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安的人間▪P8

  ..續本文上一頁,因而形成了親子間的代溝、夫妻間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間的隔閡。一家大小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各懷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爭權奪利;到最後父母不明白兒女的心事,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丈夫與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讓,幾乎每個人都對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結果,年老的父母被送進老人院,少年的兒女性格叛逆,青年兒女也離家求獨立,連男女間的婚姻也顯得非常脆弱,人人稱羨的「美滿家庭」幾乎只成爲一句口號、一種夢想。

  

  其實,夫妻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學習、相互忠誠、相互關愛,那麼建立美滿婚姻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經營事業,努力踏實

  

  另外,社會的價值觀念混亂顛倒,多數人只知道以財産、名望、地位和權勢來當作事業成功的價值標竿,卻不知道這是要靠先天的福報以及後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如果沒有先天的福報,單憑後天的努力,未必能在名利與權位上獲得稱心如意的滿足感。

  

  許多人不明白這層道理,于是爲了追求一己的私利,罔顧他人私益與群衆公益;企圖從社會的夾縫、法律的漏洞中,施展巧取豪奪、假公濟私、偷天換日的手法,無形中傷害了許多無辜的衆生,並且擾亂社會風氣,一時間看似飛黃騰達,終究還是會受到法律的製裁,以及社會輿論的撻伐;就算暫時逃過了,也仍舊逃不出未來的因果業報。

  

  因此,追求事業成功的理想,固然沒有錯,然而不合因果觀念的盲闖瞎拼,只會變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惡漢和社會的罪人。

  

  由于現代人普遍都是貪圖眼前的近利,在個人自我意識受到壓抑之時,便容易生起異動的念頭。所以現在各行各業的人事流動率日漸升高,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跳槽又跳槽,而在這種工作不穩定的狀況下,身心勢必無法安定,連帶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當然,如果是階段性的轉換、計畫性的改行或調整性的升遷,那都是成長的過程,也是邁向成功之道的必經步驟。可是如果是時時不滿現實的工作環境,不願全心全力投入于當下所從事的工作,就不可能從任何行業的任何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果實了。

  

  忙人時間最多

  

  現代人幾乎無人不忙碌,爲了賺取生活所需,往往不只有一項工作,有時還得身兼數職;也許白天已爲個人的事業或工作累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可能還有不得不出門的交際應酬。于是有些人因爲忙于事業而疏忽了對家庭的關懷,每天早出晚歸,往往一星期之中難得跟子女打一、兩次照面,甚至夫妻之間也難有充分的時間來互相溝通。在如此繁忙而緊湊的生活中,該如何將家庭和子女照顧妥當,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以我個人的經驗,以及我的見聞所得,卻可以證明「忙人時間最多」,因爲只要有心,「忙人」會充分運用時間、分配時間,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雙勝雙贏。

  

  我自己雖沒有妻兒的小家庭來拖累,但卻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衆們的管教養衛,是身兼父母和老師的叁重責任。我必須全心全力經營寺院、關懷徒衆,在極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總不忘對每一位弟子愛護關心,有時是采團體方式的討論指導,有時則用個別談話來開示勉勵。俗語說:「知子莫若父」,我是他們的師父,我應該是他們心目中的知己者,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做我的弟子。

  

  同樣的,身爲家長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興趣、資質和潛能,也就沒有辦法指導子女,協助他們來選擇前途;如果不能陪伴著子女一同學習成長,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知己,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賴,讓他們感到安全。

  

  全心全力照顧家庭事業

  

  對于家庭與事業,只要全心全力付出,必定能夠雙贏全勝。

  

  我在指導禅修時,經常提醒大家:「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意思是:及時努力、及時心安,以「一步一腳印,一印一個坑」的態度,提醒自己人生短暫,必須步步踏實,生命才有價值。

  

  若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以全生命去適應、感受,事後不牽挂其成敗得失,那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真義。

  

  總而言之,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員付出真誠的關懷,體會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滿;對于事業,只要在工作時全力工作,在思考時全心思考,在處理問題時,將全部生命投注進去,就能獲得輝煌的成果。

  

  即使在物質方面沒有收獲,但對于身心的安定、經驗的成長、社會的貢獻,卻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講于臺北安和分院「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座談會)

  

  

  

  

  

  

  

  第八篇 佛化家庭

  

  過去佛教經常被誤認爲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的,甚至以爲凡是學佛的人,都應該出家,就應該沒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必須脫離人世。

  

  其實,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在僧、俗、男、女四衆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數人出家修梵行,絕大多數的佛弟子,都還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對家庭必定是有幫助的。基本上,佛教對于家庭的看法,是從淨化婚姻,建立佛化家庭開始;而當家庭淨化後,社會人間也就淨化了。

  

  淨化人間,必定要淨化社會

  

  淨化人間的目的是爲了要淨化社會,淨化社會的目的是爲了淨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說的淨土,在人間落實建立起來。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淨化家庭要從淨化婚姻開始。家庭的組成,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近世以來,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法鼓山除了推動佛化的聯合婚禮,並且也編了一本小手冊,叫作《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叁個條件

  

  (一)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叁世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爲「老菩薩」,便是要把父母當成佛菩薩一樣的恭敬、孝養。對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嶽父母,應當平等敬養,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須兩者兼顧。

  

  (二)夫妻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對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間應彼此當成同修伴侶,互以「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相稱,把對方當作共創幸福的善知識來看,彼此相敬、相讓、互助、互諒並互相關懷。

  

  (叁)對于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中國人所說「養兒防老」的觀念,佛教徒並不贊成。佛教徒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目的不是爲了防老,乃是爲了負責,畢竟每個人的福報與業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教導兒女建立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卻不必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否則當指望變成失望之時,便會衍生出無窮的煩惱。

  

  家庭的成員當各盡其責任和義務

  

  (一)對夫妻雙方的家庭

  

  現代人在婚後應該對于叁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婚後由男女兩人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對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對于嶽父嶽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二)對子女的教養

  

  婚後的男女,如果計畫養育下一代,就應負起做父母親的責任和義務。做父母親應該有叁個條件:

  

  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健康,否則對胎兒將造成不利的影響。

  

  太太懷孕後,夫婦兩人更應該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則會影響胎教。或許會有人認爲:「丈夫大概不需要做胎教的工夫吧?」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脾氣,是會影響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間接也影響了小孩子;因此夫妻兩人都應該共同擔負起胎教的責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後,一直到子女成年爲止,父母都必須爲了兒女的教養,而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

  

  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做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應該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長。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稱爲「小菩薩」,是以迎接菩薩的心態來歡迎子女的出生,把他們當成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行菩薩道的人,所以要和他們一起成長。

  

  佛化家庭應有的經濟原則

  

  (一)正命營生,不違五戒

  

  用正當的方法,以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從事與佛教五戒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于買賣酒類等的行業。

  

  (二)量入爲出,妥善規畫

  

  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爲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用錢則可依:家庭的生活、營利的資本、資産的增加、儲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個方向來規畫。

  

  (叁)孝養周濟,布施行善

  

  除了家庭、儲蓄與經營所需之外,盈余的財産也應該用在孝養父母、救濟幫助親戚朋友,以及布施貧窮,供養叁寶,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

  

  總而言之,現代家庭應該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應該由佛化婚禮開始,然後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同時每天要有定時定數的修持恒課。(一九九四年九月叁十日,講于輔仁大學)

  

  

  

  

  

  

  

  

  第九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什麼是佛法?

  

  顧名思義,佛法就是佛陀所說的法要。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他所說的法並不是要人把它當作一門知識學問去研究,而是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因此,佛法本身就是具有實…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