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门▪P12

  ..续本文上一页我说:「我不考虑他是不是杀人犯或是从监狱逃脱出来,先送医要紧,如果他不愿到医院,可以请医生来出诊,以人命为先。至于他到底做了什么坏事,暂且不予理会。万一警察找上门来问说,是否有这么一个人逗留在寺院里?我一定说有,为什么?因为事实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我不能说没有。也不考虑他被捉回去是否被枪毙的问题。当然,如果能有机会让他悔过自新,是最好不过的事,在法律上如有这种机会,见死不救,就是没有慈悲。」

  

  所以,我们是要以智慧来处理事情。所谓智慧,是包含常情与常理。常情、常理该怎么做,就依照常情、常理去做。

  

  最后祝福大家万事如意,身心健康。(一九九三年三月十四日圣严法师讲于北投复兴岗政治作战学校,根据华视三月二十四日「莒光园地」节目录影带整理成文)

  

  

  

  话梦人生

  

    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做梦的经验,不论好梦或噩梦。当人做好梦时,不但希望那不是一个梦,甚至希望做得长一点。此时,如果有人来扰乱或打断你的美梦,心里可能会很不舒服。

  

  今天我之所以提梦,是因为人的生活和生命过程都和梦一样,什么时候梦醒,什么时候在梦中,通常分辨不清。一般而言,睡时是短梦,醒时是长梦。而在我们睡时的梦中,也可能会有睡了醒来,醒后再睡的经验。其实,我们整个的人生和整个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梦境。少数善根深的众生,可能在梦中偶尔醒转,但醒转后又再入梦。一般众生则若不见性,生生世世都在梦中。因为一切皆虚,一切皆假,就是不知是虚是假。能于醒后不再做梦的人,那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在幻觉上,我们感觉做梦是假,醒时是真。如果透过生与死来看,则我们的身体是假的,环境也是假的,都不是永远的。然而,要能真正了解到、感受到、和体验到此生命是假的,则需要透过勇猛修行的工夫,而不只是听我讲一次开示就够了的。仅从知识上了解,不能就让我们体验到生命是虚妄的。

  

  古代中国曾有一则做梦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轻人,在赴京考试的途中,遇一老人正在煮小米饭,老人见年轻人旅途疲倦,因此借他一枕,并对他说:「既然很累的话,何不睡一觉,休息一会儿。」年轻人于是着枕而眠,并于睡眠中做了一个长梦。

  

  梦中年轻人中了状元,当了驸马,做了宰相,并有许多妻妾,和多得连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有多少的子孙后裔,而且非常长寿。最后,虽然他仍恋执生命,有一天,他终于寿终了,有一夜叉将他带领至地狱,理由是因为他在生时,利用权势欺负老百姓,做了许多坏事,其中较重者是,他利用账灾之便,将钱款挪为私用。所以他被判上刀山,下油锅,他感到巨大痛苦,因此大声喊叫出来。此时老人正在他身边唤他,并告诉他:「饭已熟了。」

  

  通常煮饭只需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然而他在梦中,却感觉百年已过,人事变化遽大。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当中,也常会有类似的梦境出现──梦境很长,而事实上只过了五分钟,或一、两个小时而已。在我们打坐时,时间过得快或慢,也特别容易感觉得到。若腿越痛,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则时间过得特别慢;若腿不痛,越能集中注意力,则时间过得特别快。

  

  梦本就是梦,我们的时间就是在梦中过去的,但是因果没有过去,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事实上,佛教是积极、乐观的,不是悲观的。因为佛教不只是谈苦、空、无常、无我,更配合因果的观念来讲。以一位菩萨而言,其起心动念皆要负因果责任;但以凡夫而言,其心虽动,若未表现于身口的行为时,通常不须负责任。

  

  相信许多人都曾动过这样的念头:若见一可爱之物,便想占为己有;若见一可憎之人,便想杀之后快。甚至为人母者,深为吵闹的孩子所扰时,亦会动此念,但实际上并未付诸行动,使之成为事实。这种情形,以菩萨的悲心而言,已是犯了杀戒,但以常人言,并不犯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是梦中,可能常有这种念头出现,可是在我们打坐时,就很少有人还会动念打人或杀人,因此,一个修行人,应该能够做到平常就不会有此犯罪的念头出现。

  

  可能很多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某一景象,或读某一本书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反应出现,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我们在感应和反应方面,只反应出心象的一部分,就像名摄影家郎静山先生的一幅摄影作品,是把四川的峨嵋、安徽的黄山,和长江三峡、黄河两岸的风景,凑成一幅很美的山水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将所见、所闻和所想的,片断地进入我们的下意识里,我们已经记不得了,而在某个时空中,它们又以片断的方式,似是而非的结合着呈现出来。我们的梦境也有是如此的。

  

  一般而言,醒时感到自己在做梦的人较少,梦中感到自己是醒着的人较多。从修行的经验来说,没有见性的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清醒的,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而自己发觉到自己是有问题的,即等于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这样的人比较少。在这个世界上,听说修行的人很多,愿意经常修行的人很少,而真正在修行、确实体验修行,并有耐心追求达到见性的人更少。这又与做梦的情况一样,了解这是一个梦,并晓得自己是在做梦的人很少;知道自己在梦境中,希望赶快醒来的人也很少。有些人明知是梦,还是留恋其中,不愿醒转。而最多的是,做梦的人不知自己是在梦境中。

  

  梦中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情景,或为日常生活规范所不容许的行为,可能也是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的共同经验。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潜藏着这种犯罪意念,而所谓犯罪,就是烦恼心。修行而已见自性者,醒时不会做坏事,亦不会犯戒,偶尔仍会有犯轻罪、犯小戒的梦境出现。这是因为还没有解脱,也是与圣位菩萨不同之处。

  

  几年前,有一次夜晚我在美国上课时,突然停电了,大家很高兴的叫了起来,为什么呢?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犯罪心理的表现。此种潜在的犯罪心理,惧怕光明,而在黑暗的状态中感到自由。梦,也是如此。

  

  梦中是梦,整个的人生也是梦,虽然佛陀告诉我们,要将真实的人生当梦看,人生是虚妄的、是假的,但是我们仍需对梦境中的行为负责任;不论是人生的梦,或是在人生当中所做的梦。因为身体的活动是业,心理的活动也是业,梦境是假的,因果相寻的业力牵引,则是历历不废的。(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于东初禅寺禅修班开示,陈果俨居士整理)

  

  

  

  生命与死亡、学问与生活

  

    (一)生死问题

  

  中国民族一向均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达观态度,可是,现代的中国人,却对生命及死亡的问题,多有茫然失落的空虚感。

  

  生命的事实,原本不是偶然的现象,更不是无可奈何的存在;死亡的事实,原本不是突发的现象,也不是悲哀无助的毁灭。有生必有死,乃是同一件事的两种现象。平常人的贪生怕死,是因为不知道死亡之后的去处;少数人的厌生求死,是因为不知道死亡之后的责任并没有结束。

  

  思想家们能够以坦然的心情看待死亡是因为发明了他们的哲学观念。例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主张以现有的生命最重要,不必追问生前是什么,也不必忧虑死后会怎样。

  

  又如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与死是相对的,也是相成的,本身是相即而不相离的,所以庄周梦为蝴蝶之际,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又于丧妻之后的庄子,鼓盆而歌,因为人生是从虚无而有气质形体,再从而变化,回到死亡,休息于天地之间,所以不必为之哀泣。

  

  又如《列子.杨朱篇》,以为人没有不死的道理,不过既生为人,即应顺其生长发展,不必有长生及速死的想法。

  

  至于佛教主张,人的生命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及愿力;一般凡夫由于业力的牵引,出世的圣着由于乘愿再来。凡夫的死亡,是为了去接受另一生命阶段的罪报及福报。今生造恶业,死后受三涂苦报,今生修善业,来生受人天福报。苦报受毕,还生为人,福报享尽,还堕恶道。唯有及时努力,死后可保福报,唯有放下自私的我,方能解脱生死的苦恼。

  

  从佛教的观点看生命的事实,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由于过去世的积德修善,才有此一人生的生命。应当享用这份得来不易的权利,必须做你应做想做的事,自利利他的事,故不得轻言放弃这份权利。

  

  此一生命,也是由于过去世的造作恶业而感得的苦报,等于前世欠债,今生还债,若不履行还债的义务,便是无赖,将会债上加债,越欠越多。故对生命过程中的苦与乐、逆与顺、成与败、得与失、寿与夭、健康平安与多灾多难,都应面对现实接受它,同时也面对现实来改善它。

  

  (二)谈父母心中对生与死的认知──如何教育儿女有关生命的意义

  

  有了儿女的人,当对生命的价值及死亡的意义,有正确的认知。对于生命要充满了希望的信心,对于死亡要做好随时的准备。为了随时做好面临死亡的心理准备,便得珍惜现有的生命,善待生命,善用生命,多做智慧的充实,多做福德的种植,以这些成果来面临死亡、通过死亡,作为进入另一个生命阶段的资本。

  

  做父母的人,当儿女知道学习思考的时代开始,即应教给他们有关生命尊严及死亡事实的正确知识。告知生从何来,告知怎么妥善地享用生命,成长自己。告知死将何往,告知死亡并不可怕,只是像走了一天路的人,夜晚需要躺下睡眠休息,那是为了准备明天还要继续向前走。一程又一程,直到解脱生死,乃至成佛,得大自在。

  

  做父母的人,至少要让儿女了解,人的生命的出现和存在,有其一定的原因,人生的死亡和消失,有其一…

《禅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动静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