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用七個項目,向諸位優秀的軍官請教,向諸位前程似錦的同學討教。
一、夢想者與成功者
(一)不切實際皆是夢想
凡是人,不論是在夜間和白天,都會做夢。許多人,從小就開始夢想,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爲一個某種榜樣的人物。
我曾問一個五歲的小男孩:「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小孩說:「想做衛兵。」他覺得站在軍事機關門口的衛兵,威風凜凜,很有權威,所以羨慕。當那小男孩升上初中後,我再度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他改口說:「想做老師。」原因是他的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有權威,也很有學問。當他進了高中,他的願望卻是想當一位將軍,因爲將軍不但有學問,也擁有權威,對國家更是有大貢獻,還能青史留名。然而兩年前他在大學畢業後,竟然不曉得該做什麼了,考進的大學不是第一志願,出了大學,不知志願爲何。顯然他念大學,僅圖一紙文憑,但求畢業,反而忽略了將來該做什麼而需做一通盤計畫。
夢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別,人雖應該有夢想,但僅憑夢想,是不能成功的。
(二)因緣際會便能成功
「因」是主觀的條件,「緣」是客觀的條件,有了正確的因,又有足夠的緣,就會成功。每人皆可依各自的努力,來培養主觀的條件,但仍需要有客觀形勢的助「緣」來配合,才能成功。個人的才能和努力是絕對需要的,但不是只憑個人的才能和努力就夠的,例如:紅花需要綠葉來映襯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又如:有些人才能很高,人品也不錯,但是命運多舛,眼見升遷的機運來臨,偏偏又碰上個「程咬金」,或出現了意外的情況,陰錯陽差,那個機運,便讓他人捷足先登。也許那個人的才幹和人品,遠不如己,也是無可奈何,于是憤恨、不平、牢騷滿腹,埋怨「老天無眼」。而新上任的長官,明知你心有不服,卻又對你說:「對不起,我沒有想要搶你的位子,而是奉命;我的才能也許不如你,只是我的命運比你好,所以委屈你了。」諸位同學,如果是你遇上了這種情況,應該要如何自處呢?
誠如剛才張上校乃東主任介紹我時說:聖嚴法師曾經得到過某些榮譽獎。就我個人而言,獲得那些獎,並不表示其他的人都不如我,只是因爲我的運氣比較其他的人好些罷了。一般人所謂的好命,大概是指老天的安排。就佛教的觀點而言:一切都是主觀的條件,並不另有客觀的條件,這是通過過去世,乃至通過過去無量世,來看現實生命中的客觀條件,都是來自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和惡業,所培植出來的。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廣結善緣,現生就有貴人支助,再加上這一生的努力,便得好運的結果;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結仇結怨,此一生中便會遇到逆境折磨。換句話說,命運好壞,不只出于神助天罰,主要是仰賴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須助緣的配合,因緣際會,方有能成功的可能。因緣不能配合,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不要失望,應當繼續努力。
(叁)腳踏實地步步成功
今晨我剛踏入成功嶺時,適巧看到諸位同學精神抖擻地列隊步行進入講堂。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又如何能夠進入講堂呢?可見,每踏出一小步,就是踏上成功之路的一個過程。
我們都知道有句諺語:「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可是,有時辛勤地耕耘,其結果未必會有好的收成,例如臺風、幹旱、蟲災、戰亂等。收獲卻是要從耕耘而來,縱然是沒有收獲的耕耘,也是一種經驗的獲得,乃是另一種的成功;反之,若不耕耘,何來收獲?因此,老在做夢而不及時耕耘的人,總是在原地踏步,徒有幻想、期求、企盼、等待,卻不會得到收割成功的果實。除非付諸行動,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步步踏實,勇往邁進,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四)經驗曆練都是成功
什麼是經驗呢?諸位同學在成功嶺受訓也就是一種經驗。而人生在世,何時何處不是在接受訓練呢?除非是在迷失了自己的情況下,否則時時處處都在受訓,按照既定的計畫向前走,是求取經驗的接受訓練,例如:在父母及長輩的照顧中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學習,也要付出意志力和向上心的磨練。至于逆境中的挫折、打擊、困擾等種種不如意的遭遇,只要曆事用心,便可獲得寶貴的經驗。
其實在人的一生之中,本來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用消極悲觀來看人生,則人生不但悲慘且處處充滿荊棘、陷阱,放眼看去,人人都是惡人,事事都是壞事;假使真是如此,你就失去信心,也提不起勇氣往前走了。若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則不如意事既然是十常八九,那麼,在任何一個過程的立足點上,時時都該准備著,在跨出去的下一步,可能會有不如意的事即將發生;有了這樣的心理准備,遇事順利當然好,若不順利,正好已如意料中事,所以,不如意事,也就變成如意的事了。如此一來,若是成功,乃是所期待的,萬一失敗,也是早已做好心理准備,你豈不是事事如意,時時如意的人嗎?
二、立足點與方向感
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過程中,必須先要清楚自己的立足點,然後再加上認清方向,才能走出一條正確而安全的路來。一個人若沒有立足點,便沒有著力處,那就像是沒有錨的船;若缺乏方向感,便會走入歧途,那像是船在大洋中,卻沒有指北針,豈不是極其危險的事。當然,爲了向前走,立足點是必須活動的;爲了邁向最終的目標,階段性的方向轉換,也是可以的。例如:今天各位同學在成功嶺受訓階段,都穿著軍服,未必將來都當軍人,現階段的穿著軍裝,僅代表此一生命過程中的一種曆練,讓你們成長、成熟,也使未來的方向更明確。又如:有一位先生醫學院畢業後,曾是已經執業的良醫,結果他卻放棄原有的職業出家去了;但他認爲自己最終的方向並未改變,因爲當初立志行醫其目的是爲了救人,如今舍醫出家做和尚,也是爲了救人。
(一)不要站錯了立場
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之中,都各有種種不同的曆練階段,也各有其不同的立場和身分。例如:今天各位都是在成功嶺受訓的武學生,回到家中是父母的孩子,回到各自的大專院校又將恢複文學生的身分。我們在一生之中,甚至在同一個時段,都具備好幾個身分,就代表著好幾個立場,也當負起各個立場的責任。記得有一位梁寒操先生曾爲大陸的某寺院,寫過這樣的一副對聯:「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這就說明,人人各有其種種本身的立場和應盡的責任。今天的社會之所以亂,就是因爲有許多人站錯了立場,也有許多人失去了立足點,老是盲目地追求,所以自害害人。
(二)不要迷失了方向
方向就是終生的目標和階段性的目標,現今的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乃至個人,都有近程、中程、遠程的事業計畫、工作計畫,而這些計畫就是步驟和方向。階段性的方向,可以因應時地情況的需要而加以調整和改變,終極的方向,是千萬不能變的,否則,不是在原地兜圈,便會誤入歧途!例如:前面所舉的醫生改變他的身分做了和尚;孫中山先生本是醫生,後來成爲大政治家,但他們都沒有改變大原則和大方向。如果爲了賺錢更多,便放棄原有的正當職業,而去經營謀財害命、走私販毒等行業,固然錯誤;就是改變方向,走自己的條件所不配的道路,也是錯的。
至于諸位同學將來的方向是什麼?一個是對家庭、對社會,一個是對國家、對民族,還有一個是對整體的世界,其中究竟對何者有深重的責任感?有的人只希望自己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就佛教徒而言,凡是對衆生有益之事,不管自己站在什麼位置上都會全力以赴。各位同學,不妨首先考慮自己具備了那些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資源,再考慮如何標定自己的方向。
沒有人生方向,要選定人生方向,如果不知選擇方向,便等于迷失了方向,失落了自己;失落了自己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立場在何處,所以,立足點與方向感是相輔相成的。
(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人生好比開車,要往遠處看,要朝大處想,駕車的人若僅盯著車頭前的近處看,車子不但開不快,而且還會危險重重。我們若短視近利,而無遠大的方向,則一生難有大成就了;相反地,如果不從小處著手,近處起步,也會丟了立足點,還能做出什麼事來?所以,需將方向看遠看大,需將手腳把握站穩小處近處,如此才能成大事、立大業、建大功。
數月前我主持一次禅七,有位居士忍受不了身體上的痛苦而想回家,我教他暫時放下身體疼痛的方法:第一,向內看,也就是向內看自己的心,是無限的深遠;第二,向外看,看自身以外的世界是無限的廣大。能作如是觀想,則對眼前的災難和折磨,就不會太在乎了。這也就是說,往最遠處看,是廣大無限的世界,往最近處看,也有廣大無限的世界;朝大處看,當然是大,朝小處看,結果也是大的。
現在請各位同學練習一下看,請將眼睛閉起來,我們練習向內看的方法,首先看自己的念頭,所謂念頭是指自己的思緒;進一步看看念頭是在什麼上面,是人?是物?是事?還是觀念?看看現在的這個念頭是什麼?再進一步知道念頭的本身是短暫的還是永久的?離開念頭以外,內心究竟還有什麼?也就是說除了一念又一念的念頭生起又消失以外,再深入一層探討念頭究竟是什麼?于是了解到念頭的本身是沒有什麼東西,再進一層很細膩地看沒有念頭的心是多麼地甯靜而深遠,廣大而無限。
其次,我們再來練習向外看是無限的廣大。還是將雙眼閉起來,一層一層地往外觀想。先看自己坐的位置,然後看在你坐位的前後左右是否有很多的同學和長官,再看講堂在成功嶺,成功嶺在臺中,臺中在臺灣,臺灣在中國,中國在亞洲,亞洲在地球上,再從地…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