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裏來的?假使你硬要說人最初是造的,那麼我請問你,造人的那個東西又是誰造的呢?這樣一直追問下去,是沒有結果的。我們都知道女人會生孩子,如果說女人最先是造的,可是玩具店的洋娃娃也是造的,爲什麼不會生孩子?而女人沒有男人的緣也不能生,因此那種理論是講不通的,只有人本來就是人,而後人是前人的因緣和業力而成的,才是合理的答案。
佛與衆生的區別,是以悟迷作標准的。所謂悟,是徹底的了解宇宙萬有是唯心所造的假相,都是刹那生滅,隨緣變異,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人生(包括萬物),也不過是像銀幕上轉眼成空的影子一樣,但衆生迷爲實有,而不擇手段的追求,因此就闖下了生死大禍!其實佛與衆生,本無差別。現在就我們個人來說,健康時謂之好人,有病謂之病人,也就是說,悟時是佛,迷時是衆生。現在我們患了生死重病,必須用佛法的妙藥,來治療我們的貪病,病根斷除後,就不是衆生了。你想徹底了解這個問題,請趕快念佛修行,只要成了佛,就可以像釋迦佛,觀十方世界,如觀掌中的庵摩羅果一樣。到那時如果想起現在所問的問題,也許感覺好笑。
客去,遂將所問,以偈答之,茲錄如後,用以自娛:
真心恰似玉環圓,何故癡癡計後先。
諸法本來皆實相,隨緣一念具叁千。
萬法何先心最先,迷真諸相乍紛然。
奈他不解緣生理,打破沙鍋問向前。
生佛雖殊體一般,聖凡全在悟迷間。
欲知萬劫千年事,且息狂心慢慢參。
萬物形形似露漚,功名如戲帝王侯。
倘能識得唯心理,處處無初處處初。
沈淪六道幾多時,縱有從前那得知。
不識本來真面目,只因君意好貪癡。
先生有意覓雲梯,問道于盲不契機。
愧我無能醫病眼,願君也學念阿彌!
西方有佛號彌陀,願度群生出愛河。
念得一心真不亂,臨終定可離娑婆!
念佛無他要敬誠,猶如小子憶娘心。
資糧具足因緣合,那怕西方路更深!
爲什麼大家都喜歡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佛菩薩是那裏人?有父母否?
所謂“急則呼天,痛則呼父母”,這是衆生的習慣。你看小孩子哭,幾乎是沒有一個不叫媽媽的,因爲媽媽能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我們喜歡念佛,和菩薩的名號,就和小孩子叫媽媽一樣。因爲阿彌陀佛的誓願宏深,且擁有廣大而莊嚴無比的淨土,更是無條件的願意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怕苦怕死的衆生,到了那裏以後,永遠沒有痛苦的感受,和死亡的威脅。同時去的手續非常簡便,比去香港好辦得多,只要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確實好,而且決心要去,然後就天天至誠的稱念佛菩薩的名號,隨時念,永遠念,將來臨命終時,佛菩薩就會親自來接引,使我們身無病苦,正念分明,如一念頃,往生彼國。但還有一種好處,能使家宅平安,生活如意。因此大家都喜歡念,所以夢東禅師說:“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這個道理。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爲尋聲救苦,有感皆通而來的。假使我們平時能恭敬虔誠,禮念菩薩的名號,到了有急難時,一經呼救,就可以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使其轉危爲安,離苦得樂。古今來,得到菩薩救護的人,實在太多,我也是因爲受到菩薩的慈恩而喜歡禮念。
至于說爲什麼要常常念,這個道理和電臺一樣,不管有沒有事,到時候一定要呼叫,才不致失去聯絡。就以我們對朋友來說,也要時常聯絡,才能保持情感的溫度。有位朋友,離開二十多年,彼此沒有聯絡,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封信,拆開一看,從頭至尾,都是好聽的話,我想有毛病,真的,不到叁天,第二封信又來了,說他要結婚,向我借兩萬塊錢。像這種情形,就是有錢,我也不願借給他。固然佛菩薩,是以慈悲爲懷,不像我這樣小器,但問題是如果平時不念,恐怕一旦有事,定是手忙腳亂的不會念了。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又說:“溫故而知新”。這就是說,我們學會做某件事,必須時常練習,以後才能運用自如。老子也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無爲則無所不爲。”這也是說我們學會做某件事,千萬不可自滿,,而且要天天不斷的學習,才會進步,才能成功。我們念佛修行,更要不斷的努力,才能使煩惱一天天的減少,以致根絕,因此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只要不亂,將來必能往生,成佛也就沒有問題!所謂無爲,即是無漏的意思。因爲佛是諸漏已盡,福慧具足的聖人,因此才有無量無邊的法力,而爲他人所不能爲的普度衆生的工作。
關于佛菩薩的籍貫,根據陀羅尼集說:“阿彌陀佛姓僑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悲華經說:阿彌陀佛,于無量劫前爲輪王,觀世音菩薩爲太子,名叫不煦,當寶藏如來爲王授記時,太子亦蒙授記,並且對太子說:“你見天人及叁惡道一切衆生,而起大悲心,要爲他們斷除一切苦惱,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你的法名就叫“觀世音”。”其實觀世音菩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了佛,號正法明如來。但諸佛菩薩是以法界爲家國,以衆生爲眷屬,爲了救度衆生,才隨類現形,方便應迹,所以就不能肯定的說是那裏人。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爲信某教的關系,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爲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瘾,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曆史上看,古今叁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鸩,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爲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爲國家民族創建事業,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裏喊首複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贻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曆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殡儀館,一般人認爲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爲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媽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輿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樣?
佛是惡盡善滿,福慧具足,人天恭敬,世出世間的聖人。媽祖是由民間故事所産生的鬼神,其真實性,無史可考,縱有其人其事,也不過是一個有福報的鬼神而已,與佛教毫不相幹,怎能說她是佛?至于城隍土地,是冥間的地方官吏,和我們行政組織的省縣以及村裏長相似。你們恭敬虔誠的目的,是求平安,所謂“錢能通神”,小事或許可以解決,大忙真幫不上。
佛菩薩好比是國家的元首和高級官員,如果你們和政府的高級官員有往來,當然你的品德才能自然也很好,若有所求,必能如願。或者說,我拜她們已經很久啦!現在改爲信佛,不是會得罪她們嗎?我說不會,好比你先認識村裏長,後來立志上達,受到高級首長的器重,這樣,他們想巴結你都來不及,怎敢和你作對!
我們的思想,是隨著客觀的環境和業力而念念生滅的,因此才有吉凶禍福各種現象的感受。我畫一個圖補助說明一下,可能好了解些。
好比說,我在A時造了惡業,後來覺得不對,至P時而向善,因爲受了客觀環境影響和業力推動,到C時又作惡,而D時又行善,可是在A時所作的惡因在此時成熟,而遭受不如意事,便懷疑行善無功。至E時又作惡,但B時所作善因成熟而獲福,就認爲作惡無過。這是因爲不明叁世因果的道理,所産生的錯覺,若至F時決心向善,永斷惡因,雖爲善亦不作善想,將來必能脫離生死的軌道,永享安樂!這就是說,你爲了求平安而敬鬼神,剛好那時候宿世的善因成熟而得福,就以爲是她們的功勞,假使現在我勸你學佛,但是你過去的惡因已熟,萬一有點不如意事在此時發生,可能你會懷疑佛菩薩不靈,所以平時有人問及學佛敬神事,只要把理說給他們聽,並不勸他一定要學佛,原因是怕他們造口業。
有位朋友信的是多神教,我笑他家是宗教公司,他也知道念經有功德,所以來請我去消災。論修持我不能去,因爲自己的都消不了,怎能替別人消!論情理應該去,因爲我是和尚,所以答應了。由于他的迷信心理太重,得知我上午去看了一位死亡的朋友,認爲不吉利,于是晚上又來說因事改期。後來他請在家人念經消災。奇怪的是,過了兩天,他家裏有人生病,因此我說那天幸虧我沒有去,不然可能會說我不誠心。
總之,學佛有百利而無一弊,因爲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會造諸惡因,無惡因,則無惡果,自然平安。如果講的是仁義道德,做的是殺、盜、淫、妄…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