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用七个项目,向诸位优秀的军官请教,向诸位前程似锦的同学讨教。
一、梦想者与成功者
(一)不切实际皆是梦想
凡是人,不论是在夜间和白天,都会做梦。许多人,从小就开始梦想,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某种榜样的人物。
我曾问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小孩说:「想做卫兵。」他觉得站在军事机关门口的卫兵,威风凛凛,很有权威,所以羡慕。当那小男孩升上初中后,我再度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改口说:「想做老师。」原因是他的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有权威,也很有学问。当他进了高中,他的愿望却是想当一位将军,因为将军不但有学问,也拥有权威,对国家更是有大贡献,还能青史留名。然而两年前他在大学毕业后,竟然不晓得该做什么了,考进的大学不是第一志愿,出了大学,不知志愿为何。显然他念大学,仅图一纸文凭,但求毕业,反而忽略了将来该做什么而需做一通盘计画。
梦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别,人虽应该有梦想,但仅凭梦想,是不能成功的。
(二)因缘际会便能成功
「因」是主观的条件,「缘」是客观的条件,有了正确的因,又有足够的缘,就会成功。每人皆可依各自的努力,来培养主观的条件,但仍需要有客观形势的助「缘」来配合,才能成功。个人的才能和努力是绝对需要的,但不是只凭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就够的,例如:红花需要绿叶来映衬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又如:有些人才能很高,人品也不错,但是命运多舛,眼见升迁的机运来临,偏偏又碰上个「程咬金」,或出现了意外的情况,阴错阳差,那个机运,便让他人捷足先登。也许那个人的才干和人品,远不如己,也是无可奈何,于是愤恨、不平、牢骚满腹,埋怨「老天无眼」。而新上任的长官,明知你心有不服,却又对你说:「对不起,我没有想要抢你的位子,而是奉命;我的才能也许不如你,只是我的命运比你好,所以委屈你了。」诸位同学,如果是你遇上了这种情况,应该要如何自处呢?
诚如刚才张上校乃东主任介绍我时说:圣严法师曾经得到过某些荣誉奖。就我个人而言,获得那些奖,并不表示其他的人都不如我,只是因为我的运气比较其他的人好些罢了。一般人所谓的好命,大概是指老天的安排。就佛教的观点而言:一切都是主观的条件,并不另有客观的条件,这是通过过去世,乃至通过过去无量世,来看现实生命中的客观条件,都是来自过去生中所造的善业和恶业,所培植出来的。过去生中跟很多的人广结善缘,现生就有贵人支助,再加上这一生的努力,便得好运的结果;过去生中跟很多的人结仇结怨,此一生中便会遇到逆境折磨。换句话说,命运好坏,不只出于神助天罚,主要是仰赖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须助缘的配合,因缘际会,方有能成功的可能。因缘不能配合,表示时机尚未成熟,不要失望,应当继续努力。
(三)脚踏实地步步成功
今晨我刚踏入成功岭时,适巧看到诸位同学精神抖擞地列队步行进入讲堂。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又如何能够进入讲堂呢?可见,每踏出一小步,就是踏上成功之路的一个过程。
我们都知道有句谚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可是,有时辛勤地耕耘,其结果未必会有好的收成,例如台风、干旱、虫灾、战乱等。收获却是要从耕耘而来,纵然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也是一种经验的获得,乃是另一种的成功;反之,若不耕耘,何来收获?因此,老在做梦而不及时耕耘的人,总是在原地踏步,徒有幻想、期求、企盼、等待,却不会得到收割成功的果实。除非付诸行动,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步步踏实,勇往迈进,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四)经验历练都是成功
什么是经验呢?诸位同学在成功岭受训也就是一种经验。而人生在世,何时何处不是在接受训练呢?除非是在迷失了自己的情况下,否则时时处处都在受训,按照既定的计画向前走,是求取经验的接受训练,例如:在父母及长辈的照顾中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学习,也要付出意志力和向上心的磨练。至于逆境中的挫折、打击、困扰等种种不如意的遭遇,只要历事用心,便可获得宝贵的经验。
其实在人的一生之中,本来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用消极悲观来看人生,则人生不但悲惨且处处充满荆棘、陷阱,放眼看去,人人都是恶人,事事都是坏事;假使真是如此,你就失去信心,也提不起勇气往前走了。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则不如意事既然是十常八九,那么,在任何一个过程的立足点上,时时都该准备着,在跨出去的下一步,可能会有不如意的事即将发生;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遇事顺利当然好,若不顺利,正好已如意料中事,所以,不如意事,也就变成如意的事了。如此一来,若是成功,乃是所期待的,万一失败,也是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你岂不是事事如意,时时如意的人吗?
二、立足点与方向感
每一个人,在你的生命过程中,必须先要清楚自己的立足点,然后再加上认清方向,才能走出一条正确而安全的路来。一个人若没有立足点,便没有着力处,那就像是没有锚的船;若缺乏方向感,便会走入歧途,那像是船在大洋中,却没有指北针,岂不是极其危险的事。当然,为了向前走,立足点是必须活动的;为了迈向最终的目标,阶段性的方向转换,也是可以的。例如:今天各位同学在成功岭受训阶段,都穿著军服,未必将来都当军人,现阶段的穿著军装,仅代表此一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历练,让你们成长、成熟,也使未来的方向更明确。又如:有一位先生医学院毕业后,曾是已经执业的良医,结果他却放弃原有的职业出家去了;但他认为自己最终的方向并未改变,因为当初立志行医其目的是为了救人,如今舍医出家做和尚,也是为了救人。
(一)不要站错了立场
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都各有种种不同的历练阶段,也各有其不同的立场和身分。例如:今天各位都是在成功岭受训的武学生,回到家中是父母的孩子,回到各自的大专院校又将恢复文学生的身分。我们在一生之中,甚至在同一个时段,都具备好几个身分,就代表着好几个立场,也当负起各个立场的责任。记得有一位梁寒操先生曾为大陆的某寺院,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在什么立场说什么话,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这就说明,人人各有其种种本身的立场和应尽的责任。今天的社会之所以乱,就是因为有许多人站错了立场,也有许多人失去了立足点,老是盲目地追求,所以自害害人。
(二)不要迷失了方向
方向就是终生的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现今的政府机关及民间团体,乃至个人,都有近程、中程、远程的事业计画、工作计画,而这些计画就是步骤和方向。阶段性的方向,可以因应时地情况的需要而加以调整和改变,终极的方向,是千万不能变的,否则,不是在原地兜圈,便会误入歧途!例如:前面所举的医生改变他的身分做了和尚;孙中山先生本是医生,后来成为大政治家,但他们都没有改变大原则和大方向。如果为了赚钱更多,便放弃原有的正当职业,而去经营谋财害命、走私贩毒等行业,固然错误;就是改变方向,走自己的条件所不配的道路,也是错的。
至于诸位同学将来的方向是什么?一个是对家庭、对社会,一个是对国家、对民族,还有一个是对整体的世界,其中究竟对何者有深重的责任感?有的人只希望自己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就佛教徒而言,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不管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上都会全力以赴。各位同学,不妨首先考虑自己具备了那些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资源,再考虑如何标定自己的方向。
没有人生方向,要选定人生方向,如果不知选择方向,便等于迷失了方向,失落了自己;失落了自己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立场在何处,所以,立足点与方向感是相辅相成的。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人生好比开车,要往远处看,要朝大处想,驾车的人若仅盯着车头前的近处看,车子不但开不快,而且还会危险重重。我们若短视近利,而无远大的方向,则一生难有大成就了;相反地,如果不从小处着手,近处起步,也会丢了立足点,还能做出什么事来?所以,需将方向看远看大,需将手脚把握站稳小处近处,如此才能成大事、立大业、建大功。
数月前我主持一次禅七,有位居士忍受不了身体上的痛苦而想回家,我教他暂时放下身体疼痛的方法:第一,向内看,也就是向内看自己的心,是无限的深远;第二,向外看,看自身以外的世界是无限的广大。能作如是观想,则对眼前的灾难和折磨,就不会太在乎了。这也就是说,往最远处看,是广大无限的世界,往最近处看,也有广大无限的世界;朝大处看,当然是大,朝小处看,结果也是大的。
现在请各位同学练习一下看,请将眼睛闭起来,我们练习向内看的方法,首先看自己的念头,所谓念头是指自己的思绪;进一步看看念头是在什么上面,是人?是物?是事?还是观念?看看现在的这个念头是什么?再进一步知道念头的本身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离开念头以外,内心究竟还有什么?也就是说除了一念又一念的念头生起又消失以外,再深入一层探讨念头究竟是什么?于是了解到念头的本身是没有什么东西,再进一层很细腻地看没有念头的心是多么地宁静而深远,广大而无限。
其次,我们再来练习向外看是无限的广大。还是将双眼闭起来,一层一层地往外观想。先看自己坐的位置,然后看在你坐位的前后左右是否有很多的同学和长官,再看讲堂在成功岭,成功岭在台中,台中在台湾,台湾在中国,中国在亚洲,亚洲在地球上,再从地…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