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佛的年輕知識分子也越來越多。
佛教在未來爲什麼會有前途呢?因爲佛教不否定各宗教所奉諸神的存在,也不否定各宗教的信仰價值。在宇宙起源論及人生禍福論這兩方面來講,佛教是采用衆生自主與共業共感的因果論及因緣論,不是唯神論,不是唯物的無神論,乃是緣起思想的無神論。
衆生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有的人有福報,有的人有災難呢?佛經裏告訴我們,乃是因爲過去造的因,現在結的果,這是「因果」的觀念;它與上帝創造並支配宇宙和人類的觀念是不相同的。諸位一定聽說過,佛教有護法神,也相信有鬼。然而,我們所說的神、鬼都是衆生。而其他宗教所說的唯一「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宰;所說的衆神,是唯一神的仇敵魔鬼,或是唯一主神的扈從。在觀念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佛教就不排斥其他任何的宗教信仰,也不會跟任何宗教對立。它包容一切也消融一切,可以跟任何宗教和學術思想做朋友。
中國的道教如果沒有佛經翻譯,道藏可能無法成立;在道藏裏邊,許多經典都是佛教的翻版。過去,天主教、基督教到中國傳教,他們研究並且學習中國儒家的思想。在今天,他們也在研究著、學習著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希望從佛教之中取得一些東西,來幫助他們改變體質,提升品質。
目前,世界上有些宗教國家還相當保守。像原來的土耳其,如果不是回教徒,就不准進入國內。但是,他們也需要做生意賺錢,做生意的對象可能是佛教徒。現在當佛教徒到了土耳其,也有自由信仰自己的宗教,漸漸地,將會影響當地人的信仰。過去,只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到偏僻沒有開化的民族地區,幫這些落後地區的人建立唯一神的宗教信心、信仰。現在佛教徒也正在做這樣的工作;佛教專業的弘法人員,也可隨著佛教徒的蹤迹而深入世界各地。
諸位可能不知道,我的書也被翻成多種國家的文字。最不可思議的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羅馬」,有一家書店,主動把我的一本英文書《信心銘》(Faith In Mind)翻成了義大利文,在羅馬市發行,讓天主教徒們也能看到這本禅學的書。
所以,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人類,都將會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及宗教互相容忍的共識。工商業的佛教徒們,走入宗教的專一化地區時,不再會被任何宗教歧視、排斥和迫害了。
(叁)二十世紀末的佛教徒已在轉變消極出世的印象而爲積極化世的宗教
中國人在近二、叁百年來,都認爲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厭世的,一旦信了佛教之後,將離開社會、人群而獨自去修行。在二十年前還有人跟我說:「聖嚴法師,你不像是沒有用的人,怎麼出家做和尚呢?」十年前,有一位臺大畢業的年輕人准備跟我出家,他的父親就來跟我說:「法師,我的兒子前程似錦,不論對國家、社會、家庭都是極重要的,這樣優秀人才去出家,不是浪費了嗎?」我問他:「爲什麼出家就不能奉獻?」他說:「出家以後,除了天天念經、拜佛,還有什麼事情可做呢?」這就是一般人對出家人的印象。
在二十世紀末期的今天,情況已在改變。中國大陸的寺院,已從收租修行轉變爲旅遊服務。過去,大陸寺院幾乎脫離人間社會。現在,他們做的是對旅遊觀光客的服務,被現代人稱爲「沒有煙囪的工業」。我去大陸訪問時,看到有些出家人,在大殿上一邊照顧香火,一邊拿著《金剛經》在念,一邊還在說著:「添油香!」高喊:「不可以照相!」也就是說,如今的大陸僧尼,不工作就沒有生活費了,這也是一種生産。當然,我們也寄望中國大陸的佛教,逐漸地將會從教義和修行的功課上去加強。
臺灣佛教的僧尼生活,已經從經忏、農耕,漸漸地轉變爲文化、教育、社會服務。如今臺灣佛教出家人的生活,幾乎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都在做。像辦學校、建醫院、到監獄弘法、貧病急難救濟、家庭問題、幫助戒毒、環境保護、打禅七、打佛七等修行活動。爲各種層面、各種範圍的人提供修行的機會、修行的方法和修行場所。
中國佛教徒的年齡層次已從老太太族群轉變爲各年齡層次的大衆。在過去,一般人如果不是因爲年紀大或者退休了的,是不會想到學佛的。現在不論在臺灣、香港、星、馬、菲,或是美國的華人佛教信徒的年齡層次,已經是普及的。各階層的社會大衆,漸漸都在接受佛教的信仰。就像剛才我們東初禅寺的合唱團表演時,成員中就包括了老、中、青的叁代。若在叁十年前的過去,年紀大的佛教徒們除了念佛之外,怎麼還可能跟青年人一起上臺表演唱歌呢?
中國佛教的僧尼素質,已從低教育程度轉變爲中上教育的水准。在過去,凡是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不會想到要出家。因爲佛教徒的一般情況來講,教育水准較低;不是教育水准高的人不需要佛法,而是他們如果出了家便沒辦法在佛教界容身。一九七五年當我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時,臺灣佛教界尚對我極爲冷漠。但是,現在的臺灣、香港及星馬的僧尼,教育水准已普遍提高,一般都受過中、上等的教育。我是第一位以留學苦讀而得到博士學位的中國和尚,當我從臺灣出國赴日之際,佛教界的很多人就看准我不必等到讀完博士學位,就會還俗的;幸好未被他們猜中,如今在我的學生之中,已經有兩位出家衆拿到了博士學位。目前爲止,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丘及比丘尼,在臺灣已有五位;獲得名譽博士學位的,也有五位了。
中國佛教的文宣工作,已從泥古不化的講經、印經,轉變爲多元化、多媒體的大衆傳播。在過去,大家主張寫經、印經的功德最大。但是,真正能把佛法普及化,是需要通過通俗的各種各樣的文字及媒體的傳播,讓他人來接觸、來接受。現在,我們臺灣已用電視、電臺、報紙、錄音帶、錄影帶、音樂卡帶等種種方式傳播佛法。
過去,一場大型的講經法會,能有幾百人聽到,已經很不容易。現在通過電視、電臺的弘法,再度及多番的傳播,可能就有好幾萬、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看到、聽到。我在臺灣,不需要出廣告費或者買時段費,好多家電視臺及電臺,報紙及雜志,乃至于書店、出版公司等,也會主動要我們提供節目,提供專欄及專書、出版稿件;因爲佛教的節目,佛教的作品,不但聲譽佳,也能讓他們獲得社會大衆的肯定。
(四)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有互相尊重的寬大雅量
在過去,只要提到緬甸、泰國、錫蘭等國家的南傳佛教時,中國人就會說那是小乘佛教。而南傳國家的出家人看到中國和尚時,也不承認我們是比丘。他們譏笑中國和尚說:「你們平時不穿袈裟,過了中午以後還在吃東西,哪裏像出家人?」中國和尚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出家人連肉都吃,還算比丘嗎!」中國漢傳佛教的僧尼,也對藏傳的喇嘛教不以爲然。
各宗派之間由于不了解彼此的思想、觀念,所以互相批評。現在,不論是顯教或者是密教大乘;大小乘的各宗各派;出家佛教與在家佛教;佛教徒與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佛教與新興宗教等系統的佛教徒,都能彼此互相的謙讓,互相的尊重。
(五)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扮演承先啓後的角色
將來專業弘法的在家佛教徒,尤其是女性佛教徒的弘法工作者,勢必大量增加。然而,還是會以出家僧團爲精神依歸,並且保持佛製所規定的倫理原則:仍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的男女大小衆順位相處。
過去出家人對在家人的家務俗事,都不會參與或顧問。現在,我們法鼓山在臺灣提倡佛化的聯合祝壽,關懷年長者的幸福;提倡佛化的聯合婚禮,關心佛化家庭的基礎建立。許多的青年男女、中年夫婦,乃至老年居士,爲了家庭、兒女、婚姻、安養修身等問題,也來請教我們出家師父。漸漸地,出家人也需要管世俗的事務,爲了適應環境的需要,而做的弘化工作,也會逐日增加。但是,必須立足于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爲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叁無漏學爲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衆生脫離生死苦海爲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于變質或成爲流俗的攀緣行爲,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如何使衆生脫離生死苦海呢?必須要用智慧。智慧又如何生起?那就要用佛法的觀念及修行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煩惱、減少罪惡、增加智慧。修行的方法很多,廣則六度萬行,約則叁無漏學,再簡則最實用的,我有兩句話是:「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諸位一定覺得念佛號是很簡單的事,這沒什麼稀奇;可是,問題在于你是否相信觀音菩薩處處和你在一起?你是否能夠一生一世都在念阿彌陀佛呢?這也要下一番工夫了。
(六)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以入世的方式做化世的事業
戀世、厭世、混世、入世、化世的不同點在哪裏?
戀世──很多人認爲自己是入世,實際上,那是戀世;「戀」的意思是貪戀、留戀、追求而且放不下。
厭世──是失望、怨恨、逃避現實。
混世──在這個世界上,好多人在「混」,在搗蛋、擾亂、犯罪。
入世──是參與,努力的做著社會的服務工作。現在,有很多的佛教徒,正在做著同樣的入世工作,這是菩薩精神;但是,入世的工作,不能離開戒、定、慧叁學的基本原則。
化世──是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佛教徒當學佛陀的悲憫胸懷,無條件的爲衆生離苦得樂而奉獻、關懷,不要求任何的回饋。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是看到衆生有生老病死的苦惱,生死範圍的叁界,就像火宅一樣,因此,佛才出家、修道、成道、說法、度衆生。如果,我們的在家居士,已經接受佛教,而對凡夫界…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