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而形成了亲子间的代沟、夫妻间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间的隔阂。一家大小虽然生活在一起,却各怀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对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争权夺利;到最后父母不明白儿女的心事,子女不体谅父母的苦心,丈夫与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让,几乎每个人都对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结果,年老的父母被送进老人院,少年的儿女性格叛逆,青年儿女也离家求独立,连男女间的婚姻也显得非常脆弱,人人称羡的「美满家庭」几乎只成为一句口号、一种梦想。
其实,夫妻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学习、相互忠诚、相互关爱,那么建立美满婚姻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经营事业,努力踏实
另外,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颠倒,多数人只知道以财产、名望、地位和权势来当作事业成功的价值标竿,却不知道这是要靠先天的福报以及后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如果没有先天的福报,单凭后天的努力,未必能在名利与权位上获得称心如意的满足感。
许多人不明白这层道理,于是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罔顾他人私益与群众公益;企图从社会的夹缝、法律的漏洞中,施展巧取豪夺、假公济私、偷天换日的手法,无形中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众生,并且扰乱社会风气,一时间看似飞黄腾达,终究还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会舆论的挞伐;就算暂时逃过了,也仍旧逃不出未来的因果业报。
因此,追求事业成功的理想,固然没有错,然而不合因果观念的盲闯瞎拼,只会变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恶汉和社会的罪人。
由于现代人普遍都是贪图眼前的近利,在个人自我意识受到压抑之时,便容易生起异动的念头。所以现在各行各业的人事流动率日渐升高,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跳槽又跳槽,而在这种工作不稳定的状况下,身心势必无法安定,连带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当然,如果是阶段性的转换、计画性的改行或调整性的升迁,那都是成长的过程,也是迈向成功之道的必经步骤。可是如果是时时不满现实的工作环境,不愿全心全力投入于当下所从事的工作,就不可能从任何行业的任何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果实了。
忙人时间最多
现代人几乎无人不忙碌,为了赚取生活所需,往往不只有一项工作,有时还得身兼数职;也许白天已为个人的事业或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晚上可能还有不得不出门的交际应酬。于是有些人因为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对家庭的关怀,每天早出晚归,往往一星期之中难得跟子女打一、两次照面,甚至夫妻之间也难有充分的时间来互相沟通。在如此繁忙而紧凑的生活中,该如何将家庭和子女照顾妥当,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以及我的见闻所得,却可以证明「忙人时间最多」,因为只要有心,「忙人」会充分运用时间、分配时间,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双胜双赢。
我自己虽没有妻儿的小家庭来拖累,但却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众们的管教养卫,是身兼父母和老师的三重责任。我必须全心全力经营寺院、关怀徒众,在极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总不忘对每一位弟子爱护关心,有时是采团体方式的讨论指导,有时则用个别谈话来开示勉励。俗语说:「知子莫若父」,我是他们的师父,我应该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己者,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做我的弟子。
同样的,身为家长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兴趣、资质和潜能,也就没有办法指导子女,协助他们来选择前途;如果不能陪伴着子女一同学习成长,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知己,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赖,让他们感到安全。
全心全力照顾家庭事业
对于家庭与事业,只要全心全力付出,必定能够双赢全胜。
我在指导禅修时,经常提醒大家:「活在现在,佛在现在。」意思是:及时努力、及时心安,以「一步一脚印,一印一个坑」的态度,提醒自己人生短暂,必须步步踏实,生命才有价值。
若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以全生命去适应、感受,事后不牵挂其成败得失,那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真义。
总而言之,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员付出真诚的关怀,体会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满;对于事业,只要在工作时全力工作,在思考时全心思考,在处理问题时,将全部生命投注进去,就能获得辉煌的成果。
即使在物质方面没有收获,但对于身心的安定、经验的成长、社会的贡献,却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讲于台北安和分院「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座谈会)
第八篇 佛化家庭
过去佛教经常被误认为是消极、厌世、逃避现实的,甚至以为凡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出家,就应该没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必须脱离人世。
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在僧、俗、男、女四众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数人出家修梵行,绝大多数的佛弟子,都还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观念与方法对家庭必定是有帮助的。基本上,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是从净化婚姻,建立佛化家庭开始;而当家庭净化后,社会人间也就净化了。
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净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说的净土,在人间落实建立起来。
净化人间的着力点,是从净化家庭开始
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家庭的组成,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近世以来,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法鼓山除了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并且也编了一本小手册,叫作《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便是要把父母当成佛菩萨一样的恭敬、孝养。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须两者兼顾。
(二)夫妻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对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间应彼此当成同修伴侣,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称,把对方当作共创幸福的善知识来看,彼此相敬、相让、互助、互谅并互相关怀。
(三)对于子女要像母鸡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的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徒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负责,毕竟每个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教导儿女建立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却不必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当指望变成失望之时,便会衍生出无穷的烦恼。
家庭的成员当各尽其责任和义务
(一)对夫妻双方的家庭
现代人在婚后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对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二)对子女的教养
婚后的男女,如果计画养育下一代,就应负起做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做父母亲应该有三个条件:
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两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否则对胎儿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太太怀孕后,夫妇两人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则会影响胎教。或许会有人认为:「丈夫大概不需要做胎教的工夫吧?」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是会影响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间接也影响了小孩子;因此夫妻两人都应该共同担负起胎教的责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父母都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而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应该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长。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是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来欢迎子女的出生,把他们当成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行菩萨道的人,所以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佛化家庭应有的经济原则
(一)正命营生,不违五戒
用正当的方法,以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从事与佛教五戒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卖酒类等的行业。
(二)量入为出,妥善规画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用钱则可依:家庭的生活、营利的资本、资产的增加、储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个方向来规画。
(三)孝养周济,布施行善
除了家庭、储蓄与经营所需之外,盈余的财产也应该用在孝养父母、救济帮助亲戚朋友,以及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总而言之,现代家庭应该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应该由佛化婚礼开始,然后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同时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一九九四年九月三十日,讲于辅仁大学)
第九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什么是佛法?
顾名思义,佛法就是佛陀所说的法要。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他所说的法并不是要人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学问去研究,而是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因此,佛法本身就是具有实…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