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七衆受戒燃香于頂,以爲終身之誓。
151. 受戒時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科門,南山律宗立此爲戒四別,戒四別如何解釋?
何謂戒法?即泛指佛陀所製之律法,乃衆生之軌範。凡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叁聚淨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律法,通稱戒法。蓋戒系聖道之根本,因依此戒(梵語sila),得生諸禅定及滅苦之智慧,得免沒溺于生死海,故爲解脫途徑之一,南山律宗立此爲戒四別中之一者。
何謂戒體?即戒之體性。舊譯無作,新譯無表。指行者受戒後,于身所生防非止惡之功能。亦即對戒法之信念與奉持戒法之意志。戒體雖由作禮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發得之後,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續,故稱無作;其外相不顯著,故稱無表。
何謂戒行?謂持戒之行爲。受持佛陀所製之律法,能隨順戒體,動作身、口、意叁業而不違法,稱爲戒行。南山律宗立此爲戒四別之一。
何謂戒相?謂持戒表現之相狀差別。如持五戒(梵語panca silani)、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別,按其持犯之輕重,各有不同之相狀。一般指切切實實遵守戒律之相狀。此乃南山律宗所立戒四別之一。
152. “佛魔一如”要如何解釋?
最善之佛陀與最惡之惡魔,于表面而言,形成兩個極端,然就實體本性而言之,則佛中並無佛性,魔中亦無魔性,蓋諸法本無自性,而了不可得,故善佛與惡魔,順相與逆相,皆屬表相世界,實則佛(梵語buddha)與魔之本性,始終一體不二,故稱佛魔一如。
153. 大聖世尊初成道,初轉*輪,度何人?說何法?
佛陀出家成道後之首度說法,彼時,佛陀于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谛(巴利語ariya-sacca),八正道(梵語ariya-magga),示離愛欲及苦行之兩邊,而行中道,是爲初轉*輪。
154. 金剛經與其它經典常提到“四生”,不知四生是何意義?
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n),(巴利語catasso-yoniyo)。指叁界六道有情産生之四種類別。
據俱舍論卷八所載,即:
一、卵生(梵語andaja-yoni,巴利語亦同),由卵殼出生者稱爲卵生。如鴨、孔雀、雞、蛇、魚、鳥類、蟻等。
二、胎生(梵語jarayuja-yoni, 巴利語jalabu-ja),又作腹生。從母胎而出生者,稱爲胎生,如人、象、馬、牛、豬、羊、驢等。
叁、濕生(梵語samsvedaja-yoni,巴利語samseds-ja),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由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産生者,稱爲濕生。如飛蛾、蚊蚰、蠓蚋、麻生蟲等。
四、化生(梵語upapaduka-yoni,巴利語opaptika),無所托而忽有,稱爲化生。如諸天、地獄、中有之有情,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衆生爲最多。
155. 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還記得今世的事情嗎?
往生淨土之後,按道理說,品位高的,應該可以記得,因爲品位高的,生前已有相當定慧的基礎,同時,生到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又馬上蓮花化生,不必像卵生、胎生、濕生要待上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出生,所以,不會有隔陰之迷。
至于品位低的,須要在蓮花中待上一段長短不一的時間,然後才能花開見佛聞法,況且,生前廣造諸業,修持有限,定慧淺薄,功力不深,蓮花化生後,是否即時能記得生前之事,極須探討之。但依據無量壽經所說,只要往生極樂蓮邦,可得宿命通,若得之,即可知道生前大大小小之事,現在引錄四十八願中的第五大願:
第五、宿命智通願:設我得佛(梵語buddha),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156. 我自覺當女人身確實比男人身要苦得不可稱計,但如何才能女轉男身,請慈悲指示!
雖然中外古今,世界各國,一些民主鬥士大力倡導男女平等,這些口號的確很莊嚴(梵語vyuha),很合乎人類的口味,但實際上,確實口號歸口號,實際歸實際,畢竟,女人的生理與心理,要比男人的生理與心理要來得微脆,體弱順柔,心性軟劣,說要達到平等,實在先天與後天有不足之處甚多,實際的生活環境最容易啓發女人的覺悟,這不是自幹示弱,其化宗教界也對女性同仁,亦表示女性比男性的主客觀條件要來得煩雜、苦痛、怯弱、中醫與西醫亦頗覺女性之身心,實際要比男性體弱、微脆、心性軟怯。
要得到女轉男身,必須由女性的習氣淨化、改革、棄除,心(梵語citta)能轉相,相隨心所轉,如華嚴經所說,廣學大丈夫之氣概、大丈夫之用、大丈夫之勇猛、大丈夫之梵行、大丈夫之種、大丈夫之智慧(梵語jnana)、大丈夫之清淨、大丈夫之正教、大丈夫之精進,並發大願,祈望來生能女轉男身,依願而行,這是實際實踐法門。大聖佛陀也曾經爲善女人如是廣說,現今引述彌陀佛的悲願,來供養大衆:
第叁十五、脫離女身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157. 加持過的“大悲咒水”,給予畜牲喝,而使它與佛結緣,行得通嗎?
佛法講因緣(梵語hetu-pratyaya),依因緣的成不成熟來決定一切人事物,當然以加持過的大悲咒水給予畜牲喝,因此與佛共結法緣,這須要看加持者的境界夠不夠而定,同時也要看衆生的善根與業障(梵語karmavarana)深淺而定,決非單方面就可以決定的善舉,畢竟,佛法是講因緣的法門。
古德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
158. 何謂“定慧等持”?
禅定(梵語dhyana) 與智慧(梵語jnana) 雙運並修,無先後輕重之別。慧是定之用,定是慧之體,離定無慧,離慧無定。當智慧作用時,定在慧中;當定時,慧在定中;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即是慧,慧即是定,定慧不一不異,名爲定慧等持,與定慧雙修同義。
159. 淨土宗依據叁經一論爲淨土法門之要典,何謂叁經一論?佛弟子對于“往生論”較爲陌生,請慈悲開示如何?
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佛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名淨土叁經,加上往生論,名爲叁經一論。往生論(梵語Sukhavati-vyuhopadesa)。乃印度世親(梵語Vasubandhu)菩薩所造之論典,北魏菩提流支譯。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淨土論、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婆提舍經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梵語parinama)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
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五種功德門;前四種功德爲入功德,能入于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爲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遊戲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梵語bodhi)。
本論爲唯一印度撰述之淨土論部,淨土宗特重之,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等叁部經合稱叁經一論。
前面所說五種功德門,何謂五種功德門?謂往生極樂淨土所得之五種景相,又稱爲功德五念門,五果門,解釋如下:
一、近門:初至淨土,入大乘正定聚,而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
二 、大會衆門:生淨土已,即入如來大會衆之數。
叁、宅門:入大衆之數,即至修行安心之宅。
四、屋門:即入宅已,則至修行所居之屋寓。
五、園林遊戲地門:修行成就已,即至教化之地。
其中,前四門成就入之功德(梵語guna),第五門成就出之功德。
160. 從因地修行開始,聲聞乘曆經多久可證成果位?緣覺乘曆經多久可證成果位?菩薩乘曆經多久可證成佛的果位?
有因必有果,果由因而來,無因則果不得成,因是構成果的主要條件,世間諸法不離因果(梵語hetu-phala),出世間法也不離因果,凡夫修行到證成果位,也必須由因地到果地,透過修行的時間與空間,廣修福德與智慧(梵語jnana),以達到圓滿的境界。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叁者修法與境界有差別,故證成的果位與時間亦有長短差別,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譯作弟子。凡是聞佛音聲與修四聖谛(巴利語ariya-sacca)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爲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聖谛法,自凡夫到證成阿羅漢,論時間,速者叁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
緣覺乘(梵語Pratyeka-buddha-yana),又作辟支佛乘,獨覺乘。于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爲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爲乘。
緣覺乘乃二乘或叁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總稱緣覺乘。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
菩薩乘(梵語bodhisattva-yana),又作大乘(梵語maha-yana)、佛乘、如來乘。求無上菩提,願度一切衆生,修六度萬行,此六度爲乘。
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梵語maha-yana)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階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爲叁賢,僅算是資糧位、十地稱爲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方得證成無上佛道。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