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P6

  ..續本文上一頁一些戒律的常識,也知道佛教徒應該怎麼做,然後拿著戒律的尺寸來評斷出家人,事實上,人家把戒律放在心中,而你拿著戒律的尺碼放在口頭,只是自尋煩惱而已。

  

  雖然如此,理性還是有好處的,有理性的人,能事理分明,能有冷靜的頭腦來處理人及事的問題。

  

  事和理要分明,有些人只懂理不懂事,不通人情世故,以致弄成灰頭土臉,所以我們也常聽人家講:「你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懂事呢?」事和理性往往是不能夠相應的;你也許可以說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去做的時候,又不一定能做得那麼好。臺灣有一位教授是教經營管理學的權威,故被一家企業公司聘爲總經理,結果在上任不到半年就辭職不幹了,他的心得是:「我只適合教管理,並不適合做管理。」所以現代的科學家要講經驗科學。至于理論科學,只有可能性,不能說一定會成功。

  

  在佛法來講,事與理是要分清楚的,事是事──事有時不是用嘴巴能夠講得通;理是理──理由或觀念是能夠用語言說得通的。當你看事的時候,就不一定非要用理來做要求不可,事在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但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運用之妙,存于一心,若用已經決定的現成理論來做標准,就可能行不通了。

  

  七、事理分明,拔箭爲喻

  

  關于這點,佛經中有一個例子:在佛世的印度當時,有六十幾種學派,對于宇宙人生,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說法。佛的一位弟子就去問佛:「人生宇宙的起源是什麼?」佛回答說:「我不告訴你這些,我只告訴你一個譬喻:若有一個人在戰場上中了一支箭,這支箭還帶著毒,我現在問你,你要先研究這支箭從那個方向射來?或先研究這支箭是什麼人射的?或問這支箭是什麼人做的?這支箭的毒,究竟是怎樣淬上箭簇的?或者你是趕快把箭拔出來,先救人要緊呢?」佛的弟子答:「當然是要先拔箭救人。」

  

  由這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佛法是講求實際的,是主張以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爲原則,而不必講太多不切實際的理論。因此,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是處理事情,可是,處理事情的背後,一定有其原理,處理事情的原理,未必就是邏輯的口頭思辯的理論,而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是人人都希望的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中毒箭的譬喻,本身就是理。

  

  「戒」是不應該做的事,不可以做;應該做的事,不可不做。「定」是想要做的事,必須以冷靜的頭腦來做,能夠達到不做的目的也需要冷靜。有的人明明知道不應該做的事,卻偏偏去做,這就是頭腦不冷靜;修定的起碼工夫,是使人達到穩定情緒的目的。譬如:每天早上起來能夠拜佛、念佛、打坐,都有助于情緒的平穩。

  

  信心也非常重要,信什麼呢?例如:信仰觀世音,早上起來拜了觀世音菩薩,相信出門的時候菩薩會保佑你,心裏就不會慌張,不會恐懼,心情就比較平穩。自信心重要,宗教的信心更重要,這種信心能夠幫助我們,安定我們的心。信仰是感性的,卻有理性的功能。

  

  八、感性和理性必須調和

  

  講到「感性和理性必須調和」,請問各位:「水火相不相容?」(臺下答:不相容)其實,常識的水火不相容,未必是真理,水需要火,火也需要水,這叫「水火相濟」,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水還是水,火還是火,不相調節,我們的生活就要面臨絕路了,請問:如果都是火,好不好?

  

  同樣的道理,如果都是水,好嗎?應該是彼此互相調節,才是和諧有用。「乾坤」和「陰陽」,是相攝或相克呢?感性和理性是相攝或相克呢?所以從人的立場來講,慈悲是感性,智慧是理性。同樣的,對一位大修行人來講,當他有智慧功能表現于外的時候,一定有慈悲的行爲利益衆生,當他知道什麼是慈悲的時候,他也一定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因此感性和理性,一定是互爲表裏,互相調和。

  

  佛法不離世法,常聽有人對我說:「師父啊!我是俗人,說俗話,做俗事,只怕您會笑。」我說:「如果世間沒有俗事,沒有俗法,我還能做什麼事啊!」所以,出家人看到所有的俗事,全是出家人應該關懷的事,只不過出家人是用佛法來安慰、來疏導世間的俗人俗事。(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叁日聖嚴法師講于紐約臺灣會館)

  

  

  

  人生觀的層次

  

    人生觀,本是哲學名詞,是指對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個人對于處世的態度。可因各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人格修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層次。今天我用六個段落來進行主題的說明。

  

  一、何謂人生觀

  

  (一)人生觀是對于人生的看法

  

  首先,肯定人類與礦物及植物有別。人類屬于動物的一種,略帶動物的性格和特質,卻又異于一般的動物。人性之中,既可媲美動物的馴良可愛之處,也有較之于猛獸更凶殘可怕的一面。古人以「人面獸心」、「人形獸性」等比喻,作爲劃分人的心性與獸的心性之區別,也代表了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

  

  (二)人生包括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等叁部分

  

  「人的生活」,是人在空間環境中的活動現象。例如我們每天上班辦公,到學校上課,在家做家務等,一切在空間中的活動。除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如娛樂、信仰和欣賞藝術等的需求。

  

  「人的生命」,是人們在時間過程中的延續現象,從過去到現在,今天到明天,以至無盡的將來。人的一生,是從出生到死亡,然後走進曆史,成爲曆史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命與動物差異之處,是動物沒有曆史的生命觀,人生與曆史相結合,故有對曆史負責,以及活在曆史上的生命價值觀,便是世間聖賢豪傑之士的人生觀了。

  

  「人的生存」,是指人類存在于時間及空間環境中的事實。人類生存于時間中的階段,一般人只局限于從出生到死亡爲止,一期的生命結束,便不存在。而人類生存于空間中的活動範圍,因人而有大小不等,但也極爲有限。個人的生存,對全體的時空而言,實在微不足道。如果通過宗教、哲學等的奉獻和菩薩的願心,便可成爲無限。例如: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西方的耶稣,雖然他們生存的年代已成爲曆史,他們思想的影響力,卻是源遠流長,將與人類的文化同垂不朽,超越了他們肉體生命存在于時空中的期限。另一個例子,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他的色身的生存,僅僅八十年壽命的時間,和印度恒河中遊遊化的空間,他的影響,則將與全宇宙同時存在,通過他的悲願,那就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了,乃是超越于時空觀念的大存在。

  

  (叁)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如果人生而沒有目的,生活便顯得十分空虛。如果生命欠缺意義,便會像行屍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著受苦。假使生存而沒有價值,不僅生存的本身變成多余的贅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費了世界的許多資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菩薩行者是來修道還願。人生的意義,則因人的身體難得,而又能夠知善知惡,能夠爲善去惡。人生的價值,是在能夠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積功德,增長福慧。

  

  我曾聽到一位母親歎著氣說:「像我這種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識丁,存活在世上,既沒有用處也沒有意思。」當時,她有一個不到十歲的男孩,聽到之後,似乎覺得有點恐懼,馬上對他的母親說:「媽媽,千萬不要說這種話,我很需要你,對我來說,這世界上你是最重要了!我不能夠沒有媽媽!」母親聽後,便體會到,她在小孩的心靈裏,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感到雖苦猶樂,非常安慰,這也就是她對人生價值觀的確定。

  

  二、動物本能形態的人生觀

  

  告子:「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飲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論是文明人或野蠻人,都會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飲食;也都會有傳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兒育女。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不能沒有飲食,同時在生理成熟之後,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婦生活。這被稱爲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爲跟其他動物如狗、貓、老鼠甚至魚類等均十分相似。所以,人類生活的目的,若止于此,便是最低層次的人生觀,那跟一般動物的本能相同。

  

  很多人對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認爲人生是件無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聽天由命,茍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這還是屬于動物本能層次的人生觀。一般人往往也會産生這些念頭而不容易察覺。當然誰也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屬于這個動物本能形態的層次。但是,我經常會被問及:「阿彌陀佛,師父,我爲什麼要在這世界上活受罪?」「我爲什麼這樣苦?」「師父,我前輩子欠的債究竟有多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還清?」許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惱,卻找不出爲什麼要生活的根源,但也無法擺脫生命的負擔,既不能心甘情願地活下去,又不得不無可奈何地活下去。

  

  叁、癡迷的人生觀

  

  很多人誤解地認爲,人生就是爲了無止境的追求滿足感而打拼,所以只有亂打瞎拼,懵懂一生。

  

  (一)爲了保障自我的安全而打拼

  

  許多人由于缺乏安全感,渴望獲得保障,紛紛利用積蓄金錢、投資房地産、購買股票等以作爲安全的保障。以爲擁有的財産越多,便越有保障。爲了自己的將來,或者是兒孫們的生活無虞,花費一生的時間,努力打拼,汲汲營營,以至終老。然而,有形的財産及權位,能否真正爲人帶來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卻大有疑問。

  

  唐朝時候,有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官居太守,慕名道林禅師(人稱鳥窠禅師)住于秦望山中的樹上,因而前往拜訪。當他見到禅師高居樹上,便喊道:「小心啊!禅師住處太危險了!」禅師卻不以爲意,倒勸白居易自己小心保重,而說:「太守的危險更甚于我…

《禅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動靜皆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