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平安的人间▪P6

  ..续本文上一页因,就是伦理观念的破产。希望大家都能守我们自己的本分,尽我们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当人的内心发出了光明,他的周围便会出现净土。

  

  惭愧、忏悔、感恩是照亮自心的光明

  

  一个人如不知惭愧和忏悔,便是不知自我反省、不知自我检讨、不知自我认识的人,这种人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光明具有照亮的作用,能对自己了解,也对周遭的人事清楚,即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为什么知己在前,知彼在后?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够了解,只知自己的优点,而掩盖自己的缺点,就容易夸张了优点,变成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不但把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视他人,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欢迎,除非是基于利害关系,才会有趋炎附势者的簇拥,否则这种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并且由于自心无光明,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在一次禅七修行后的检讨会上,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才三十多岁就当了教授,他报告说,在参加禅七前,他自认为是很有道德、很有品格的好人,而且他周遭的人,也如此认同他;但在打完禅七后,才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好的人。因为过去他只知以自己的观点去帮助人,很少考虑到对方真正的需要,忽略了被助者内心的感受。在禅七中师父开示,要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不要把自己穿惯的鞋子给所有的人穿;他这才自我反省,原来过去的助人,其实只是在膨胀自己。

  

  我赞叹他说:「你本来就是一个好人,在参加了禅七修行之后,更进一步,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助人的存心会变得更踏实了。」他答复我:「惭愧!惭愧!」

  

  一个人在修行之后,能够自知惭愧,懂得自我检讨,会使他的人格更为提升,能使小的心光,变成巨大的光明,使感动人的力量更大,从而对他人产生道德感召。

  

  民初四大师之一的印光大师给他自己一个封号叫「常惭愧」,意思就是经常觉得自己很惭愧。连一代高僧如印光大师,都常觉得惭愧,更何况是一般人呢?

  

  在了解惭愧的意义后,请常用这个方法来反省自己的一切言行,那么我们心地的光明便会越来越强,心光越强,对自己及他人就越有益。例如做母亲的在教导孩子时,常常会在跟孩子讲道理却无效的情况下,动手打孩子,但往往在情绪较平复后,便后悔原先的举动,此时如果能向孩子说明自己动手打他的原由,并表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孩子的忿怒、恐惧便能得到缓和。至于孩子的这一方,在被母亲打了之后,也不应心生怨恨,而当反省自己,因为不当行为而导致母亲的伤心难过,也应向母亲表达他的惭愧心。

  

  亲子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常存惭愧心,即使有任何冲突不愉快,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亲子的关系会趋于和谐,家庭便能安定、温暖,对孩子的教育也较易成功。夫妻之间如果也能常存惭愧心,一定会是圆满和乐的。

  

  但仅具惭愧心还是不够的,需要更进一步,要懂得忏悔。佛学上对「业」,有两个专有名词,那就是「白业」和「黑业」,白的是善业、是功德,黑的是恶业、是罪过;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忏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让白的更白,变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心中如果有见不得人的事,面对它,承认自己的不是,心中的负担、压力会因而减轻,这便是忏悔的功能。当自觉恶业很重的时候,忏悔之后,身体会比较健康,心理会比较轻松,这就是转黑暗为光明。

  

  忏悔除了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还要进一步承担起责任和后果,并下决心从此改过迁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一般的凡夫,经常犯错而不知错,即使知道了,还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来自我安慰一番,像这样不知改错的人,叫作不知忏悔。一个知道忏悔的人,也一定是知道惭愧的人;因此知惭愧后一定要忏悔,忏悔了就一定要改过,从此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忏悔,轻者自责己心,决定悔改;重则向佛菩萨忏悔,由佛菩萨证明自己要负起这个责任,从此以后要将功赎罪。通常我们对一个已经认错并要改正的人,多半会给予自新的机会,不致于逼使他无路可走,更何况已由佛菩萨证明悔改;故在业障现前时,在佛前忏悔是真有效用的。

  

  忏悔的作用相当大,能使人的品德提升,自己忏悔错误,也能影响他人跟着学习。忏悔错误之后的人在心理上的压力自然减少,同时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会减少,所得到的果报也会减轻,对于家庭的幸福、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亦有无限的裨益。因此,我们应当常常保有忏悔心。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佛法的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也可以说有无量无数,那是因为人有无数无量的烦恼和问题,佛法因应需要也有无量无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如何开发内心的光明,方法也很多,除了惭愧、忏悔之外,还可以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

  

  一般人很少会想到别人给了自己恩惠,却常记挂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和努力。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付出的实在是太少,获得的则是很多。例如这篇文章的完成,从时间上看,有逾二千五百年以上之因缘,因为我的法源从师父、师祖……可以直推至释迦牟尼佛为止,而每一位祖师都是跟随许多善知识学习而养成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自成为一位高僧或祖师的。从空间上说,这篇文章的出版、印刷、发行,所结合的人力、物力,他们所付出的智慧、心力也是很多。

  

  所以任何一事,其相关的因缘是相当的广泛,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无数人的恩惠。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都代表着许许多多人的贡献。因此,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便是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观念。

  

  能有感恩的观念,就会时时刻刻想到如何报恩,若要报恩,就必须成长自己、健全自己,也就是要使自心发出智慧光及慈悲光,让现在的人及未来的人,都能见光、沾光、并且放光。(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讲于高雄市三信商职大礼堂,苏丽美居士整理,作者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纽约修订成稿)

  

  

  

  

  

  

  

  第五篇 现代青年的生活环境与身心安定

  

  现代青年如果能学会不论遇到何人、碰到何事、发生何种情况,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也就是练成处处安身、时时安心的修养工夫,就能够左右逢源而万事如意了。

  

  「现代」的定义是可广可狭的。广是指自十八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来,都可称作现代;狭则是指目前的时代,也就是当代,或称为时下。

  

  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之处,是科技文明使得人类生活环境快速地变迁,空间感缩小、时间感加快,连带着人类的价值判断及生活方式,也跟着快速改变。而新事物、新知识、新消息,更形成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新诱惑及新压力,使得人类的内心,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年龄层较高的中年人及老年人,虽然也同样受到这些情况的冲击,不过他们已能学习着去面对、去适应。但对青年人而言,虽然可塑性高,可是心向未定,所以可染度也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青年人的身心,是很不容易安定的;茫然的失落感,使得他们在缺乏目标的情况下,虽然拥有许许多多的幻想,却不知道省思自己的将来,只一味地追求梦想,追求成功,企图为个人前途,创造奇迹式的未来。

  

  就这样随着生活环境的快速变迁,青年人的身心也被卷入了这种多变的现实漩涡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多半的年轻人便在这种苦闷中接受冲击,使得他们的身心更加不安定。

  

  心灵本质永远相同

  

  其实,时代虽有古今的不同,环境虽有新旧的差异,生产的文化虽有人力劳动与机械科技之间的悬殊,然而人类心灵的本质,却是永远相同,也是到处不变的。

  

  从人性的分析来看,人类的心灵可明可暗、可善可恶。但既然称为人性,就必然与物性不同,所以弃暗投明、抑恶扬善是人的天性。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个人的便利及一己的安全,便会倾向于自私自利。

  

  不过自私并非就是可恶,多半是为了贪图眼前近利,而失去远景,为保自利而损害他人;尤其是青年人因涉世不深、思虑不周,心志往往随着环境的诱惑与刺激,只能看到目前的近利;想到的,也仅及于个人的私利而已,以至于常常会跟着时代环境的风暴,团团打转,不论是求学、就业、交朋友,乃至结婚成家,都没有一定的准则,既让他们自己陷于苦恼,也会让他们周遭相关的人及生活受到困扰。

  

  自有人类以来,人心就有烦恼,原因就是为了自求安全的保障,结果反而可能侵害到他人的安全,以致人人都失去了安全,又造成人人自危,无法安心。

  

  事实上,生存于世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护,也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人们若能坦然面对这一事实,接受它、处理它,便能安身,也能安心了。虽然年轻人较少考虑安全保障的问题,而较着重于自我的伸展,可是,盲目而无原则的伸展自我,也会为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安。

  

  建立正确的志向

  

  青年人想要伸展自己的长才,追求美好的未来,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一种进取心。在佛教的立场,也鼓励青年人要有大志向,要有新抱负,要有勇往直前的求学热诚与创业精神。例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就是一位标准的佛教青年,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千辛万苦,遍历千山万水,访问了五十三位大学问家、大宗教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事业家,乃至各行各业的专家。

  

  可是,一般人观念中的大志向,总是脱离不了名望、财富、权势、地位,但如果人人都是如此,就会造成…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