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容易懂,懂得它的道理之后,所有的佛法就全都懂了。
「此生故彼生」是说,因为有这个现象,所以带动另一个现象;因为这个现象产生,所以另外一个现象也会跟着产生。由于时间的过程和空间的移动,都有相互连带的关系,不可能有任何一样事物是孤立孤起的,而是时间、空间、有因有缘,彼此影响而生,彼此影响而灭。由于种种因缘互动的原因,就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遂使现象产生变化。有变化,便叫作无常。一般人只知道「无常」是损坏、消失、死亡等消极面的现象,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正确的无常思想,可以产生努力、改进、再生等积极面的效果,例如:当你受到苦难时,相信苦难是无常的,因缘改观,便是否极泰来。在最黑的黑夜里时,相信旭日东升的曙光已经不远了。有人正在得意的锋头上,觉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若能相信无常的道理,处在颠
状态,也会小心谨慎。所以,只要服膺无常的观照,任何时刻都不致于绝望,也不致轻易地得意忘形。
正因为无常的意思是改变,人的命运,能好能坏,人品的变化,也能好能坏,所以我们法鼓山要提倡「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运动。我们的人格从小到大,我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不断地转变,就是无常。因此,「无常」的原理,兼具消极与积极;可以说就是落空、就是无奈,也可以说就是成长、就是革新;一方面固然是逝者如斯,另一面也是生生不已,若往积极面看,无常实在太有意思了。「因缘生,因缘灭」,正是一切现象的常规,也正是无常的原理。
若能体验到因缘生灭的自然法则,便是有智慧的人,智者就能不受暂时的成败得失而起情绪的冲击,那便是净化的人生,也就是平安愉快的人生。
(二)以慈悲来净化人生
以慈悲来看一切众生,每一众生都有求生存发展、求安全保障的权利,所以中国古代的圣贤主张,当为天下人谋公利。佛教则主张,修行菩萨道的佛教徒,当以无私无求的心态,平等普济一切众生。因为身为佛教徒,就已受到了佛法的恩惠,就当学佛的心行、言行和身行,以菩萨道的修行为成佛的过程,故当以慈悲协助众生。苦难的众生,有寻求佛菩萨给予救助的权利,佛教徒则以协助他离苦得乐为本分的权利。
以慈悲来看世间的现象,众生都有求生存活下去的权利。凡是为了求生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都是值得谅解的,也可以说那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例如:老虎吃人,是老虎的基本权利,因为老虎只知道在饥饿的时候要食物充饥,老虎是肉食性动物,但它们不知人类和野兽有什么分别。人类明知老虎也会吃人而不预防,便是愚蠢。例如:今年春天,美国纽约动物园中的一只印度大白虎,吃了一名管理员。依人类的法令,很可能是杀人者死,这只老虎若在不文明的地区,可能会被处死,而美国终究是一个讲求权利平等的国家,人有人权,虎有虎权,不知者不罪,老虎并不知道人是不可以吃的,因此这只老虎还可以平安无事。我常说老虎吃人是平常心,人吃老虎是烦恼分别心;过去的人是因恐惧心、瞋恨心杀虎吃虎,现在的人则是因贪欲心、虚荣心杀虎吃虎。
依世间法律的规定,人犯了罪,一定要绳之于法,甚至要判死刑。然而,站在佛法的立场看,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基本上并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甚至要说,人人都是好人,只是有人偶尔失足做了坏事。人做坏事,损害到他人,是不幸的事,可是人做坏事,必然有其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环境,种种因缘促成的。因此,对犯罪的人要同情、谅解。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不是犯罪之后的惩罚。他们的确没有权利犯罪,但我们当以慈悲心来改善他们和谅解他们。
(三)以智慧和慈悲来净化人生
1.以智慧和慈悲来看人间社会,人人都会尊重各人的权利,不会互相夺取彼此的权利。
遇到父亲,尊重父权;遇到母亲,尊重母权;面对子女,尊重子女权;面对妻子,尊重妻权;面对丈夫,尊重夫权;面对老师、长官、老板,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面对学生、员工,也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这是既智慧又慈悲的态度。肯定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权利,这是慈悲。不去计较别人的责任和义务,心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我们尊重别人的权利而不计较他们的责任,这是智慧。协助他人也都知道如何尽责负责、尊重他人,便是给他人智慧,教他人慈悲。若能人人如此,不仅能够净化人生,也能净化社会。
2.以智慧与慈悲来看人间社会,人人都当各尽自己的责任及义务。
从生命的过程而言,你每活一天,乃至一分一秒一剎那,都要尽到应尽能尽的责任,应尽能尽的义务。为什么?因为生命本身也是一个责任,如果在这一分钟之中不负责不尽责任,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从人生的立场而言,对我们每一种身分和每一个名分,都要尽到应尽能尽的责任,都要尽到应尽能尽的义务。
人生的责任和义务,是为偿债及还愿。不想还债,就成了赖债欠债的无赖;不想还愿,就成了食言轻诺的无信人。还债和还愿这两个观念,非常重要。一般人来这个世界,是为了还债,这就是因果的观念。不过,应该更进一步、更积极,不要想到自己是来还债的,也不要想人家是来还我的债的。应该要学菩萨心怀,是来人间实践往昔所发的弘誓悲愿的。比如:现在有很多人来支持我们法鼓山和参与各种社会福利工作,他们不是还债,他们是做的还愿的修行,有的是过去生中早已发了一个慈悲的心愿,有的是现在发了慈悲的心愿,希望对社会有奉献、对众生有利益,这是救苦救难菩萨的行愿。所以,凡是遇到对我们付出帮助的人,都应该感谢他,视他为来还愿的菩萨;千万不能视自己为债权人,而对方是债务人,那是倒果为因,没有良心。相反地,我们自己不论遇到顺境协助的人或遇逆境受损害时,也不要老是认为是他来还债或我来还债,如果想成是来还愿,心里会觉得愉快的多。因为还债的心情是很痛苦的事,还愿的心情则是很愉快的事。
今晚这场演讲,到此结束,谢谢诸位听讲,祝福大家晚安。(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讲于华视视听中心)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今天跟诸位来讨论到二十一世纪时,佛教将会怎么样?佛教徒将会怎么样?佛教徒又应该怎么样?
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场演讲并不是预言;不是说,我已经看到了二十一世纪,而是从今天的立足点往未来看,将会发生那些情况。我将它分成七个项目:
(一)二十一世纪将是宗教盛行的世纪
很多人在预言,也在讨论,说我们这个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宗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质文明,使自然环境的生态失去了平衡。近代的人,竭力想用科学的方法及人为的努力,改变自然。事实上,就是因了人为的破坏,使得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危险、更不安全。
今天的人类,都在紧张不安的环境中生活。特别是工商业的社会,从家庭到工作的场所,从工作到休闲的空间及时间,甚至于连睡觉、起床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但是,宗教能够提供我们在生活里的安定感,使我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之中得到平安。
很多人认为,「哲学」可以探讨许多问题,解决许多问题。「科学」可以为社会、人类带来很多的福利。事实上,哲学的思辨,陈义较高,不是一般大众所能领会;今天的科学虽然昌明,可是,现代人并不比过去的人更幸福、更安定、更安全。
从宗教的信仰和修行,特别是佛教的修行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外在的环境虽然险恶不安,但是,内心的世界,却有无限广大的智慧和慈悲可以开发。修行的方法和观念能帮助我们,以无限的包容心,包容一切的人、事、物;这种包容心,使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安全及安定的归宿感。
在今天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忙着享受物质,忙着自己的前途,因此对周围有没有关系的人都很冷漠。所以,要从宗教的、伦理的观念来帮助我们重建人文道德。而佛教特别重视布施和持戒,这可以广结善缘,最有助于改善冷漠的人际关系。
(二)二十一世纪将是佛教徒走向世界各民族的时代
从目前全世界宗教的状况来看,信奉耶稣基督的人数最多,传播地区最广;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各派系在内,已囊括世界五分之二的人口,遍及五大洲。回教徒正渗透到全世界,信仰人数仅次于基督教;预料二十一世纪初,回教徒的人口数将超过基督教。印度教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宗教,印度的人口相当多,教徒本来只在印度本土,现在也渐渐地传遍了世界各地。佛教徒则由于中国大陆推行唯物主义无神论,对宗教信仰是有限制的,因此,中国大陆的佛教徒人数难以统计,故居世界总人口比率的第四位。
迄今多数的中国佛教徒,尚跟一般的民间信仰混杂不清,正信的三宝弟子则非常有限。但是,近二十年来,以台湾为中心,正信的佛教已经在向全世界推广之中,除了台湾,还有日本、韩国、西藏等各系统的佛教徒,都非常努力地向全世界推动正知、正见、正信、正行的佛教。
由于一神论的各大宗教,仍停留于神权至上的信仰基础上。现在,世界人类的民主与人权思想抬头,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运动高涨,故对西方各派的一神论宗教,不论是天主教、回教、犹太教等,已经显露出若干信心动摇的危机信号。
二十年前,年纪大的人才会来学佛。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原来是佛教背景的家庭出生,但是,后来多半都接受了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仰。近十年来,情况渐渐转变,…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