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18

  ..續本文上一頁不容易懂,懂得它的道理之後,所有的佛法就全都懂了。

  

  「此生故彼生」是說,因爲有這個現象,所以帶動另一個現象;因爲這個現象産生,所以另外一個現象也會跟著産生。由于時間的過程和空間的移動,都有相互連帶的關系,不可能有任何一樣事物是孤立孤起的,而是時間、空間、有因有緣,彼此影響而生,彼此影響而滅。由于種種因緣互動的原因,就有前後、左右、上下的關系,遂使現象産生變化。有變化,便叫作無常。一般人只知道「無常」是損壞、消失、死亡等消極面的現象,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正確的無常思想,可以産生努力、改進、再生等積極面的效果,例如:當你受到苦難時,相信苦難是無常的,因緣改觀,便是否極泰來。在最黑的黑夜裏時,相信旭日東升的曙光已經不遠了。有人正在得意的鋒頭上,覺得威風凜凜,不可一世;若能相信無常的道理,處在顛

  狀態,也會小心謹慎。所以,只要服膺無常的觀照,任何時刻都不致于絕望,也不致輕易地得意忘形。

  

  正因爲無常的意思是改變,人的命運,能好能壞,人品的變化,也能好能壞,所以我們法鼓山要提倡「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運動。我們的人格從小到大,我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環境的熏陶下,不斷地轉變,就是無常。因此,「無常」的原理,兼具消極與積極;可以說就是落空、就是無奈,也可以說就是成長、就是革新;一方面固然是逝者如斯,另一面也是生生不已,若往積極面看,無常實在太有意思了。「因緣生,因緣滅」,正是一切現象的常規,也正是無常的原理。

  

  若能體驗到因緣生滅的自然法則,便是有智慧的人,智者就能不受暫時的成敗得失而起情緒的沖擊,那便是淨化的人生,也就是平安愉快的人生。

  

  (二)以慈悲來淨化人生

  

  以慈悲來看一切衆生,每一衆生都有求生存發展、求安全保障的權利,所以中國古代的聖賢主張,當爲天下人謀公利。佛教則主張,修行菩薩道的佛教徒,當以無私無求的心態,平等普濟一切衆生。因爲身爲佛教徒,就已受到了佛法的恩惠,就當學佛的心行、言行和身行,以菩薩道的修行爲成佛的過程,故當以慈悲協助衆生。苦難的衆生,有尋求佛菩薩給予救助的權利,佛教徒則以協助他離苦得樂爲本分的權利。

  

  以慈悲來看世間的現象,衆生都有求生存活下去的權利。凡是爲了求生存而産生的種種行爲,都是值得諒解的,也可以說那是他們的基本權利。例如:老虎吃人,是老虎的基本權利,因爲老虎只知道在饑餓的時候要食物充饑,老虎是肉食性動物,但它們不知人類和野獸有什麼分別。人類明知老虎也會吃人而不預防,便是愚蠢。例如:今年春天,美國紐約動物園中的一只印度大白虎,吃了一名管理員。依人類的法令,很可能是殺人者死,這只老虎若在不文明的地區,可能會被處死,而美國終究是一個講求權利平等的國家,人有人權,虎有虎權,不知者不罪,老虎並不知道人是不可以吃的,因此這只老虎還可以平安無事。我常說老虎吃人是平常心,人吃老虎是煩惱分別心;過去的人是因恐懼心、瞋恨心殺虎吃虎,現在的人則是因貪欲心、虛榮心殺虎吃虎。

  

  依世間法律的規定,人犯了罪,一定要繩之于法,甚至要判死刑。然而,站在佛法的立場看,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基本上並沒有誰是絕對的壞人,甚至要說,人人都是好人,只是有人偶爾失足做了壞事。人做壞事,損害到他人,是不幸的事,可是人做壞事,必然有其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環境,種種因緣促成的。因此,對犯罪的人要同情、諒解。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不是犯罪之後的懲罰。他們的確沒有權利犯罪,但我們當以慈悲心來改善他們和諒解他們。

  

  (叁)以智慧和慈悲來淨化人生

  

  1.以智慧和慈悲來看人間社會,人人都會尊重各人的權利,不會互相奪取彼此的權利。

  

  遇到父親,尊重父權;遇到母親,尊重母權;面對子女,尊重子女權;面對妻子,尊重妻權;面對丈夫,尊重夫權;面對老師、長官、老板,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權利;面對學生、員工,也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彼此尊重對方的權利,這是既智慧又慈悲的態度。肯定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權利,這是慈悲。不去計較別人的責任和義務,心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我們尊重別人的權利而不計較他們的責任,這是智慧。協助他人也都知道如何盡責負責、尊重他人,便是給他人智慧,教他人慈悲。若能人人如此,不僅能夠淨化人生,也能淨化社會。

  

  2.以智慧與慈悲來看人間社會,人人都當各盡自己的責任及義務。

  

  從生命的過程而言,你每活一天,乃至一分一秒一剎那,都要盡到應盡能盡的責任,應盡能盡的義務。爲什麼?因爲生命本身也是一個責任,如果在這一分鍾之中不負責不盡責任,就是放棄了自己的權利。從人生的立場而言,對我們每一種身分和每一個名分,都要盡到應盡能盡的責任,都要盡到應盡能盡的義務。

  

  人生的責任和義務,是爲償債及還願。不想還債,就成了賴債欠債的無賴;不想還願,就成了食言輕諾的無信人。還債和還願這兩個觀念,非常重要。一般人來這個世界,是爲了還債,這就是因果的觀念。不過,應該更進一步、更積極,不要想到自己是來還債的,也不要想人家是來還我的債的。應該要學菩薩心懷,是來人間實踐往昔所發的弘誓悲願的。比如:現在有很多人來支持我們法鼓山和參與各種社會福利工作,他們不是還債,他們是做的還願的修行,有的是過去生中早已發了一個慈悲的心願,有的是現在發了慈悲的心願,希望對社會有奉獻、對衆生有利益,這是救苦救難菩薩的行願。所以,凡是遇到對我們付出幫助的人,都應該感謝他,視他爲來還願的菩薩;千萬不能視自己爲債權人,而對方是債務人,那是倒果爲因,沒有良心。相反地,我們自己不論遇到順境協助的人或遇逆境受損害時,也不要老是認爲是他來還債或我來還債,如果想成是來還願,心裏會覺得愉快的多。因爲還債的心情是很痛苦的事,還願的心情則是很愉快的事。

  

  今晚這場演講,到此結束,謝謝諸位聽講,祝福大家晚安。(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講于華視視聽中心)

  

  

  

  

  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今天跟諸位來討論到二十一世紀時,佛教將會怎麼樣?佛教徒將會怎麼樣?佛教徒又應該怎麼樣?

  

  首先,要聲明的是,這場演講並不是預言;不是說,我已經看到了二十一世紀,而是從今天的立足點往未來看,將會發生那些情況。我將它分成七個項目:

  

  (一)二十一世紀將是宗教盛行的世紀

  

  很多人在預言,也在討論,說我們這個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時,宗教是相當重要的。因爲物質文明,使自然環境的生態失去了平衡。近代的人,竭力想用科學的方法及人爲的努力,改變自然。事實上,就是因了人爲的破壞,使得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危險、更不安全。

  

  今天的人類,都在緊張不安的環境中生活。特別是工商業的社會,從家庭到工作的場所,從工作到休閑的空間及時間,甚至于連睡覺、起床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但是,宗教能夠提供我們在生活裏的安定感,使我們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之中得到平安。

  

  很多人認爲,「哲學」可以探討許多問題,解決許多問題。「科學」可以爲社會、人類帶來很多的福利。事實上,哲學的思辨,陳義較高,不是一般大衆所能領會;今天的科學雖然昌明,可是,現代人並不比過去的人更幸福、更安定、更安全。

  

  從宗教的信仰和修行,特別是佛教的修行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外在的環境雖然險惡不安,但是,內心的世界,卻有無限廣大的智慧和慈悲可以開發。修行的方法和觀念能幫助我們,以無限的包容心,包容一切的人、事、物;這種包容心,使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安全及安定的歸宿感。

  

  在今天的社會裏,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生活,忙著享受物質,忙著自己的前途,因此對周圍有沒有關系的人都很冷漠。所以,要從宗教的、倫理的觀念來幫助我們重建人文道德。而佛教特別重視布施和持戒,這可以廣結善緣,最有助于改善冷漠的人際關系。

  

  (二)二十一世紀將是佛教徒走向世界各民族的時代

  

  從目前全世界宗教的狀況來看,信奉耶稣基督的人數最多,傳播地區最廣;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各派系在內,已囊括世界五分之二的人口,遍及五大洲。回教徒正滲透到全世界,信仰人數僅次于基督教;預料二十一世紀初,回教徒的人口數將超過基督教。印度教已被列爲世界第叁大宗教,印度的人口相當多,教徒本來只在印度本土,現在也漸漸地傳遍了世界各地。佛教徒則由于中國大陸推行唯物主義無神論,對宗教信仰是有限製的,因此,中國大陸的佛教徒人數難以統計,故居世界總人口比率的第四位。

  

  迄今多數的中國佛教徒,尚跟一般的民間信仰混雜不清,正信的叁寶弟子則非常有限。但是,近二十年來,以臺灣爲中心,正信的佛教已經在向全世界推廣之中,除了臺灣,還有日本、韓國、西藏等各系統的佛教徒,都非常努力地向全世界推動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教。

  

  由于一神論的各大宗教,仍停留于神權至上的信仰基礎上。現在,世界人類的民主與人權思想擡頭,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運動高漲,故對西方各派的一神論宗教,不論是天主教、回教、猶太教等,已經顯露出若幹信心動搖的危機信號。

  

  二十年前,年紀大的人才會來學佛。許多中國的年輕人,原來是佛教背景的家庭出生,但是,後來多半都接受了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仰。近十年來,情況漸漸轉變,…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