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11

  ..續本文上一頁很多的民意代表在競選中做政見發表時,口口聲聲說:「願爲民奉獻」,以此口號來取得選票,骨子裏是以「奉獻」爲口號而以個人爭取權勢名位爲目標。社會上真正有理想、有抱負、肯爲全民福祉而奉獻服務的大政治家,的確不多。然而能提出這一句口號的人,也算不錯,起碼能說一句「奉獻」,至少他必須去兌現他自己在政見會上發表的諾言;可是,如果競選落榜,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最近有一位臺北市選出的國大代表,參加我主持的禅修營時對我說:「世界怎麼變得這麼美好!能來參加禅修營是如此地自然,又如此地自由自在,可是禅修營中的生活卻如此地辛苦。」我問:「你在競選國大代表時的感受如何?」他回答:「哦!很忙,很累。」我再問:「是不是被打得頭破血流?」他說:「啊!還好!現在我還健在。」這表示他如何地在緊張、忙碌之下爭取這項公職,付出努力的代價是多麼地大。我又問他:「爭取得到之後,你究竟要做什麼?」他說:「更忙,更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這是一位很好的國大代表,才有這樣的觀念。

  

  如果僅爲爭取而爭取,動不動就揚言「奉獻」,這不但欺人且又騙己。反之,能以奉獻爲出發點,奉獻的本身就是目標,至于是否能獲得回饋,根本不放在心上,這種觀點,和我剛才提到的,種瓜未必得瓜的道理是相通的。

  

  再談奉獻對自己是否有好處?表面上看奉獻,好象自己很吃了虧,將自己所擁有的,奉獻給大衆,到頭來,大衆究竟能給你回報什麼?自己付出那麼多,結果豈不是白忙一場什麼也沒有得到!如果有這感受時,就要反轉念頭,應該如此想:人,本來就是要奉獻,奉獻就是我來這世間的目的,我的奉獻,並不表示我想得到什麼。我的生活目標就是爲了奉獻,我不想得到什麼。因此,當我能奉獻別人時,我感覺到自己很快樂、很滿足。奉獻之後,別人不懂得回饋,我不必覺得難過或指責對方不好,因爲我只是完成我自己應該做的工作而已。我不但在奉獻中自我成長,也在成長中不斷地奉獻。我能奉獻,表示我已擁有。奉獻我的體力、心力、智慧力和財力。能奉獻且以奉獻爲目標,則時時生活在充實的愉悅之中。其實,奉獻的本身就是一種回饋。

  

  還有,我們對「實至名歸」這句話也要有所了解,例如剛才貴校校長鄧祖琳將軍的介紹辭中,說我曆年來獲得一些榮譽的獎項,其實這都是國家社會頒給我的,是不是給我的回饋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爲什麼?因爲我始終都沒有希望要得獎的念頭,可是「獎」是自然而至;對我而言,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如果將已做過的事放在心上,老是爲是否得獎而憂慮或期待,得獎時就會欣喜若狂,那不得獎是否要垂頭喪氣,乃至從此以後就不願再做任何事了呢?事實上這些想法都是錯的,我不必爲自己獲頒某種獎項而感到欣慰,可是,我卻爲我們的社會感到歡喜,爲什麼?因爲得獎不是我個人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環境與風氣給予我們這麼一個機會,讓我們來奉獻,甚至因此而獲頒獎。能得到頒獎,也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乃是有一群和我的理念相契的人,大家共同攜手分工合作,爲我們的社會付出,而我僅僅是代表這一群人來接受獎勵,如此而已。也可以說:是因緣促成。所以我要說:「奉獻不必要有目的,回饋是一定有的。」一般人是用爭取獎項來作爲努力的出發點;賢者與智者,當以「奉獻自我」作爲努力的原動力。如此,我們的一生,將會是「萬事如意」。

  

  四、以利他的存心,達成自利的目的

  

  以利他的存心來達成自利的目的。這與前面所提到的「奉獻」,有異曲同工之妙。凡是人,都希望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成長,有一番大事業、有財富、有名望、有地位……等,這些期望誠屬正常。人一定是慢慢成長,成長後再爲社會提供「奉獻」。所以一般人都以自利來幫助他人,以自利來參與社會。譬如:公司想賺錢,于是就提出:「要爲大衆服務並奉獻公司的成果,將成果與社會大衆共同分享」的理念。請問:提出這樣的說明所爲何事?說穿了還不是爲了公司的利潤。反之,以自利利人爲出發點,公司可成長得更快,縱然是因緣不成熟而不能稱心如意的成長,也不見得是白費力氣,因爲目的無非是爲了利他。

  

  現今的社會,有許多問題。昨天,我在中坜主持一場由工、商、政、教、企業界負責人等約五、六十位,組成的企業界座談會,由我主講主答。其中一位企業界的老板問我:「目前的社會,都是以利當頭,我們的公司,想從事研究發展,以便推出新的産品和技術,可惜我們所培養的人,尚未完成研究工作,就已被其他公司以高薪挖走,而且都在秘密中進行,讓我頗覺寒心,更不知是否要繼續培養研究人才?請法師慈悲指示。」我回答:「這不是很好嗎?貴公司不是爲了社會國家嗎?貴公司辛苦所培養的人才,由別的公司運用,也是一樣爲社會國家奉獻出一份力量。」他又問:「是啊!不過如此一來,我的公司就很倒楣,我不得不考慮這種投資是否值得?」我說:「值得呀!不過要如何留住人,不會楚才晉用,人才不外流,這些都須靠貴公司同仁之間共同努力,你不妨從貴公司的理念、製度,重新加強建立,或許可留下人才。」

  

  如果我們以利他爲目的,縱然是發現有人要離開,或沒有如你所想要獲得預期的東西時,在這個時候就不會頹喪、灰心或以爲是失敗。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也是一種過程,失敗的本身就是一種成長,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世界上沒有不失敗的事,跌倒並不等于失敗,乃是經驗。我常常告訴我的弟子,要學「不倒翁」,隨倒隨起,連倒連起。倒下以後,馬上站起來,此處不能站,退一步也可以站,甚至轉一個圈也可以站,所謂:「山不轉路轉」,山不動,人要動。如此,我們的命運自然可轉變。

  

  五、從整體大局著眼,從個人的成長著手

  

  佛教常說,無限、無量、無數或恒河沙數,地藏菩薩的願心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有盡,我願無窮」。地藏菩薩的救世心願是沒有窮盡的,他是放眼于永恒無盡的無量衆生,不爲個人。從時間上來說是永恒的,從空間上而言是無限、無邊際的,如果凡事都能爲他人考量,則自己內心的煩惱必然越來越少,相對的也越能獲得他人的尊崇,或許你在團體中毫不出色,可是能替他人設想考量,縱然不能成爲領導者,此人在團體裏必定受到每一個分子所尊敬。

  

  記得某校有一位校工,數十年來都是以校爲家,對待學校裏的學童,都將他們視爲自己的小孩來疼愛,雖然他沒有結婚,可是他的孩子比誰都多,凡是該校的畢業生,都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那般地愛戴。

  

  , 有一位在淋瘋病院的女士,自從二十多歲住進該院至今已五十多歲,她沒有結婚,一日突然帶她的孫子來農禅寺,我很訝異地問:「你什麼時候有這麼一位可愛的孫子呢?」她說:「很久了。」我又問:「哦!是誰生的呢?」她回答:「當然是我兒子生的。」我疑惑的問:「你不是沒有結婚嗎?」她說:「是啊!」我再問:「既然未婚那來的兒、孫?」她告訴我:「師父,這其中有一段小故事:他的父親從小就是孤兒,我一直照顧他長大,後來就叫我媽媽,他生的孩子當然叫我祖母。」這麼一位沒有結婚的淋瘋病患,擁有數位孫子,一直覺得很安慰。她以前是爲兒子付出,現在又爲孫子付出,每月僅以微薄的收入爲孩子做衣服等,她總是想到別人,從不爲自己著想。我問她:「將來怎麼辦?」她說:「我不想將來會如何?只要現在過得很愉快就好。」我進一步問:「可是,萬一小孩將來不照顧你……」她樂觀的說:「我從不想這些事,我只想如何照顧他們就好,反正死後,總會有人料理我。」這種觀念真令人感動。

  

  由此可知,我們在社會上或在團體裏,那怕是沒沒無聞、微不足道的人,也可以爲全體想,爲他人想;能做到少爲自己想,生活一定過得很充實很愉快,且會終生感到很安全。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安全,爲什麼不安全呢?沒有金錢、沒有背景、沒有人事……等等,因此,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設法「爭取」,爭取到最後,終究還是雙手空空地走了。何不多想一些「如何爲全體奉獻」,能如此想,才是安全之道。今日的臺灣,沒聽說有餓死的人,或死後無人掩埋的事。所以也有人問:「法師,您死後怎麼辦?」我回答:「一定有人來替我收屍。」又問:「萬一沒有怎麼辦?」我說:「也沒有關系,或者有螞蟻或者有其他的蟲類會拿我作窩、把我當作食物,這不是很好嗎?」或許有人會說:「落到這種下場實在很悲慘!」其實也沒什麼好悲慘的,死了就死了,根本沒有事。

  

  六、以慈悲包容人,以智慧處理事

  

  對于人,我們一定要以慈悲心來關懷、體諒、幫助。世界上只有壞事,沒有壞人,人做壞事,並不代表此人就是壞人。一般人的觀念總是認爲搶劫、綁票、強暴、縱火的都是壞人。但是,往往「大壞人」只壞一次就沒有機會再壞。在做壞事之前,是好人,做了一次大壞事,被捉、破案、坐牢、判刑,最後可能被槍斃。我們也看到很多惡人被槍斃前說:「請大家不要學我,我做錯了事,對不起社會,對不起父母、兒女,希望我的下一代不要學我。」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邪惡之人怎會天良發現而好話連篇呢?其實這些人並不壞,只不過一時糊塗做了一件壞事,所以,我們要以慈悲心包容所有的人,夫婦、同事之間,乃至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都要互相包容彼此體諒。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爲要包容人而變成爛好人、變成鄉願或沒有原則的人,對任何事都唯唯諾諾,什麼都好。事情是要以智慧來處理的。

  

  曾經有人問我說:「如果有一位殺人犯,越獄逃走,結果身中一槍逃到農禅寺,師父!您如何處理?」…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