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球離開,想象自己已離開地球,進入太空,再回頭看看這小小的地球,然後再看四周有無量的星球,是無限的銀河系,再往外推想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諸位同學,雖然沒有辦法一下就觀想成功,可是當你在産生困擾,受到環境沖擊,乃至過不了難關的時候,只要向內心看,就能安下身心,向心外的宇宙看,就能包容萬物,並與宇宙合而爲一,縱然是難以體會,但只要有此種想法,我們的心胸就能有包容的雅量。因此,要有寬廣的心量和遠見,一定要從遠處大處著眼,要從近處小處著手,否則的話,不是揮灑不開,便是不切實際,都不是成功的因素。
叁、學問生涯的規畫
(一)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
學問是需要的,但要問,學問是做何用?常言:「人是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的生命過程是相當地短,而學問知識又是那麼的多,例如:科學的研究範圍,僅僅是在地球上就已研究不完;就僅研究人的問題,倫理學家、心理學家、生理學家、病理學家等,分門別類,直到永遠,也沒有研究完了的日子。所以人生的過程,便是在學習之中成長,也當在學習之中走完生命的最末一站。
(二)學習謀生的知能
人生在世,必須要有謀生的知識和謀生的技能,否則,不僅不能爲社會造福,還會給他人帶來負累。可是所謂叁百六十行,行行都可謀生,所以就不得不問自己到底要學什麼?又想研究什麼?爲了學以致用,又要知道用在那裏?有人上學進某學校的某科系,是出于自主的選擇,有人沒有選擇的機會,怎麼辦?有人讀書是有計畫的,有人則不但不是計畫地讀書,而讀得非常雜亂,相當膚淺。雖然古人有說:「開卷有益。」青年人則必須要實用與理想兼顧,要不然便是學非所用了。
記得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見有兩位同學的例子,其中一位老是爲生活擔憂,于是成天在外奔波,打工賺錢,結果是一事無成。另一位留學生雖然生活也是毫無著落,卻從不考慮錢的問題,每每想到將來回臺灣要做什麼?以當時的所學,回國後能奉獻什麼?對中國會産生什麼影響?乃至對世界人類有何貢獻?往往爲了抱負而充分利用留學的時間和機緣,努力讀書吸收知識,充實自己。正因爲他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于是在短短六年之內,完成了碩士及博士學位。在他讀書期間,就認識很多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大家都十分地器重他,並提供獎學金資助他的生活,所以,當他完成學業離開日本時,所搜集的資料就有一卡車。
其實,我在東京念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送我兩句意義深遠的話:「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此所謂道心,便是救人、救世、救衆生的心。「道心之中有衣食」,就是說,在大志向的努力之中,一定包含著生活的保障;「衣食之中無道心」,是說若只爲了個人的生活而奔走,那就沒有大志願、大方向可言了。如此可知,學習謀生的知能固然重要,但如果僅爲糊口謀生而學習,就太可惜了。
(叁)學習經國經世的大學問
現代的年輕人,多抱著功利主義,而且是非常自私近視的現實功利,在考學校讀書之前,便已考慮到將來要如何養家活口,最好很快地就能擁有私人的洋房、汽車和美眷,然後才決定學習什麼。這也可說是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所造成的形勢。我們臺灣在最近十多年來的經濟起飛,能成爲亞洲經濟體的四小龍之一,也就是拜這種現實的功利主義所賜,而社會不安、人心浮動、人的品質粗糙,亦是拜這種現實的功利主義所賜。由此可見,現實雖然重要,經國經世的學問,也不能不學。也就是說,除了必須具有謀生的知能外,進一步也要有經國經世的學問,才能自安安人,救國救民救世界。
(四)學習無愧于天地的做人之道
做人而知愧對于天,愧對于地,當然也就知道愧對于自己的良心,那已經是好人。若能無愧于天地良心,便是聖賢了。聖賢豪傑,雖說是天生,但是也需要後天的教育環境和主動的努力學習;我們雖不是聖賢,也當學習無愧于天地良心的人格修養。
這裏的「天地良心」,是指自然的法則和道德的規律。「自然法則」是萬物之間的盈虛消長,有其一定的平衡原則;現代的人類,常用人爲的方式,來改變自然環境,增進人類的生活品質,以爲人定勝天,其結果卻是爲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災難。我剛到臺灣的時候,在臺中住過,那時的河流,都是清澈見底,魚蝦處處。可是,曾幾何時,由于農業用藥及商業住宅等的汙染;那些河流,已變成了下水道和汙水溝,這種人爲的開發,就造成了自然的破壞,而違背了自然法則的人們,就要受到了「天罰」。「道德規律」,是指的人有人的天責和本分,人在人間的生活言行,必須自愛愛人,自助助人,不得由于滿足一己的私欲和貪圖一時的便利,而損害到他人,乃至贻禍後代的子孫。如果我們能無愧于天地良心,就不致于做出違反自然法則及違背道德規律的事了。
做學問求知識,若不能顧到天地良心的原則,也就等于背離了人之所以爲人的立場。
四、感情生涯的規畫
有人說:出家人離開家庭,離開父母親友,所以不需有感情。又說:出家人不結婚也沒有兒女,所以不懂什麼是感情。其實,這種說法,都似是而非;應該要說,出家人的感情是最豐富的,也是最崇高的,因爲清淨無染的感情,便是平等關愛的慈悲。
我把感情分成四個層次:
(一)情緒
也就是起伏波動的感情,因爲不安不穩,便會自傷傷人。一個常常鬧情緒的人,其身心都會有病,不但自己倒楣,連帶著也會影響到周遭跟他一起生活的人。作爲一個正常的人,這是必須調整的。
(二)情感
情感也有很多種類,例如夫妻之間的愛情、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等。人而沒有感情,很難與人相處,就像機器沒有潤滑油,很容易被磨損。因此,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感情作爲相互間的調劑、協助與勉勵。俗話說:「在家靠父母」,是由于親子間的親情;「出外靠朋友」,是珍惜真誠的友情。
另外,若要有快樂的家庭生活,必得依靠夫婦間的愛情來維系。可是,愛情雖然甜蜜可愛,如果處理不當,卻會惹上很大的麻煩。那就是千萬不要陷入叁角戀愛的問題中去,也要有勇氣拒絕接受異性乃至同性情欲的誘惑,才不致發生失足千古的憾事。否則如果感情泛濫,處處留情,便會危害自己的家庭、損傷個人的身心、破壞社會的和諧。
(叁)情操
詩人有詩人的情操、軍人有軍人的情操、藝術家有藝術家的情操、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情操,乃至宗教家也有宗教家的情操。其實情操是帶有感情的,但並不執著于個人的私利。軍人的情操是爲了捍衛國家、保護民族,救亡圖存,而在戰場,可以奮不顧身,爲國捐軀,馬革裹屍。這種情操是非常聖潔和純淨的。政治家的情操,是人溺己溺,人饑己饑,洞悉民隱,體念民瘼,以國家民族的興亡強弱爲己任,不以個人的權位名利做考量。
所謂情操,是基于內在的道德修養,是發自內在的心甘情願,不受外界的人情包圍,也不受威脅利誘所左右。情操是自發的人格修養和道德修養,是不受他人影響的。例如:在一個家裏,父母的年紀大了,如果只有一個兒子,那父母的日子可能過得很好;如果有二個兒子,父母就要搬來搬去,日子過得會稍微辛苦一點;如果有叁個、四個兒子,每次搬家要搬到那裏,可能就有些混亂了。
我就認識有這麼一位老先生,他告訴我:「過去我還有一個家,如今沒家了。」我問:「你兒子們的家,難道不就是你的家嗎?」他說:「不是,那是兒子們的家。」我問:「那你有沒有一個房間呢?」他答:「有的兒子比較富裕,就讓我有自己的房間;有的比較窮,晚上就只好睡在他們客廳的沙發上了。」我問:「那你的兒孫們晚上要看電視,你怎麼辦呢?」他搖搖頭說:「只好在旁等待啰!」我又問:「那你爲什麼不幹脆就住在一個富裕兒子的家呢?」他說:「那樣不公平的。」請問諸位同學:你們家裏有幾個兄弟姊妹的人,將來是否也會用這種方式來對待父母呢?這不但沒有人格修養的情操,連親子間的感情也被扼殺了!我希望同學們聽了這場演講之後,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四)慈悲
慈悲是不求回饋的施予,是沒有占有欲的關懷,也是怨親平等的救濟,所以是無染無私的感情。
五、經濟生涯的規畫
諸位同學,可能已經有人感受到經濟的壓力。不管是有錢沒錢,沒有經濟資源,就沒有辦法生存;這也就是說我們要有生活的本錢,才能生存下去。有精神的本錢,有知能的本錢,有物質的本錢,都是經濟的資源。像顔回那樣,「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家覺得他很可憐,可是他卻樂在其中。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也有一位遠從捷克來的學生,本來我們是提供他全額免費,因其中文基礎不好,無法聽課,故勸他先到師範大學語文班進修。捷克是歐洲很窮的一個國家,剛從共産主義的製度下解體不久,他在臺灣又舉目無親,故在他離開我們研究所一年之後,見面時我問他:「如何生活的?」他說:「有時有人給一點錢,有飯就吃,有地方就住。」爲了求學,他並不覺得生活得有多苦。他沒有物質的經濟資源,卻有精神的本錢,作爲他生存的條件。所以,人如能富貴則富貴,如不能富貴則要耐得起貧窮。富貴當然表示幸運及有福,貧窮也不就是罪惡及恥辱,最大的罪惡和恥辱是沒有以良心、道德、品行作爲依准的經濟生涯。
當我們在規畫經濟生涯之時,一定要確立一個原則:要量入爲出,開源節流;要厚以…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