士等。如果沒有這些善緣,我便沒有演講及出書的機會了。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叁日聖嚴序于紐約東初禅寺

  

  

  

  虛與實

  

    最近我收到兩幅畫,那是臺灣唯一的,而且也是最傑出的瀝青畫家丘钖勳用柏油畫的;他的作品已受到全世界歐美等藝術界的肯定和重視。這兩幅畫,一幅是我個人的肖像,另一幅是達摩像。

  

  這幅達摩像,與一般人畫的不同,一般人畫的達摩通常是一葦渡江,踩著蘆葦在江上前行;或是達摩面壁;或是達摩身上背了一頂大草帽,手上拿著一把方便鏟等。但是我這次收到的達摩像非常特別,在一幅很大的畫中,只有在四分之一的地方,畫了一個達摩頭,而且是畫在靠近畫框的角上,其他的部分都是空白。

  

  我看了以後就對這位畫家說:「你畫的時候很快,大概不到一個小時就畫完了,可是你可能想了很多天。」他回答說:「真是知音,的確,在我畫的時候,幾筆就畫出來了,可是畫成這樣一幅畫,卻在腦子裏想了很多天。」

  

  一、以虛爲實,以實爲虛

  

  這幅畫的下面部分,都是空白,一般人大概把空白的地方切掉,只留下這個達摩頭,但是他卻在空白的下角簽了名,這就是:「以虛爲實,以實爲虛」。這位畫家好象懂了禅宗的意境。

  

  請問諸位:有人的地方是虛呢?還是沒有人的地方是虛?有東西的地方是虛呢?還是沒有東西的地方是虛?事實上,有人的地方是虛,沒有人的地方是實;有東西的地方是虛,無東西的地方是實。

  

  譬如:魚在水裏遊,到處都是水,但魚的肚子裏不是水而是魚的細胞組織,所以有魚的水是虛,無魚的水是實。我們人在空間之中也是一樣,空間本身的密度很高,連在一起,故是實;人在裏面活動,占有一部分空間以後,這個「實」就會受到一點障礙,故成虛。故也應該說:「真空是實,太空是虛。」

  

  可是「實」永遠是實,當人離開的時候,那個地方又恢複了原狀,正如魚遊過以後,水又恢複了原狀一樣。所以實是永遠不變的,而虛是變動無定的,這個道理很容易懂。

  

  而我們凡夫是顛倒的,以虛爲實,以實爲虛,所以産生煩惱。看到好看的就貪,遇到不適意的就瞋,事實上,這都是我們面對「虛幻」所産生的心理反應,如果面對「真實」,就不會有任何問題發生。因此,虛幻的世界、虛幻的現象,讓我們凡夫顛倒夢想,煩惱不已。如果能離開虛幻的現象,便像《圓覺經》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就能夠得解脫、得自在。

  

  二、眼前所見無非幻相

  

  在我們農禅寺的大殿前面,供奉了一尊玉佛,這一尊玉佛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說是假的,那又是真的玉佛;如果說是真的,那尊玉佛的名詞叫作玉佛,只是代表著佛的像,佛就是這個樣子嗎?那就是佛嗎?當然不是,故是假佛。

  

  很多人在電視上、照片上看到我,我說:「那不是我。」而面對面已經見到我這個人了,我還會說:「你見的不是我。」爲什麼?這是因爲師父的形象是虛幻的,師父的真相是無相的。真相無相,實我無我。我們如果能了解個中道理,則在我們面前出現的,不管是景物、人物或事物,全部都是假相、幻相,是虛非實。

  

  有一次有個人拿了一枝花給我,他學釋迦牟尼佛拈花,叫我微笑,我拿了以後,往地下一丟。

  

  他說:「唉!你怎麼把我的花丟掉了。」

  

  我說:「這是假花。」

  

  他說:「明明是真的,怎麼可能是假的呢?剛剛才摘下來獻給您,您就把它丟掉。」

  

  心中把一朵花當成真花,已經有了問題,我把那朵花拿過來往地下一丟,丟掉了就丟掉了,只是一個動作──這是花,丟掉了。他不需要問我爲什麼把他的花丟掉。他是問我這朵花代表什麼意思?我沒有回答他,我抓了它就丟掉了,表示一切有爲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早上的露水,又如雷雨中的閃電,都是幻景,瞬息消逝,是因緣所生,幻起幻滅。

  

  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現象是虛幻的道理,我們就有福報;不知道是虛幻的,我們就有煩惱。知道虛幻,而能夠面對虛幻,不排斥虛幻,也不追求虛幻,那就沒有問題;以幻易幻,用幻法來交換虛幻,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所以那枝花,對我而言,有與無都好,對當時的那個人而言,我丟掉它是比較好的。

  

  叁、明因果則不憂不懼

  

  自然現象的産生,本身都有其原因,稱爲因果關系。因果絕對是存在的,有果一定有因,因爲有原因,所以産生這樣的現象。我們應理解那個原因,或者另外加上原因,使結果産生變化。雖然是虛、是幻,可是一定有原因才會産生這樣的現象。現象會變化,有的是本身的因素會變化,有的是另外加上了因素使之變化。所以對任何事情不要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

  

  太樂觀就好象醜陋的武大郎娶到美麗的潘金蓮,武大郎實在太幸運了…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