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门▪P13

  ..续本文上一页定的去处。并不是毫无来历地生到人间,也不是死了便一了百了地到此为止。

  

  (三)如何纾解现代人在生活上的压力、家计的压力、工作及课业的压力

  

  生活的压力,是由自我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对立所造成;家庭生计的压力,是由经济条件的收支不能平衡所造成;工作及课业的压力,是因个人智能禀赋以及缺乏安全感所造成。其实,如能不受外在环境的现象所影响,不论是正面的影响或负面的影响,心理的压力就会自然消失,若能有乐天知命的修养,不论遇到顺境和逆境,都能淡化与美化。

  

  如果能有自知之明的修养,那些压力,就会随着自知程度的深浅而相对地减轻减少,乃至没有压力。自知什么?包括自己的先天资禀、学习能力、意志力、体能、财力以及社会资源,加上时机的所谓命运福报,便能选定方向,尽其在我地从品德、才能、知识等各方面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成长自己,但求耕耘,不论收获,你的压力感,就会渐渐地消失。

  

  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不失望也不奢望,尽力而为,顺应自然。对经济问题,开源节流,量入为出,不浪费,当节俭,须常有危机感,但不要有恐慌感。享受人生,并不是耽于物质的欲望。贫穷不是耻辱,惜福乃是美德。

  

  工作及课业,能优则优,不能优也并不等于走投无路。能拥有健全的人品、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境,才是人生的资本。不要盲目地被环境的风气,伤害到你的身心,相反地倒应该影响他人,向你学习,如何地享用人生。

  

  (四)学思与现代生活──如何以美好的明天,来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我们的生命、面对我们未知的未来

  

  「明天总是好的」这个观念,必须建立在「现在就是最好的」立足点上。既然现在就是最好的,生命的本身,不论是目前和未来,必然都是最好的。

  

  现在真是最好的吗?不论从客观面及主观面来看,若用比较的态度衡量,就不一定了。若从佛学的思想层面看,只要能够肯定自我的生命体,是跟无限长的过去世及无穷远的未来世连绵不绝的。现在的价值,不论是苦是乐,是成是败,都是最宝贵的,最可珍惜的。因为能够善用「现在」,对过去负责,也对未来负责,正好是一边清偿积欠的旧债,一边又在积储功德及智慧的财富。像这样的关键时刻,谁还能说不是最好的阶段呢?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学思认知,必然能够接受每一秒钟的现在,珍惜每一口呼吸的现在,也能怀着十足的信心和无上的愿心,迎接光明的未来。为什么?因为未来当然也是最好的,以最好的心态,享用最好的现在,当然每一步都是在迎向最好的未来。(一九九五年一月七日讲于台北第一女中活动中心)

  

  

  

  

  照顾自己,关怀他人

  

   从佛法的立场来说,照顾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心关怀别人,所以并不自私。然而,必先了解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该得到的「照顾」?否则,为了贪得无厌的目的而照顾自己,反而会害了自己。进一步说,很多人连照顾自己的方法和原则都弄不清楚,而口口声声强调要照顾别人、关怀别人。那么,被照顾及被关怀的人,能否获得正确的照顾和关怀,便有疑问。原意是存好心、做好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许多人刚接触佛法时,对于佛法的「放下自我」,存有误解。于是,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第一,非常消极:这也是很普通的现象,他们由于放弃自我的尊严而不再努力,不能肯定自我的价值而不负责任。不懂得真正照顾自己的人,当然也不会真正去努力修行。

  

  第二,非常积极:他们自以为立志奉献自我,不再自私。因而到处广结善缘,并且强迫别人接受他们所认为的好事。实际上,很多宗教家、革命家、政治家,都有这毛病。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救世救人,由于不了解自己,不懂照顾自己,也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们的积极,非但不能为人类带来福音,反而引起世界诸多的斗争、残杀等的灾难。

  

  我们必先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叫作人?人是怎么构成的?才能进而理解佛陀所讲的众生,是有种种根性、种种差别和种种需求的。因此,才会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信仰的出现,来普应众生各种不同的需要。也就是先要自觉才能觉他,自利然后利他。

  

  「自我」可分为七个层次:「身体」、「心」、「世界」、「宇宙」、「众生与业力」、「愿力」、「解脱」。

  

  「身体」根据《圆觉经》的说法:「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也是表现自我及感受自我的重要部分。

  

  「心」根据《圆觉经》说:「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心理活动是知道有身体,并感受身体的存在。心理的现象是由于与六种物质现象「色、声、香、味、触、法」之间的相对而起的执着、分别等作用。

  

  「世界」便是「身体和心」相加而成的「自我」所存在的环境。我们同样生存在地球上,却有不同的身心感受。举个例子: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在一个空间中活动,可是各人的思想及生活习惯,却又有很多的不同。因此,佛教便有其涵容性的疏导,就是承认所有的众生,有着种种根性、种种差别因缘,而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虽然是各不相同,却又是息息相关。

  

  「宇宙」世界的存在及其活动范围,称为「空间」,历史上的生命过程及其价值的延伸,称为「时间」。时间与空间相加,才能感受自我的存在。故知我们的生命与宇宙是一体的,不能分开。谁也不能离开宇宙的时间与空间。

  

  以空间来说,任何人的行为均直接、间接影响了其他的人,就连呼吸也彼此相通。至于时间,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承受古代人类文明的遗产而加以不断改良,然后,延续下去,代代相传。

  

  因此,我们今天的行为,也对以后的宇宙,有其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自我,不能不顾虑到在这时空内的重要性。若晓得自私,便更应该知道:不能忘掉我们个别的自己跟整个环境的关系,所以最好的自私方式,就是去关怀他人。

  

  「众生与业力」,是把以上的四个层次,从一般人理解的物质世界提升至佛教的信仰层面。「业力」就是由过去世和现在世所做的一切身体、语言、心理行为相加的结果。业力贯通着过去、现在及未来。因而便有时间上的自我存在。在时间的长河里,众生不断的造业,也不断的受报。造了恶业,便在生死中受苦难,做了善业,便享福受乐。在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中,随着业力而流转、交替。

  

  佛教的目的,是让我们超越自我的业力的困扰,获得解脱。然而,个别的自我和全体的「众生」,都是息息相关,没有办法分开。因此若希望解脱自我,必先发愿解脱别人;希望自我不受业报,必先发愿救度众生。

  

  既已了解业力,为了不要受报,便当「发愿」,多做好事、善事,处处给人方便,对人有益;关怀别人,奉献自己。凭着愿力代替业力,便可解脱生死之苦,实证涅槃之乐。可是,凡夫发愿,心不坚固,碰到障碍,便易起退心。其实,发愿以后,只管尽心尽力,目标不改,当做错或做不到的时候,不要气馁,应继续发愿,继续再做。若能这样,做好事的机会便越来越多,做坏事的机会便相对地减少。不要害怕发愿,不要害怕能力不够而不发愿。好象婴儿走路,都是从跌跌撞撞的经验中成长的。纵然未必能一帆风顺,起码已经找到方向;那也就是「回头是岸」。唯有如此,才不会因为害怕发愿,因为害怕犯戒,而继续作恶造业了。

  

  更进一步,佛法教我们学习佛陀的精神,凭着愿力,让我们在众生世界里,时刻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不管自己所得的利益多少,只在乎众生是否受益。于整个利他的过程中得到圆满的同时,你自己亦达到解脱的境界。这也就是从凡夫进入贤位及圣位的菩萨层次,乃至成佛的层次。这时候,「自我」也就不再存在。

  

  何谓「解脱」?即是佛法讲的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就是没有自我立场的价值判断,没有自我中心及自我期待,没有蓄意要放下自我而承担他人的责任。从执着、烦恼中解脱,而非否定自我价值,智慧的功能及慈悲的运作,仍然真实存在。唯有彻底的奉献自己,放下自我中心,才得真正的解脱。

  

  如何「关怀他人」?便是法鼓山的共识:「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全面教育:应从生儿育女的胎教开始,直到老、病、死亡,乃至往生佛土,都当以佛法来做指导。

  

  整体关怀:则引伸到凡是跟我们相关和接触的人,让他们都受到关怀,得到佛法的好处。

  

  然而,必须先了解自己以后,才能知道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人及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需要,而恰到好处地给予各种的关怀和照顾。(一九九三年五月九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李果嵩居士整理)

  

  

  

  

  谈生涯规画─立足点与方向感

  

  前言

  

  我对我们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学生,有三点勉励: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人格修养的道心如果不先建立,身体再壮,学问再好,也只能自害害人。其次,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学问再好,也不能担负重责大任。有了道心及健康而没有学问,至少尚能自求多福,不至于为社会带来灾难及负担。如果能够具备了道心、健康、学问的三个条件,就可以成为一个「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大丈夫了。所以我认为人才的培养,首重人格修养的道德教育。

  

  「大学」阶段的青年,是人之一生的黄金期,所以也是伟大人格的塑造期。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即意味着你是一位优秀的可造之材,对这一生的前途,必须做好通盘的规画。

  

  以下就请让…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动静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