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10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巧合的關系,幫助了他們的成功。

  

  最近,有一對結婚已叁年的夫婦來看我,我問他們兩人是否吵過架,太太說從來沒有,先生說:「好象沒有吵過架,但是,有時候會有一點小爭執!」太太馬上接著說:「那不是爭執,而是商量。」事實上,他們兩人已經當著我的面在吵架了。有時候,自己認爲能夠作主,其實是要爲他人作主。真正的有自信心,認爲自己已經作了主,應該是當他人找你吵架時,你能不爲所動。

  

  精確的分析力及組織力

  

  這是可由先天的資質加上後天的訓練,可以産生的。若想成爲一個傑出的學問家和事業家,這個條件是少不得的。例如:馬佛仁居士能夠帶動很多美國人士,跟著他練習中國功夫,並且把這個武術館「中美研究中心」組織起來,就不是隨便那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事。

  

  超越的觀察力及透視力

  

  超越,就是把自己、自我放在旁邊,超越于客觀和主觀的觀察。實際上,這是開悟以後的人才具有的能力;超越于客觀與主觀的透視,其實就是洞悉萬象的本源真際,一覽無余,不被擾攘的現象所迷,直探萬法的空性。

  

  可知,清明心有不同的層次,一般常人的清明心,便是穩定性,那是理性和感性的調和;有了情緒的波動時,就不是清明心,無情的冷酷,也不是清明心;只有在溫和的理性之中,才能産生一般人的清明心。

  

  若從文學家、詩人、畫家、音樂家、武術家、政治家、哲學家、宗教家等各層面看,也均有他們的清明心的體驗與清明心的作用。例如馬佛仁居士說:「武藝不是拿來打架的,而是使得心靈淨化、清明。」武藝本身是動的,但是,在動中有安定、甯靜、祥和的感受作用。

  

  五、如何開發清明心

  

  如何開發清明心?先要把身體放松、頭腦放松;當頭腦輕松時,沒有因強烈的自我執著爲你帶來困擾,心中便不會混亂複雜,感受到自由自在。有了超越的清明心時,無漏無染的智慧便自然出現,這種智慧出現時,平等關懷一切衆生的慈悲心,也自然流露。因此,剛剛習武之人,遇到對象,便當作敵人,就擺出架勢招式,准備出手攻擊,渾身都是緊張的。只有已高明到出神入化的武術家,便真人不露相,看不出他會武藝;因爲他們經常保持著輕松、和平的身心,在必要時只會拯救人,不會傷害人。

  

  放松的方法非常重要,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首先,把兩只手放在膝蓋上,把身體靠在椅背上,把全身的肌肉放松,眼睛閉起來,眼球不用力;如果眼球用力,頭腦就會用力,渾身的神經、肌肉都會緊張。然後,臉部的肌肉放松,肩頭不要用力,手不要用力,不要感覺自己的上身有重量,重量的感覺在臀部和椅子之間,此時,只注意在放松的情形下,連身體的感覺也不存在。這個時候,頭腦是清楚的,對環境是清楚的,也很清楚身體在那裏;但是,不要想到環境和身體跟你有什麼關系?最重要的,小腹也要放松,頭腦裏沒有妄念、雜念,四周雖然有聲音,但是,不去想這些東西。有了妄念,不必討厭,只要知道有妄念,妄念已經消失。再度注意放松就好。很好,大家做得非常好,有多少位已感覺到輕松的喜悅?請舉手,好!多數人舉了手。

  

  六、從有我到無我的智慧

  

  禅佛法的智慧,即是清明心,有了智慧的人,不會給自己製造麻煩,也能不給他人帶來困擾。例如:最近有一位英國人非常熱心地從倫敦來到紐約參加禅七。雖在報到日的叁星期之前發生了嚴重的車禍,斷了二節脊椎骨,他竟然沒有想到,像這情形,已不能打坐,他卻依然花了機票及禅七的費用,准時進入我們的禅七道場。結果,一個晚上打坐下來,已經痛得他無法支撐。他還說:「師父,我既然來了,就要坐完七天!」我只有請他休息,還把他送到中國接骨醫生處,替他接骨,連續多天的送診治療,禅七也就結束了,也讓我的出家弟子果稠比丘天天照顧、爲他開車接送,他覺得非常懊惱,我們負責禅七運作的人員也覺不是味道。像這樣的情形,就是因爲那位英國居士,連一般人應有的判斷心都沒有用上。

  

  我不懂武術,但我知道,不論出于道家的太極拳法,或是出于禅宗的少林武藝,出發點都不在于攻擊敵人,而在于防身、健身,乃至于舍身、忘身;倘若能從有我的層次,化入無我的境界,那便是以無招勝有招的禅境了。(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叁日講于美國的中國研究中心,姚世莊居士整理錄音帶,經聖嚴法師親自刪修成稿)

  

  

  

  心靈環保

  

    我們今天的講題是「心靈環保」。「心靈環保」的意思是指對環境衛生的保護,以及人類生存空間的維護。爲什麼要講「心靈環保」呢?因爲環境的汙染是由人造成的,「環境」本身不會製造任何汙染,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爲人類環境帶來汙染。唯有人類會製造髒亂,不但汙染物質環境更是汙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爲人類的心靈帶來傷害。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爲,而人爲又離不開人的「心靈」。如果人們的「心靈」清潔,則我們的物質環境不會受到汙染。因此,我們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要從「心靈」開始。

  

  「心靈環保」雖然是新名詞,但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講「仁」、「義」、「愛」等,都屬于此一範圍。佛教講「慈悲」、「智慧」也屬此範疇。西方宗教提倡「博愛」亦不離「心靈環保」。因此,欲使國家社會富強康樂,必先建設「人心」。如何建設呢?

  

  以下就我個人在佛法上及生活上的體認,做一番介紹。

  

  一、要有方向感

  

  所謂「方向感」是指「立志」,佛教名詞是「發願」。「立志」是要有大目標,可是大目標會因時空的遷移而逐漸遞減乃至消失。人們自幼都胸懷大志,總是期待自己將來會成爲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業。然而,往往在小學時代所立的「志願」,一進入中學便有所變動,如是從小學到大學,縱然已踏入社會,也一樣變化多端。請問諸位長官:「當你們念小學時,是不是已計畫將來要進入貴政治作戰學校念書?是不是長大以後要當軍人呢?」或許有些人一開始就擁有這種心願,然而這種人畢竟不多,大部分的人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慢慢的促使自己走向這一條路上來的。由此可見,人先要有方向感,但是「目標」不一定要馬上建立起來。「方向」也可以說是作爲一個人的基礎,從基礎點上一步步地往未來邁進。「方向」也是指盡自己的心力、體力,處處運用種種的資源、時時學習成長,只要是對社會、國家、世界有利之事,就要全力以赴,這就是「大方向」。其實大方向沒有一定的目標,反而能成其爲最大且是無限大的目標。如果僅設定一個目標,結果可能會很痛苦。什麼道理呢?例如:參加大學聯考時,會填寫第一、第二、第叁志願,以防第一志願沒有考取時,可退而求其次,念第二志願的學校,乃至第叁、第四的志願,這樣作法,是正確的。有些人一心一意鎖定非考取第一志願不可,如果沒考上,連第二志願也不願念。有這份志氣固然很好,或許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如願以償,可是,有些人根本是進不了校門。基于此,我們如果能運用一句俗諺「騎馬找馬」,似乎比較妥當,縱然一時之間找不到良駒,能有一匹跛腳馬應急,也是不錯。有了這種心理准備,就是考不上理想中的學校,至少不會那麼痛不欲生。

  

  二、邁向方向的過程須假以努力

  

  我們在朝向「方向」的過程中是必須加以努力的,因爲在每一步的前進中,隨時會遇到「山窮水盡」、「柳暗花明」的現象,但是,「山窮水盡」並不等于無路可走,「柳暗花明」也不意味著永遠有好的前程在前面等著。我們一路往前走就好比登山,時而康莊大道,時而羊腸小徑,忽而遍處荊棘,或臨懸崖絕壁,忽而又置身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景中。登山未必一直往上攀爬,有時是「迂回曲折」,有上也有下,最後才抵達

  頂。在這一切的過程之中,不可否認,我們都必須仰賴因緣的促成。

  

  有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請問:種瓜是不是一定會得瓜呢?如果將「瓜」的種子播種在沙漠裏,且得不到雨水的滋潤,其後果如何?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記得在屏東大橋下有一條溪流,非常適合種植西瓜,有一年,豐收在望,不料在一夕之間由于臺風的肆虐,前功盡棄,如此辛勤種瓜,結果是無瓜可得。那麼,種豆是否得豆呢?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我們要明了一項事實:要想有瓜收成,有豆享用,一定要種瓜種豆,不事種植,僅盼坐享其成者,不合天理。或許有人會相信「有因一定有果」不是事實,于是說:「因果」並不可靠。其實,「果」一定是從「因」而來的,可是從「因」到「果」的過程裏,必然要有許多的條件因素加以配合,佛教稱之爲「緣」。也就是指主要的條件加上環境、時間,他人及自己的配合,此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因緣不具足、不成熟,強求也是求之不得。例如:種瓜若非風調雨順,又懂得種瓜的種種技術,深耕淺栽,澆水施肥、除草培土等等的條件,從種子、瓜苗至開花結果,都必須有一番成長的經曆及照顧,才能有好的收成,這些都須配合各種的條件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後才有好的結果。

  

  在人生的過程之中也如同種瓜,我們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人在世間須「盡其在我」,本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信念,不斷地向前努力、再努力。努力的階段就是在成長自己。在成長自己的同時更要時時考慮到利益他人。

  

  如果自己沒有得到甜美的果實,而由他人獲得,我們也要以感同身受的心情爲對方感到高興、欣喜、慶祝,這豈不是另一份的喜悅嗎?所以,「因果」的過程一定要有「因緣」的配合。

  

  叁、爭取及奉獻

  

  現在有…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