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平安的人间▪P9

  ..续本文上一页用价值的。

  

  佛法的基本思想──知苦与离苦

  

  佛法的基本思想,说的无非是知苦与离苦。知苦是生活的事实,离苦则是生活的目标。

  

  曾经有一次我在演讲时,问听众说:「有谁结婚超过十年,而夫妻从来没有吵过架的?」结果,有位立法委员举手,他们夫妇两人都是三宝弟子,互以同修伴侣相待,所以不曾吵架。

  

  要做到夫妻不吵架,看似困难,其实也很容易。只要想想,当对方找你吵架的时候,你已经觉得很不是滋味了,假如你再还以颜色,一定是雪上加霜,苦上加苦,自己受了苦,还要叫人家也受苦,彼此苦苦相逼,何苦来哉?

  

  但是这个道理虽容易听懂,却不容易做到,即使是身为佛教徒,在境界来临的时候,往往也经不起考验。例如有些人就会说:「他害我这么苦!我也要叫他尝尝这个滋味,否则不就没有因果报应了吗?」

  

  因果报应岂是这种讲法?因果是贯穿三世的,你现前所受的苦,就是果报,受了苦就等于还报一样,如果你不肯偿还,反而想要变本加厉,以牙还牙,彼此斗来斗去,冤冤相报,那就没完没了,永无尽期了。真正懂得因果的人,是能知苦、受苦,并且不再制造各种苦因。所以说,夫妻两个彼此为难,互相报复,不但不慈悲,也没有智慧。

  

  离苦的方法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苦。但是如何离苦呢?

  

  佛法中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转凡夫为圣贤的道路,苦谛是人生论,道谛是修道论。道谛的内容分为八项,称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只要修成八正道,便是离苦的解脱境界。

  

  正确的知见非常重要,正确的知见是相信三世因果。有了正知正见后,就会相信自己这一生所受的苦,是肇因于过去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常有人说:「我这一生从来没害过人啊!为什么要受伤害呢?」要知道当前的果报正是过去生中所种的因。

  

  我们从无始劫来,流浪生死,在这么多的一生又一生当中,不知道跟多少众生结了善缘及恶缘;结了善缘便能得善果,结了恶缘自然就会得到恶报。因此,果报不能只看现在这一生;许多人因为看不到现世报,就以为没有因果,事实上,今生所造的恶因,如果不在今世受报,来世一样逃不过因果律。

  

  (二)不造诸恶,坦然受报

  

  如何才能够离苦得乐?首先是停止一切恶因,亦即不造诸恶,然后是坦然受报,自己在受报受苦的同时,也要救苦救难。即使人家让我们受苦,非但不以为忤,反而要为他设想,替他谋福,这就是菩萨精神。如果能行菩萨道,虽然自己受苦、受委屈,也不会认为不公平。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出生不到三天就被父母卖掉。他年过半百后,为养父母送了终,此时生身父母也行将就木,照顾他们的担子又落到他的身上。别人为他抱不平,他却对我说:「师父啊!我真是很有福报,别人只有一对父母,我却有两对!」

  

  他能这样想,心里就很平衡、愉快。相反地,如果他埋怨着说:「我的生父母真不是人!我生下来不到三天,就把我给卖了,现在老了,还要我来养他们,简直没有天理!」这就非常痛苦了。

  

  像上述这种儿女比父母付出较多的例子,少之又少。多半都是父母付出的比较多,儿女付出的比较少,这算不算公平合理呢?没有什么不公平不合理的。只要自己心平气和,生活便能快乐一些。

  

  现在的社会样样讲求公平,但是,真的有办法做到吗?例如为什么只有太太怀孕生产?男人却不会怀孕生产呢?所以,在某些事情上是根本无法公平的。公平的真义应该是: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与角度,适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是合理公平。

  

  尤其是具备了佛法的正知正见后,透过正确的因果观,会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福报、因缘和智慧,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懂得这层道理,便无所谓公平不公平,就能够心平气和,没有烦恼,眼中的敌人自然就少了。

  

  佛法的作用

  

  佛法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日常生活的应机接物,2.断除烦恼,3.圆满成佛。

  

  从这三个层次来看,便知道我们不要好高骛远,冀求一步登天,应当老老实实,先从日常生活的起步点做起;而且不论在那个层次,都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一味仰赖佛菩萨的加持。

  

  当然,外力的加持并非不可能,只是不可靠。我们中国人常说:「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如果自己没有半点工夫,一旦外援断绝,便会陷入苦难的深渊。例如说今天没有饭吃,别人也许可以暂时给你一片面包,但是下一餐呢?就算下一餐再给你一片面包,那么明天呢?即使有人可以天天给你一片面包,但如果有一天这个人出远门了,或者他自己也三餐不继了,那么你所仰赖的这个对象就靠不住了。或许有许多人愿意相信权威的神,寄望他给予一切而永恒的恩赐,可惜那仅是信仰,未必是事实。

  

  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佛法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最重要,但是否定别人,完全依靠自力也不对,那会变得刚愎自用;我们仍然需要别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运用佛法,也相信诸佛菩萨及护法龙天的慈悲呵护。

  

  在家居士应如何修行

  

  曾经有一位信众对我说:「师父啊!我好羡慕那些没有家累的师兄们,他们可以专心修行,而且都好象很有道行的样子!」

  

  他的弦外之音不外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不知他家里那本难念的经,究竟是婆婆妈妈经,还是丈夫儿女经?总之,有家就有经。那么,如何让这部难念的经变得容易一些呢?其实,在浩瀚的佛经当中,是有一部《六方礼经》,专门指导在家居士,如何谨守自己的分际,如何修行。

  

  (一)在家应知《六方礼经》

  

  《六方礼经》全名叫作《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是一部指导在家居士如何持家和修行的经书。何谓六方呢?经中指出: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执事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这六方实际上便包括了人生各方面的人际网。经文中把每一个人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规画得非常清楚,例如做父母的应该为儿女尽什么责任,儿女又应该为父母尽什么责任;还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员工及老板之间,彼此所应尽的义务等。

  

  针对夫妻相处之道,经中指出,丈夫对妻子应该注意五点:1.相待以礼,2.威严不[女*辟],3.衣食随喜,4.庄敬以时,5.委付内家。而妻子对丈夫也有五项要注意:1.先起,2.后坐,3.和言,4.敬顺,5.先承意旨。虽然由于时空背景的差异,未必适用于当前社会,但其所传达互敬、互信的原则,仍是值得遵守的。

  

  这部经的内文相当丰富,可惜流通不广。不过,看不到这部经没有关系,法鼓山出版的《佛化家庭手册》、《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以及拙著《怎样做一位居士》这三本手册,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位在家居士,非常实用。

  

  (二)正常的生活作息

  

  作为一名在家居士,要有正常的生活作息,不要暴饮暴食、狂嫖烂赌、酗酒吸毒。

  

  (三)结交善知识

  

  如果一个人所交往的尽是酒肉朋友,想拥有健康正常的生活态度也难。儒家主张:友直、友谅、友多闻。结交朋友要选择直心肠的人,不用心机盘算你的人;但是「直心」未必是「心直口快」的人,心直的人,口不一定快,口快的人常惹是非。友谅是结交能够谅解你的人,宽容你的人。友多闻是与有丰富知识学养的人做朋友。

  

  佛教中有个名词叫「善知识」,释迦牟尼佛鼓励我们应该多亲近善知识而远离恶知识,等于儒家所说的「近君子而远小人」。但是谁是善知识呢?益友、诤友都是善知识。至于我们自己,即使现在尚不是善知识,也要学着做他人的善知识。

  

  (四)但尽义务,不问权利

  

  常听许多人彼此抱怨,说自己的太太不贤慧、先生不忠实、婆婆不体谅、媳妇不乖巧、儿女不孝顺……,究竟是谁不好呢?我认为,凡是抱怨的人都不好。其实只要把家里的人都当成菩萨看,善尽自己的责任,至少你已问心无愧了,又何必抱怨。

  

  之所以会闹家务事,甚至闹家变的原因,都是当事人的内心有问题;不是把家人当作敌人看,就是把家人当作财产来支配。

  

  曾经有一对男女来找我,一见面他们就说:「师父啊!我们准备要结婚了。」

  

  我说:「恭喜!恭喜!」

  

  他们说:「将来我们要是吵了架,要请师父来评理。」

  

  我说:「请你们千万不要自找麻烦,还没有结婚,就准备吵架。」

  

  听了我的话之后,男的就对女的说:「听到了吗?以后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和我吵架!」

  

  女的却对男的说:「不!是你要听我的话,不要和我争,这样子,我们才不必麻烦师父!」

  

  事实上,这对青年男女还没有结婚,就已经开始吵架了。

  

  人间就是这样,想要夫妻不吵架,真的很难。《六方礼经》还有前述的三本小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义务,对家人应当要负什么责任,做父母的有什么义务?为人子女的又该如何?如果人人都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什么样的责任,彼此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

  

  (五)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曾经有两位法鼓山的护法居士,因为公司不景气而被解雇了,我问其中的一位居士说:「你的工作怎么样了?」

  

  他很平和地回答:「师父,您不必担心啦!」

  

  其实我是关怀倒不是担心,而他是如此的心平气和,如果换作其他人,大概…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