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缘巧合的关系,帮助了他们的成功。
最近,有一对结婚已三年的夫妇来看我,我问他们两人是否吵过架,太太说从来没有,先生说:「好象没有吵过架,但是,有时候会有一点小争执!」太太马上接着说:「那不是争执,而是商量。」事实上,他们两人已经当着我的面在吵架了。有时候,自己认为能够作主,其实是要为他人作主。真正的有自信心,认为自己已经作了主,应该是当他人找你吵架时,你能不为所动。
精确的分析力及组织力
这是可由先天的资质加上后天的训练,可以产生的。若想成为一个杰出的学问家和事业家,这个条件是少不得的。例如:马佛仁居士能够带动很多美国人士,跟着他练习中国功夫,并且把这个武术馆「中美研究中心」组织起来,就不是随便那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
超越的观察力及透视力
超越,就是把自己、自我放在旁边,超越于客观和主观的观察。实际上,这是开悟以后的人才具有的能力;超越于客观与主观的透视,其实就是洞悉万象的本源真际,一览无余,不被扰攘的现象所迷,直探万法的空性。
可知,清明心有不同的层次,一般常人的清明心,便是稳定性,那是理性和感性的调和;有了情绪的波动时,就不是清明心,无情的冷酷,也不是清明心;只有在温和的理性之中,才能产生一般人的清明心。
若从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武术家、政治家、哲学家、宗教家等各层面看,也均有他们的清明心的体验与清明心的作用。例如马佛仁居士说:「武艺不是拿来打架的,而是使得心灵净化、清明。」武艺本身是动的,但是,在动中有安定、宁静、祥和的感受作用。
五、如何开发清明心
如何开发清明心?先要把身体放松、头脑放松;当头脑轻松时,没有因强烈的自我执着为你带来困扰,心中便不会混乱复杂,感受到自由自在。有了超越的清明心时,无漏无染的智慧便自然出现,这种智慧出现时,平等关怀一切众生的慈悲心,也自然流露。因此,刚刚习武之人,遇到对象,便当作敌人,就摆出架势招式,准备出手攻击,浑身都是紧张的。只有已高明到出神入化的武术家,便真人不露相,看不出他会武艺;因为他们经常保持着轻松、和平的身心,在必要时只会拯救人,不会伤害人。
放松的方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首先,把两只手放在膝盖上,把身体靠在椅背上,把全身的肌肉放松,眼睛闭起来,眼球不用力;如果眼球用力,头脑就会用力,浑身的神经、肌肉都会紧张。然后,脸部的肌肉放松,肩头不要用力,手不要用力,不要感觉自己的上身有重量,重量的感觉在臀部和椅子之间,此时,只注意在放松的情形下,连身体的感觉也不存在。这个时候,头脑是清楚的,对环境是清楚的,也很清楚身体在那里;但是,不要想到环境和身体跟你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小腹也要放松,头脑里没有妄念、杂念,四周虽然有声音,但是,不去想这些东西。有了妄念,不必讨厌,只要知道有妄念,妄念已经消失。再度注意放松就好。很好,大家做得非常好,有多少位已感觉到轻松的喜悦?请举手,好!多数人举了手。
六、从有我到无我的智慧
禅佛法的智慧,即是清明心,有了智慧的人,不会给自己制造麻烦,也能不给他人带来困扰。例如:最近有一位英国人非常热心地从伦敦来到纽约参加禅七。虽在报到日的三星期之前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断了二节脊椎骨,他竟然没有想到,像这情形,已不能打坐,他却依然花了机票及禅七的费用,准时进入我们的禅七道场。结果,一个晚上打坐下来,已经痛得他无法支撑。他还说:「师父,我既然来了,就要坐完七天!」我只有请他休息,还把他送到中国接骨医生处,替他接骨,连续多天的送诊治疗,禅七也就结束了,也让我的出家弟子果稠比丘天天照顾、为他开车接送,他觉得非常懊恼,我们负责禅七运作的人员也觉不是味道。像这样的情形,就是因为那位英国居士,连一般人应有的判断心都没有用上。
我不懂武术,但我知道,不论出于道家的太极拳法,或是出于禅宗的少林武艺,出发点都不在于攻击敌人,而在于防身、健身,乃至于舍身、忘身;倘若能从有我的层次,化入无我的境界,那便是以无招胜有招的禅境了。(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三日讲于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心,姚世庄居士整理录音带,经圣严法师亲自删修成稿)
心灵环保
我们今天的讲题是「心灵环保」。「心灵环保」的意思是指对环境卫生的保护,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维护。为什么要讲「心灵环保」呢?因为环境的污染是由人造成的,「环境」本身不会制造任何污染,植物或矿物也不会为人类环境带来污染。唯有人类会制造脏乱,不但污染物质环境更是污染精神环境,从语言、文字、符号,种种形象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等都会为人类的心灵带来伤害。物质环境的污染不离人为,而人为又离不开人的「心灵」。如果人们的「心灵」清洁,则我们的物质环境不会受到污染。因此,我们讨论环境的污染,就必须从根源着手,也就是要从「心灵」开始。
「心灵环保」虽然是新名词,但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讲「仁」、「义」、「爱」等,都属于此一范围。佛教讲「慈悲」、「智慧」也属此范畴。西方宗教提倡「博爱」亦不离「心灵环保」。因此,欲使国家社会富强康乐,必先建设「人心」。如何建设呢?
以下就我个人在佛法上及生活上的体认,做一番介绍。
一、要有方向感
所谓「方向感」是指「立志」,佛教名词是「发愿」。「立志」是要有大目标,可是大目标会因时空的迁移而逐渐递减乃至消失。人们自幼都胸怀大志,总是期待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业。然而,往往在小学时代所立的「志愿」,一进入中学便有所变动,如是从小学到大学,纵然已踏入社会,也一样变化多端。请问诸位长官:「当你们念小学时,是不是已计画将来要进入贵政治作战学校念书?是不是长大以后要当军人呢?」或许有些人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心愿,然而这种人毕竟不多,大部分的人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慢慢的促使自己走向这一条路上来的。由此可见,人先要有方向感,但是「目标」不一定要马上建立起来。「方向」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人的基础,从基础点上一步步地往未来迈进。「方向」也是指尽自己的心力、体力,处处运用种种的资源、时时学习成长,只要是对社会、国家、世界有利之事,就要全力以赴,这就是「大方向」。其实大方向没有一定的目标,反而能成其为最大且是无限大的目标。如果仅设定一个目标,结果可能会很痛苦。什么道理呢?例如:参加大学联考时,会填写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以防第一志愿没有考取时,可退而求其次,念第二志愿的学校,乃至第三、第四的志愿,这样作法,是正确的。有些人一心一意锁定非考取第一志愿不可,如果没考上,连第二志愿也不愿念。有这份志气固然很好,或许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如愿以偿,可是,有些人根本是进不了校门。基于此,我们如果能运用一句俗谚「骑马找马」,似乎比较妥当,纵然一时之间找不到良驹,能有一匹跛脚马应急,也是不错。有了这种心理准备,就是考不上理想中的学校,至少不会那么痛不欲生。
二、迈向方向的过程须假以努力
我们在朝向「方向」的过程中是必须加以努力的,因为在每一步的前进中,随时会遇到「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现象,但是,「山穷水尽」并不等于无路可走,「柳暗花明」也不意味着永远有好的前程在前面等着。我们一路往前走就好比登山,时而康庄大道,时而羊肠小径,忽而遍处荆棘,或临悬崖绝壁,忽而又置身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中。登山未必一直往上攀爬,有时是「迂回曲折」,有上也有下,最后才抵达
顶。在这一切的过程之中,不可否认,我们都必须仰赖因缘的促成。
有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请问:种瓜是不是一定会得瓜呢?如果将「瓜」的种子播种在沙漠里,且得不到雨水的滋润,其后果如何?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记得在屏东大桥下有一条溪流,非常适合种植西瓜,有一年,丰收在望,不料在一夕之间由于台风的肆虐,前功尽弃,如此辛勤种瓜,结果是无瓜可得。那么,种豆是否得豆呢?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我们要明了一项事实:要想有瓜收成,有豆享用,一定要种瓜种豆,不事种植,仅盼坐享其成者,不合天理。或许有人会相信「有因一定有果」不是事实,于是说:「因果」并不可靠。其实,「果」一定是从「因」而来的,可是从「因」到「果」的过程里,必然要有许多的条件因素加以配合,佛教称之为「缘」。也就是指主要的条件加上环境、时间,他人及自己的配合,此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因缘不具足、不成熟,强求也是求之不得。例如:种瓜若非风调雨顺,又懂得种瓜的种种技术,深耕浅栽,浇水施肥、除草培土等等的条件,从种子、瓜苗至开花结果,都必须有一番成长的经历及照顾,才能有好的收成,这些都须配合各种的条件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后才有好的结果。
在人生的过程之中也如同种瓜,我们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人在世间须「尽其在我」,本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信念,不断地向前努力、再努力。努力的阶段就是在成长自己。在成长自己的同时更要时时考虑到利益他人。
如果自己没有得到甜美的果实,而由他人获得,我们也要以感同身受的心情为对方感到高兴、欣喜、庆祝,这岂不是另一份的喜悦吗?所以,「因果」的过程一定要有「因缘」的配合。
三、争取及奉献
现在有…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