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16

  ..續本文上一頁待人,儉以律己;要克勤克儉,積蓄財富;要將自己擁有的經濟資源,用在國家社會,乃至全體人類的福利事業,這才是真正懂得運用財富的富貴中人。

  

  諸位同學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將來對經濟生涯的規畫,一定要好好處理。一定要建立惜福、培福、種福的觀念;首先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再以自己的技能、知識、體能、智慧、人品,爲社會謀福利,這就是惜福培福。種福的意思是對現在尚沒有做的好事,要加強努力。同時我要建議諸位另一個觀念的認同:「坐著享福的人,那是無福之人;培福、種福的人,才是有福之人。」

  

  以下用兩句話來勉勵諸位同學:「以利人爲利己,以助人來自助。」凡是有人需要我們幫助,而自己也正有此能力,便要盡力而爲。例如:中山先生從未只想到爲他自己,在他的觀念中,只想到如何挽救中華民族免受亡國滅種之禍。又如:釋迦牟尼佛的出家、修道、成佛,其出發點也並非只爲自己,而是他看到人類有生老病死之苦無法解決,種種的煩惱不得解除,于是他發願修行,成道之後便將解決苦難和煩惱的理念和方法告訴大衆,其目的是想幫助他人,結果也幫助了他自己。所以,以助人爲自助,是最可靠的方法。

  

  六、精神生涯的規畫

  

  精神的修養,有文學的、藝術的、體育的、哲學的、宗教的,以及培養參與公益活動等的興趣。所謂公益的活動,乃是爲社會公益團體的活動而做不支薪的義務工作。這也是除了物質之外的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也許這種公益活動,對各位同學來說是太早了,或許也有些同學已經參與了。其中宗教的信仰,乃是精神生涯極重要的一環。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宗教的需求;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曾離開過宗教的行爲。

  

  因爲人類對許多身心世界的種種現象無法了解,常爲人生帶來很多的困惑和煩惱,直到現在,尚不能從哲學的思辨和科學的分析,獲得徹底的答案。然而一般的知識分子,又忌諱談宗教,導致現代人,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只好盲目地去求助于算命、蔔卦、看相、摸骨,乃至求神許願,禳災開運,其實這些也是宗教信仰的流類,所以也能獲得某種程度的精神寄托。

  

  若能透過高級宗教的信仰,不只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使你知道此生的生命是與無限的未來,結合在一起的,故不要把此生的生命現象,作爲單一片段的時間來看待;就生命之流而言,此生僅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片段而已,過去已曾有過無數的生命片段,未來尚有許多生命過程的遠景往前展現。

  

  若能透過宗教的信仰,也能體會到個人的生命和全體宇宙是不能分割的。縱然不求安全,安全已在其中。如能更進一步,以超越了時空的體驗來看人生,那就是解脫自在的境界了。

  

  因此,我希望建議,如果能讓小孩自幼就知道有祖先之外,尚有神、天、菩薩、佛,那麼,他們從小就可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啓發。對諸位同學而言,宗教信仰與精神生涯也是應該考慮的一種規畫。

  

  七、人生處處有桃源

  

  (一)天天都是新希望的展現

  

  我們的每一步腳印,都是成功的過程。

  

  (二)時時都是新境界的開始

  

  我們的每一口呼吸,都是無限的財富。

  

  (叁)常常遇到山窮水盡,處處都有柳暗花明

  

  不要跟他人比高比低,只要無愧于心地盡心盡力。

  

  (四)人人都是成功的人

  

  做事成功、治學成功、做人成功,能夠保有健康平衡的身心,也是成功。

  

  成功有大小之分,每個人都有各自成功的因緣條件。所以,不需跟人比。在我童年時代,有天我和父親路過鄉間的一處河邊,恰巧看到一群鴨子,由于我們走近,便都遊過河流,上了對岸。

  

  父親問我:「孩子!你看到嗎?這一群鴨子都遊過了河,而且每一只鴨子都遊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我答:「我看到了!」父親又說:「大鴨遊出大路,小鴨遊出小路。每只鴨子都有自己的路,而且小鴨子也能夠像大鴨子一樣,從河的此岸,遊到了河的彼岸。」這段話,對我的啓發很大,從此,我就不論是大路或小路,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走出來的路,就是成功的好路。我也以這段小故事,奉獻給諸位同學,量力而爲,給各自的生涯,做最明智的規畫。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平安健康,萬事如意。(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一日講于成功嶺大專院校新生暑訓營)

  

  

  

  

  淨化人生的責任、權利、義務

  

    諸位女士、諸位先生,大家好!

  

  我把今晚的講題「人生的責任、權利、義務」加上兩個字,成爲「淨化人生的責任、權利、義務」。

  

  一般人都希望把責任和義務推給別人,權利則歸于自己。尤其當今社會,不論東方或西方,大家都從各個角度求取更多的權利。不過,權利從何而來?如果只想爭取權利而不先盡義務及責任,這個權利是空的,是不道德的;即使爭取到了,那也是倒果爲因,苦在後頭。

  

  一、主題的意義

  

  (一)「人生」是什麼

  

  就是從父母得到生命之後的生活與生存。所以生活與生存,便是人生的基本權利。但是既生而爲人,就有一份做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能有盡責任盡義務的權利,乃是人性的光輝。若把責任和義務當作是每一個人做人的權利,則追求權利就不是壞事了,關鍵在于所追求的權利是否適當,是否恰到好處而定。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有基本的人權,但人之所以爲人,也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有權利就沒有責任。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

  

  (二)「淨化」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淨」是清淨,是非染汙、不犯罪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充滿了染汙、犯罪的行爲及觀念,就是不清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夫,每個人都會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在發現自己未盡責任的時候,都會用這句話來搪塞。又爲自己找借口:「我也是個普通人嘛!怎麼會沒有過失呢?」其實,許多過失是可以防禦的,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的。

  

  簡單地說,人的生命現象就是人生,這個現象又可分爲人的生存現象,人的生活現象和人的身心現象。在人的生命過程裏,有生理的成長過程,也有心理的心路曆程。有人少年老成,小小年紀就懂得蠻多;有人活到六十歲還不懂事,稱之爲老天真。最近我看到一個年約十二歲的小孩子,懂的事情很多,心理和觀念的成長已經像成年人。他不跟小孩一起玩,我問他:「你是小孩,怎麼跟大人在一起?」他說:「跟那些小孩子在一起很無聊。」這表示這個小孩的生理年齡雖然只有十二、叁歲,他心理年齡卻是成年人了。另外,我也看過年近六十的人,他的言談、動作都像小孩,我問他:「你的年齡跟我差不多,怎麼會這樣?」他答得很有道理:「我沒有結婚,從來沒有孩子,我就像沒長大一樣。」

  

  曾有一位醫生告訴我說,他有一個小姨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家事也不會做。當她要結婚的時候,大家都替她擔心,到婆家之後連飯都不會煮,連針都不會拿,怎麼過日子啊?嘿!真奇怪,她結婚一年多之後,就什麼都會做了。醫生遂下個結論──人應該結婚,不結婚永遠不會成人。由此可見,人的成長,是要靠生活曆練的。很多人天真地認爲懂得很多知識,就是成長,事實上,不經過實際生活的經驗,是不容易成長的。

  

  (叁)什麼是人生的「價值」

  

  生命的過程和生命的展現就是人生的價值;前者是時間的長流,後者是空間的舞臺,我們究竟留下了什麼?價值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今天在我們中華文化複興總會主辦,由中華佛學研究所承辦的「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國際會議中,主席黃石城先生講了一句話:「佛教在中國有很多的貢獻,但在曆史上,佛教也有負面的影響。」有位記者于散會後跟我反應,認爲主席那句話有待商榷。我說:「你不必爲佛教打抱不平,我都承認。說佛教完完全全對中國文化沒有負面影響,可能嗎?」同樣地,人在一生之中,究竟是正面的價值多?還是負面的價值多?究竟對社會、對人類,是奉獻的多呢?還是享受的多?人在空間的活動之中也會産生正負兩面的價值。有的人只能在家庭中産生一些影響,有些人則能夠在一個社區或是整個社會産生影響,有的人可以影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的人甚至可以影響全世界。每一個人在生存的過程之中,有的專門放光,讓人家來沾光,有的人是專門吸光沾光的。放光的人是不是吃了虧?沾光的人是不是占了便宜?諸位想一想,究竟是那一種人占了便宜?許多人認爲沾光的人占了便宜,而放光的人是吃了虧;若從正面的價值觀察,施予者遠過于受惠者。

  

  (四)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有兩點:一是負責任,二是盡責任。叁天前,有一位在政府擔任過高職務的大人物,到農禅寺聽我講經。聽完經之後,他好象頗有領會,因此跟我談了很多話。言談之間他表示,退休之後沒有事做了,他這一生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了,奉獻的時間已經結束了,身體也不很好。他告訴我:「法師,我覺得人生在世的確如佛所說的,像一場夢,是空的。我身體又不好,真想早一點死,因爲再活下去,已沒有意義了。」

  

  請問諸位:贊不贊成他的想法?這是不是佛教的看法?

  

  我當時告訴他:「唉!你這是愚蠢哪!你尚不懂佛法,所以又未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人的出生,有兩項目的,即負責任和盡責任。負責任是對自己這一生的行爲要負責任,乃至也要對無量過去生的行爲負責任。也就是說,要面對應該接受的果報,要償還應該償還的債務。否則便是不負責任。」

  

  他問:「我已經這麼老…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