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就是倫理觀念的破産。希望大家都能守我們自己的本分,盡我們自己的責任,這個社會就會一天天好起來。當人的內心發出了光明,他的周圍便會出現淨土。
慚愧、忏悔、感恩是照亮自心的光明
一個人如不知慚愧和忏悔,便是不知自我反省、不知自我檢討、不知自我認識的人,這種人的內心是沒有光明的。光明具有照亮的作用,能對自己了解,也對周遭的人事清楚,即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
爲什麼知己在前,知彼在後?因爲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不夠了解,只知自己的優點,而掩蓋自己的缺點,就容易誇張了優點,變成驕傲、自大、自以爲是的人,不但把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視他人,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歡迎,除非是基于利害關系,才會有趨炎附勢者的簇擁,否則這種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並且由于自心無光明,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在一次禅七修行後的檢討會上,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才叁十多歲就當了教授,他報告說,在參加禅七前,他自認爲是很有道德、很有品格的好人,而且他周遭的人,也如此認同他;但在打完禅七後,才發現自己不是那麼好的人。因爲過去他只知以自己的觀點去幫助人,很少考慮到對方真正的需要,忽略了被助者內心的感受。在禅七中師父開示,要尊重他人、體諒他人,不要把自己穿慣的鞋子給所有的人穿;他這才自我反省,原來過去的助人,其實只是在膨脹自己。
我贊歎他說:「你本來就是一個好人,在參加了禅七修行之後,更進一步,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助人的存心會變得更踏實了。」他答複我:「慚愧!慚愧!」
一個人在修行之後,能夠自知慚愧,懂得自我檢討,會使他的人格更爲提升,能使小的心光,變成巨大的光明,使感動人的力量更大,從而對他人産生道德感召。
民初四大師之一的印光大師給他自己一個封號叫「常慚愧」,意思就是經常覺得自己很慚愧。連一代高僧如印光大師,都常覺得慚愧,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在了解慚愧的意義後,請常用這個方法來反省自己的一切言行,那麼我們心地的光明便會越來越強,心光越強,對自己及他人就越有益。例如做母親的在教導孩子時,常常會在跟孩子講道理卻無效的情況下,動手打孩子,但往往在情緒較平複後,便後悔原先的舉動,此時如果能向孩子說明自己動手打他的原由,並表明對自己的行爲感到慚愧,孩子的忿怒、恐懼便能得到緩和。至于孩子的這一方,在被母親打了之後,也不應心生怨恨,而當反省自己,因爲不當行爲而導致母親的傷心難過,也應向母親表達他的慚愧心。
親子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常存慚愧心,即使有任何沖突不愉快,也能化幹戈爲玉帛,親子的關系會趨于和諧,家庭便能安定、溫暖,對孩子的教育也較易成功。夫妻之間如果也能常存慚愧心,一定會是圓滿和樂的。
但僅具慚愧心還是不夠的,需要更進一步,要懂得忏悔。佛學上對「業」,有兩個專有名詞,那就是「白業」和「黑業」,白的是善業、是功德,黑的是惡業、是罪過;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忏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讓白的更白,變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心中如果有見不得人的事,面對它,承認自己的不是,心中的負擔、壓力會因而減輕,這便是忏悔的功能。當自覺惡業很重的時候,忏悔之後,身體會比較健康,心理會比較輕松,這就是轉黑暗爲光明。
忏悔除了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還要進一步承擔起責任和後果,並下決心從此改過遷善,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是一般的凡夫,經常犯錯而不知錯,即使知道了,還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來自我安慰一番,像這樣不知改錯的人,叫作不知忏悔。一個知道忏悔的人,也一定是知道慚愧的人;因此知慚愧後一定要忏悔,忏悔了就一定要改過,從此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忏悔,輕者自責己心,決定悔改;重則向佛菩薩忏悔,由佛菩薩證明自己要負起這個責任,從此以後要將功贖罪。通常我們對一個已經認錯並要改正的人,多半會給予自新的機會,不致于逼使他無路可走,更何況已由佛菩薩證明悔改;故在業障現前時,在佛前忏悔是真有效用的。
忏悔的作用相當大,能使人的品德提升,自己忏悔錯誤,也能影響他人跟著學習。忏悔錯誤之後的人在心理上的壓力自然減少,同時來自社會的壓力也會減少,所得到的果報也會減輕,對于家庭的幸福、事業的發展、社會的和諧,亦有無限的裨益。因此,我們應當常常保有忏悔心。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佛法的修行法門有八萬四千種,也可以說有無量無數,那是因爲人有無數無量的煩惱和問題,佛法因應需要也有無量無數、從各種不同角度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如何開發內心的光明,方法也很多,除了慚愧、忏悔之外,還可以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界。
一般人很少會想到別人給了自己恩惠,卻常記挂自己付出了多少代價和努力。其實仔細想想,每個人付出的實在是太少,獲得的則是很多。例如這篇文章的完成,從時間上看,有逾二千五百年以上之因緣,因爲我的法源從師父、師祖……可以直推至釋迦牟尼佛爲止,而每一位祖師都是跟隨許多善知識學習而養成的,不是一個人就能夠獨自成爲一位高僧或祖師的。從空間上說,這篇文章的出版、印刷、發行,所結合的人力、物力,他們所付出的智慧、心力也是很多。
所以任何一事,其相關的因緣是相當的廣泛,因此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無數人的恩惠。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都代表著許許多多人的貢獻。因此,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便是一種飲水思源的感恩觀念。
能有感恩的觀念,就會時時刻刻想到如何報恩,若要報恩,就必須成長自己、健全自己,也就是要使自心發出智慧光及慈悲光,讓現在的人及未來的人,都能見光、沾光、並且放光。(一九九叁年叁月二十日講于高雄市叁信商職大禮堂,蘇麗美居士整理,作者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紐約修訂成稿)
第五篇 現代青年的生活環境與身心安定
現代青年如果能學會不論遇到何人、碰到何事、發生何種情況,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也就是練成處處安身、時時安心的修養工夫,就能夠左右逢源而萬事如意了。
「現代」的定義是可廣可狹的。廣是指自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以來,都可稱作現代;狹則是指目前的時代,也就是當代,或稱爲時下。
現代與古代的不同之處,是科技文明使得人類生活環境快速地變遷,空間感縮小、時間感加快,連帶著人類的價值判斷及生活方式,也跟著快速改變。而新事物、新知識、新消息,更形成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新誘惑及新壓力,使得人類的內心,被擠壓得喘不過氣來。
年齡層較高的中年人及老年人,雖然也同樣受到這些情況的沖擊,不過他們已能學習著去面對、去適應。但對青年人而言,雖然可塑性高,可是心向未定,所以可染度也高。
因此,在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中,青年人的身心,是很不容易安定的;茫然的失落感,使得他們在缺乏目標的情況下,雖然擁有許許多多的幻想,卻不知道省思自己的將來,只一味地追求夢想,追求成功,企圖爲個人前途,創造奇迹式的未來。
就這樣隨著生活環境的快速變遷,青年人的身心也被卷入了這種多變的現實漩渦中;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多半的年輕人便在這種苦悶中接受沖擊,使得他們的身心更加不安定。
心靈本質永遠相同
其實,時代雖有古今的不同,環境雖有新舊的差異,生産的文化雖有人力勞動與機械科技之間的懸殊,然而人類心靈的本質,卻是永遠相同,也是到處不變的。
從人性的分析來看,人類的心靈可明可暗、可善可惡。但既然稱爲人性,就必然與物性不同,所以棄暗投明、抑惡揚善是人的天性。只不過人們往往爲了追求個人的便利及一己的安全,便會傾向于自私自利。
不過自私並非就是可惡,多半是爲了貪圖眼前近利,而失去遠景,爲保自利而損害他人;尤其是青年人因涉世不深、思慮不周,心志往往隨著環境的誘惑與刺激,只能看到目前的近利;想到的,也僅及于個人的私利而已,以至于常常會跟著時代環境的風暴,團團打轉,不論是求學、就業、交朋友,乃至結婚成家,都沒有一定的准則,既讓他們自己陷于苦惱,也會讓他們周遭相關的人及生活受到困擾。
自有人類以來,人心就有煩惱,原因就是爲了自求安全的保障,結果反而可能侵害到他人的安全,以致人人都失去了安全,又造成人人自危,無法安心。
事實上,生存于世間,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護,也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人們若能坦然面對這一事實,接受它、處理它,便能安身,也能安心了。雖然年輕人較少考慮安全保障的問題,而較著重于自我的伸展,可是,盲目而無原則的伸展自我,也會爲自己的身心帶來不安。
建立正確的志向
青年人想要伸展自己的長才,追求美好的未來,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一種進取心。在佛教的立場,也鼓勵青年人要有大志向,要有新抱負,要有勇往直前的求學熱誠與創業精神。例如《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就是一位標准的佛教青年,他爲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千辛萬苦,遍曆千山萬水,訪問了五十叁位大學問家、大宗教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事業家,乃至各行各業的專家。
可是,一般人觀念中的大志向,總是脫離不了名望、財富、權勢、地位,但如果人人都是如此,就會造成…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