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平安的人间▪P7

  ..续本文上一页争夺的不安。追求到了的人,一方面害怕失去,一方面又希望求得更多,心中还是不安;追求不到的人,便有失落感而成为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失意人,他们在正常的社会中无法获得肯定,便别走蹊径,另寻伸展自我的活动方式了。

  

  我在美国见到许多美国青年,如果遇到学业、家庭、工作上的瓶颈时,便会暂时搁下一切,去过一阵子浪游的生活,当他们在游历各地一段时日之后,心情缓和了,便会再回到学校或再找工作。

  

  又例如我在美国遇到不少医师及律师的儿子,他们并没有进入大学继续念书,反而是去从事劳力的工作,不但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何不妥,连他们的父母也不觉得有什么丢脸。因为他们尊重个人的性格及心向,并不强求青年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过美国的父母毕竟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所以他们的青年便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其实,做劳力的工作及劳心的工作,只要能身心安定、健康,又有什么不可呢?

  

  给现代青年的建言

  

  所以,我愿给现代青年四点建言:

  

  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兴趣,选对自己应该走而又可以走的路。

  

  安定身心于现实的环境,不但面对它,还要接受它、改善它,然后放下它。

  

  确定一生的方向,在既定的方向与认知内,步步踏稳,时时向前,尽管经常变换立足点,但千万不能失落了方向感。职业和执掌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却不能改变。

  

  对于名、利、权、势、位,不必排斥,但却不能仅是为了名、利、权、势、位的追求而生活。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平安快乐,生命的价值应该是自安安人。

  

  对政府与社会的建言

  

  为了现代青年的幸福,对于我们的政府及社会,我也有四点建言:

  

  让不同心向及不同天赋的青年,有学习所长、发挥所长的教育环境及工作环境。

  

  尊重那些失落自信心的青年们,用教育设施及社会资源,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

  

  鼓励政府及民间增设青年活动的项目,让青年们蓬勃旺盛的体力及好胜斗勇的性向,获得规律、正常的纾解与肯定。

  

  人品、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评断,不要用学校的分数、知名度的大小、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强弱、官位的高低来做标准,应当以各人先天的条件及后天的努力来衡量,凡是尽心尽力来成长自己、利益他人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社会大众对于现代青年的安定成长,都有责任。由于人心浮动、社会不安,青年才会仿徨;所以法鼓山特别提倡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运动,让我们大家努力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明日世界。(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五日,讲于台北安和分院「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座谈会)

  

  

  

  

  

  

  第六篇 佛法与教育

  

  佛的意思是觉,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从智慧的立场及态度,来推动慈悲的教化功能。

  

  慈悲是什么?「慈」是予乐──给人安乐;「悲」是拔苦──救济人的痛苦、苦难。把人从苦难之中救出来之后,一方面主动给予他们幸福安乐,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好安乐的环境给他们,这就是佛法的功能。

  

  在我们的人间,何处没有苦难?又有谁不需要安乐?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场,教育的对象是没有特定目标。法鼓山四项共识中,「我们的方法」是:「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这不但是法鼓山办教育的具体作法,也可说是佛教的教育。

  

  胎儿期教育──父母身教

  

  母亲在怀孕时,对胎儿的教育叫「胎教」,胎教怎么教,是用语言教呢?还是用文字教呢?其实,应该是母亲在刚怀孕时就要教育自己,教育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动情绪,不要起贪、瞋、痴。因为如果母亲的心态有问题,情绪不平稳,小孩子在母胎中便会受到恶质的影响。

  

  从佛经中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非常重视胎教,并且讲述了自己在母亲胎里的情况。例如在《大藏经》本缘部里面就有一部《佛本行集经》,讲述释迦牟尼佛从入胎,一直到出胎为止的过程,以及他的母亲对他的胎教。经文中记载,佛陀的母亲在怀胎过程中,仿佛有一个菩萨在她腹胎中,不但心里不起一点烦恼,连一举手、一投足,每个动作、每个念头,都是那么有威仪,合乎礼貌,乃至于合乎圣贤的标准。

  

  由于胎教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刚结婚的夫妻,如果计画生育小孩,我都会提醒他们,应该马上准备胎教,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作息循规蹈矩,否则当你还在喝酒、打牌、抽烟,甚至吸毒时,如果已经怀孕,便已毒害了你的小宝宝、小菩萨了。如果要等到怀孕以后才开始注意胎教就已经太迟了,而且那时候习惯已经不容易改变。

  

  如果能够真正落实胎教,当父母把小孩子生下之后,父母本身必也同时被教育了。所以胎教对胎儿、对父母都是很重要的。

  

  婴儿期教育──注入慈悲与智慧

  

  小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婴儿期的教育。不要以为婴儿什么也不懂,不教育没有关系。婴儿在英文里称为it(它),不是叫he(他),或she(她),因为以前人认为婴儿不懂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佛教徒认为婴儿都是小菩萨,我们不但要尊敬他、尊重他,还要小心照顾他、教育他、熏陶他。婴儿虽然不懂事,可是父母的心情是能够影响婴儿的,所以要用慈悲心、爱心,用智慧来养育小宝宝。这期间,父母也等于是在教育自己了。

  

  曾经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是畸型与智障,医生告诉他们说:「你们将来有罪受了,直到小孩死了为止,他永远是要受人照顾的,你们要有心理准备。」或许有些人听了便会一走了之,把孩子留在医院里,置之不理。

  

  但是这对父母因为是佛教徒,所以他们说:「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业报,连累到孩子,使孩子受苦、受难、受罪,所以,这辈子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个小孩。」

  

  之后,他们带了孩子来见我,请我给他们祝福,我除了关怀、祝福他们,也告诉这对夫妇:「第一,尽量找医生以医疗照顾他;第二,勤做佛事,一方面多行布施,一方面要常念观世音菩萨。」

  

  他们听了我的话之后,不但以极大的慈悲心、爱心、细心来照顾这个小孩;还经常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勤做布施,为这小孩做功德。就是因为父母这样做,把小孩当成菩萨来照顾,孩子便受到影响,在各方面都有进步与成长,目前不但家庭和乐,事业也做得很好。

  

  儿童期的教育──建立宗教信仰

  

  孩子进入儿童期后,教育就越来越重要,这时候做父母的应该要带孩子来学佛、信佛。

  

  现在很多父母亲自己皈依三宝,却不要孩子学佛,认为孩子还小没有选择能力,强迫他们到寺院皈依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他们长大后自己做选择,其实这种论调绝对是错误的。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时常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礼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讲佛教的儿童益智故事给他们听,教他们懂慈悲、有智慧,自然而然看到青蛙、苍蝇、蚂蚁都会不忍心杀,长大以后就不容易学坏。

  

  所以不妨从小就让孩子建立宗教信仰,不要等到他长大了,进入所谓的「叛逆期」,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了,才要他们接受宗教,这时候就很困难了。

  

  学校教育──着重人格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分为知识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以及技能的教育。

  

  技能教育是教人一技之长,以便往后能谋生存,维持生活;知识的教育是在传授学问;人格的教育是使得人的品格提升。在这三种之中,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为最重要。

  

  我对我所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学生有三点要求:「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我们研究所本身虽然是在传授知识学问,但是我勉励学生们要把道心摆在第一。

  

  道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人格教育、人品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心,表示他的人格有问题,品德有问题;一个品格有问题的人,学问再好,对我们这个社会及世界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人品坏、学问好的人,反而会以聪明才智犯罪,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品格教育是第一要紧,宁可学问差一点也没关系,但品格是一定要有。

  

  健康为其次,除了身体的健康之外,还要有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如果身体和心理不健康,这个人便会为他自己制造困扰、烦恼、痛苦,也会为和他一起生活的人带来麻烦、负担与痛苦。

  

  学校教育不但要朝人格教育、身心健康与传授知识这三个方向来做;而且应该如同孔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不失望;这也就是佛法所认为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都是能够被教导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给他不同的教育,这也就是佛法教育的基本原则。(一九九四年九月十日讲于宜兰,法鼓山宜兰办事处整理成文)

  

  

  

  

  

  

  第七篇 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

  

  从禅修者的立场,谈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的原则,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

  

  如果能够全心全力关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不论贫富贵贱,必定会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乐;如果能够用全部的生命从事工作,不论职位的高低大小,也必定能使自己和他人同享成功的经验。

  

  物质生活的富足,未必赢得家庭的美满;而虚有其表的风光,也未必算是事业的成功。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馨,家庭才会美满;唯有投注全部身心于所从事的工作,才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表现。

  

  家庭亲子,互敬互助

  

  现代人由于过分强调个人…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