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決疑▪P12

  ..續本文上一頁對別人的一切惡行,千萬要作造業想,萬一明知他欠你的,而以德報怨,對方也會感謝你,少一個冤家,就多一個朋友。至于把現在的殺盜淫妄完全作報應想,我就要請教你一個問題,如有人畜侵損你的重大權益時,你能作償報想嗎?就算你是再來人,能夠做到,也難保別人都能做到這一步。不說別的,就是蚊子叮一下,誰不是狠命的一巴掌?

  記得和幾位客人在門前的樹下談話,因爲暴露的地方太多,所以被蚊子咬得很厲害,把它打死了不算,還要用腳去踏,你看那種嗔恨心有多重!後來看我坐在那裏沒事,就說:“師父!蚊子爲什麼不咬你?”我說:“它們是吃葷的,我吃素,不合它的胃口,所以不咬我。”少打妄想,還是繼續來談問題。

  我們要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惟願大家發心學佛,修淨梵行,才能根絕是非,遠離苦惱,萬一對學佛沒有緣,也得勉強的約束自己的身心,對于不正當的行爲,應當逐漸減少,以至于根絕。凡是有吃虧的地方,一定要忍耐,千萬不能意氣用事,“暴虎馮河”,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對智能低劣的人和畜類,要以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幫助他們,愛護他們,眼光看遠點,總有一天你會感覺到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的妙處。假使都這樣做,“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爲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爲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爲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宴子曰:“嬰聞之,爲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于人者也,常爲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我學佛很久,聽說禅好,馬上學禅;說淨好即學淨;又聞密能即身成佛,則棄禅淨而學密,怎麼辦?

  由此看來,你想了生死的心倒很真切,可是在技術上則欠妥當。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專心致志,慎終如始,才能成功,若是見異思遷,必定一事無成。大德之病無他,缺少恒心而已。

  其實佛法是度生離苦的工具,只要運用得當,那一宗都好。禅是見性成佛,密可即身成佛,都是理即,而不是事成!因此禅宗才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究竟是爲什麼?就是因爲理雖至佛位,但是叁惑未能全空,福慧亦未具足,欲至佛位,還有事修,所以才如喪考妣。且看修淨土的,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就可得到不退轉的優待,直至成佛爲止,這不就是即身成佛嗎?要是說修淨土的到了西方,還要經過叁輩九品,太慢了,這也是怪我們自己的功夫不夠,如修到上品上生,那才是真正的即身成佛!就是下品下生,也是保障名額,不必如喪考妣了。

  我不是存心謗禅謗密,而是從多方面得來的心得,禅與密,確實是利根上智的人所修的法門,末世衆生,根性下劣,難以成辦。如說現在的人,比古人要聰明若幹萬倍,從前連飛機也沒有,現在能登陸月球;古代打仗用戈矛,現在用飛彈,怎能說下劣呢?這是識心用事,此心越發達,所造的惡業越多,去佛也就越遠。現在整個世界的戰禍彌漫,暴亂四起,以及意外的種種災害,無一不是從所謂進步中産生出來的,所以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可說是今日世界禍亂之源,一語道破。但是他又說:“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而今大勢所趨,將以愚之的辦法,是不合時宜的。故此膏肓之疾,非佛法則不足以挽救,必須使其明因果,信輪回,旦了知宇宙萬有,是因緣生滅,依識成形的道理。而人生壽命,多者百年,短則呼吸,何必自造惡因?自食苦果?倘能依教行持,必能根絕禍源,澄清苦本。

  時人認爲登陸月球很希奇,其實在我們佛教裏卻算不了什麼。且看彌陀經雲:“其土衆生,常于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不是比太空人高明得多嗎?對于佛法,不管修習那一宗,如能“锲而不舍”,必得成功,若是見異思遷,終必“梧鼠五技而窮”了。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幾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爲了適應衆生的機緣而産生的,因爲衆生的煩惱多,那麼治療的方法也要多,才能達到濟度的目的,所謂:“佛說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就是這個道理。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傳入我國以後,經過曆代諸大善知識苦心研究,覺得佛法廣大精微,卷帙太多,且衆生根性不等,壽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學習,非常困難,爲了成就學者方便起見,所以分爲十宗,這樣可以使其一門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謂分宗,就和大專分科系的道理一樣,學生對那一科系有興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課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這個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價值。

  至于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剛經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兩句經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選擇的法門以從衆爲宜。有機會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簡略的介紹一點,作爲今後選修的參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據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而立的。俱舍論有叁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講的是宇宙萬法,有漏無漏的因果關系,最後一品,是說明有法無我的道理。他認爲宇宙間的業力不滅,萬法實有,所謂“我”是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無我爲宗。(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宇宙萬有,不僅我是虛妄的假相,一切諸法也是虛妄的。)就修習的階位來說,分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聲聞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緣覺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修六度,經叁大阿僧祇,最後一百劫,還要植相好因,才能圓成佛果。

  二、成實宗:

  此宗以成實論爲根據,修習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觀。觀五蘊中無我相,叫做我空觀;觀五蘊諸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名法空觀。因爲我法皆空,則萬有俱寂。這是此宗修觀的理論。

  此宗雖修我法二空觀,但只能斷煩惱障的見、思二惑,證空滅理,因爲煩惱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煩惱,才生見惑,有了見惑,就不能證涅槃,因此稱之爲障,此障未斷,是不能證二空真如的。

  就修習的階位來說,立二十七賢聖,以攝行果,而其所談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還是屬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屬小乘,但我國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這兩宗是小乘,因此就失傳了。

  叁、律宗:

  律,是佛住世時因事而製,隨機散說的大衆生活規約,傳入我國以後,到了唐朝,經過道宣律師整理,定名爲四分律,遂成爲宗。

  “屍羅”是梵語,譯華語爲“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過非,故以戒稱之。當佛將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說:“佛入滅後,以誰爲師?”佛言:“以戒爲師。”可見戒在整個的佛法中,占了極重要的地位,我們學佛的弟子們,應該視戒如佛!否則,就辜負了我佛如來慈愍衆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關齋戒和菩薩戒。出家衆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據梵網經,則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稱爲大乘菩薩戒。這都是成就四衆弟子防過止非,圓成佛道而定的,我們應當如法受持,才能達到學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爲本,因爲戒能生定,有定必能發慧。也就是說,只要持戒精嚴,則叁業自然清淨,如此,必能離苦得樂,轉凡爲聖。我國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爲特殊,因爲“戒爲無上菩提本”,不論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學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學人,只要嚴持戒律,即可圓成佛道,證無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雲:“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由此看來,戒!是多麼的重要啊!

  四、華嚴宗:

  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而立教,故稱華嚴宗。所持的理論是,法界無盡緣起,皆由一心而生萬有,但一切諸法,互爲緣起,重重無盡,一(體)即萬法(用),萬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緣起之理而立叁觀:

  l.真空絕相觀:觀遍法界一切諸法,都不外乎因緣生,依他起,均無自性,而衆生的知見,都是屬于妄情遍計,如翳眼空華,因病而現,所以稱真空絕相觀。

  2.理事無礙觀:因爲作真空觀,則諸妄相滅而真性現,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變爲體,隨緣爲用,衆生因妄情遍計之業感而生萬法(事),但萬法皆以真如爲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觀,故名無礙。

  3.周遍含容觀:既知萬法乃隨緣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體。所謂真如,是無形相的,不變異的理體,故稱真如,倘能依理作觀,即可返用皈體,理事圓融,人我無別,萬法如如,因此謂之周遍含容觀。這個道理,好比我們所飲用的茶湯以及各種飲料(喻萬法)一樣,都是用水和其他的雜物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隨緣成爲各種飲料,但濕性未變,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觀的受用。

  此宗行證的階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